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自然·生态·探索]

乐业天坑科考纪实:试将地下比火星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1日 09:23

  2001年10月,据美联社消息报道:奥德赛号飞船到达火星。它用美国造的伽马射线光谱仪和俄罗斯造的高能中子探测器探测地表,2米深的地下水都能发现。

  根据奥德赛发回的数据,人们认为火星地表下存在大面积的冻土层,而南北极则存在更多的固态水。一些火山的爆发曾经使地下冰层融化并喷出地表,形成了短暂的洪水,在火星大地上留下了水流冲击的痕迹。

  最近发现,火星上可能有水。而这些水又到哪里去了呢,专家认为就在火星的地下,也就是类似我们的地球地下天坑溶洞中。有水就可能有生命,那么可以想见,在火星的地下生物,和这里地下的生物很可能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果有火星人,那一定是没有眼睛的,肢体长长的,而且长着长长的触角。

  不知这样的火星人还能不能与地球人像科幻片中那样演绎一段爱情故事。

  火星地下如果要是有水的话,很可能也有生命。那么,地球上的地下世界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火星的参考物呢?

  从最新的研究表明:火星表面虽然没有水,但是火星的表层曾经有过大量的水存在。美国天文学家认为,火星的地表下1米就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水和冰。随着火山的活动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水被加热,然后喷出表面,形成目前所观察到的景象。现在火星上的河床地形和洪水痕迹的堆积物就是证明。在火星北半球平原,常见的圆坑是在周围装饰着有花瓣状的堆积物。它的形成就是在陨石撞击时受到地下水层水泊影响所致。据“全球勘探者号”卫星以镭射高度计精确测定的吉冠大小推定,其中的冰量约为400万立方公里。这个数量是格陵兰冰的1.5倍,如平铺到火星整体上,就会有20-30米深的海洋。

  1999年6月,一块落在撒哈拉沙漠西北部发现的火星陨石经法国宇宙科学研究所研究发现,这块陨石所含水中的氘和氢的比例与地球上的比例相近。这表明火星内部还有水,而且这些水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

  美国宇航局对火星的研究发现,土壤释放出的气体循环周期和地球气体循环的周期非常相似。这说明火星上可能出现过生命。

  2001年11月,匈牙利科学家在分析美国火星“全球勘探者号“发回的照片时作出判断,火星南极有活的生物体存在。照片上显示在火星冰雪覆盖的南极环形山有几千个黑色沙丘点。这说明,在冰层下面有生命体,它吸收太阳能,将冰溶化,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在地球南极冰雪覆盖的湖泊也曾发现同样的情况。匈牙利科学家将这种生物定名为“黑生物”。

  有趣的是,对火星表层的分析,火星也存在类似地球的熔岩性结构,它非常像目前地球上喀斯特地貌。由于火星上水的存在,火星上存在生命似乎是肯定的。

  在大石围底部的溶洞中,考察的队员们都有一种相同的感觉,那就是他们现在所处的地方距离地表似乎非常遥远,而距离宇宙中的那些奇异的行星却非常的近。因为这里是与地球表面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循环系统和与之相应的生命群体。

  最近很多科学家建议寻找地下生命。他们还做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试验。比如把大肠杆菌放在地下50公里超强压力下,它会不会活下来?结果发现这些细菌完全可以适应如此极端的压力。为此,科学家又提出人类在寻找其他星球上地外生命时,眼光不能局限在星球的表面,而应该延伸到压力巨大的地下。

  近些年来,研究人员陆续在海底火山口、两极的冰层和地下,发现了许多奇异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能在高温.高放射性.强酸性的环境中生存并繁衍。美国生物学家提出,当你认识到有机体能够在强压达上百吨的地下生存并繁衍的时候,生命的极限已经被延伸了。这就预示了像火星或其他重力巨大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与我们一起科考的外国专家认为,在天坑溶洞中发现的生命现象对火星生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他们说,在天坑地下的生物生存环境相对于地上来说是十分贫乏和恶劣的。但是既然是生物,就有其生存的巨大意义,这里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对生物进化同样是非同寻常的。没有人能否定在这种状态下就不可能发展为更高的智慧型生物。更有可能的是,在地下环境中的生物,也许在几千万年前就是在地上生存的高等生物。当地上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后,转入地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火星上也有可能存在高等生物,而这些生物就生活在火星地表下。进而推断在地球上的地下空间内也不排除有高等生物的可能。这又为探索这些地下世界增加了新的刺激。

  科考队沿着河流的方向向溶洞的深处走去。大石围地下的暗河完全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头灯只能照亮眼前两三米远,耳边水声哗哗,走着走着,水声突然没有了。

  一切显得极为寂静。极度的黑暗和极度的寂静会使人恐怖得毛骨悚然。因为这种时刻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危险正慢慢地向你靠近。好在队员们相互挨得很近,将恐怖冲淡了许多。

  忽然在黑暗中响起了一阵蟋蟀的鸣叫,就像黑暗中一张无形的嘴,轻轻地在吹着哨。考察队的专家张春光兴奋起来。

  “快,把灯向前面照!“七八个光柱同时聚集到一个钟乳石上。

  张春光教授小心翼翼地蹲下了,蟋蟀的鸣声时隐时现,灯光来回扫射着。忽然在钟乳石顶部看到了这个小生命,完全是白色的,几乎是透明的,仿佛像是玉雕的一般。只是它的触须非常地长,几乎是身体的五倍。六肢也长得出奇。它鸣叫着,小心地向前移动着。强烈的灯光,它几乎没有什么反应。而很小的声音会使它惊吓地蹿去。

  张教授用一个塑料袋利落地将它扣在袋中,然后将它放进一个瓶子里。

  “这是蟋蟀吗?“记者问。

  张教授说:“可以属于蟋蟀这一类的,但是它可能是一个新物种。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对地球上动物种类的普查已经十分地详细。很难再发现什么新物种。如果现在说发现了新物种,那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科考队的发现接连不断。张教授利用灯光连续发现三种无脊椎动物。这三种动物后来经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证明的确是三个新物种。

  张春光说:“这种洞穴生物除了触须以外,眼睛都已经退化,颜色变得很浅。这可能与洞穴环境中可吃的东西很少、能量来源有限有关。所以它需要扩张它的触觉能力。这样才能够加大它的活动范围并有效地减少体力消耗。按目前的分析,洞穴中不可能有大型的动物,因为这里的一切太单调也太保守了。”

  但是这个结论很快就被推翻了。在深入溶洞一公里的地方,头灯照到地上,发现了奇特的大型动物脚印。它很可能是一种猫科动物,但是洞穴几乎不可能为这么大型的动物提供足够的食物,那么它为什么到这里来,又去了什么地方,从动物的步伐上看,它走得从容不迫,似乎在寻找什么,也许是在追踪什么动物闯进了大溶洞里面。也许它就生活在这里,那么溶洞脆弱的食物链又如何支撑它生存下去呢?这一切都成了谜。

  由于目前洞穴科考队能够探察到的范围非常有限,有关在地下溶洞中发现大型动物的报告几乎没有。不过最近《北京青年报》却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种体形大如小猪的硕鼠惊现南川天坑溶洞群。这种硕鼠是当地居民近日在天坑探险时发现的。据发现者称,靠近天坑内平台的坑壁四周布满了直径约0.5米的小洞,这群硕鼠长约40厘米,看上去就像一群小猪,它们的体重至少有五六公斤。一位村民甚至带着自己的猫下到坑内,但当面对目光凌厉、体形庞大胜于自己的硕鼠时,老猫也吓得后退几步,缩在主人脚边不敢动弹。

  动物学专家提醒,目前,尚不知这群硕鼠的异状是基因变异或是其他原因所致,惟一可以肯定的,人们与之相遇时切记绕道而行,万万不可骚扰惊动硕鼠,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我们这次在大石围天坑的溶洞下虽然没有发现硕鼠之类的动物。但是却发现了一处毒蛇栖息地。这是在我们开始停止考察准备往回撤退的时候,时间大约是晚上9点。忙碌了一天的队员们开始找一块干爽的地方准备扎营。

  一位队员忽然叫了起来:“你们快看这是什么?”

  他用头灯照着洞壁一米高的地方,只见那里有一个向里凹进去的地方,缠绕着一些灰色的东西,像一张收拢起来的渔网。几个队员走近把头灯光齐聚在这个物体上,发现这是一张蛇蜕。张教授小心翼翼地用手杖把蛇蜕挑了起来,发现这张蛇蜕足有两米多长,从蛇蜕的特征上看,这是一条毒蛇,一条剧毒无比的蛇--金环蛇!在洞中发现这么长的蛇,这条蛇足可以吞下两公斤左右的兔子,再次说明在洞穴中很可能还有其他大型动物。

  张春光说:“洞穴中发现这么多的动物,全靠地下暗河所赐。地下的世界如果没有暗河,很可能会变得死一般地沉静,这里相对于地面而言,它意味封闭.保守.原始,与洞外很少有交换。生命的进程缓慢而又漫长,而生命的节律也是受着小环境的支配。如洞中的枯水期和涨水期。这里的生命很可能随着这样一个节律在运转。”

  暗河的出口和源头大多是地表或露天的。这就与洞中形成了物质交换。也就是说洞中与外界并不是完全隔绝的。这里有的一切,也许都是来自地上,毕竟这里在千万年前就是海洋。而海洋生物如一米多长的巨虾,就是洞中现在看到的一寸多长的白色小虾的祖先。

  地下的世界并不完全是黑暗的,它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光线。而摄像机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记者在把洞中拍摄的东西进行回放的时候,发现摄像机记录下了洞中漂浮着许多神秘的光点,就像是天上的星星。

  它究竟是什么?是由于扰动了洞中的灰尘还是确实真的有许多不知名的物体?专家们很快否定了洞中“灰尘说”。因为在这些洞中,即便是在枯水期,洞内也十分潮湿,很难形成漂浮状的灰尘。那么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光点就是另外的一种东西了。而这些东西是不是就是构成地下生物链中的一环呢?

  在黑暗中仿佛有许多眼睛盯着你,而你却一无所见。也许洞中确实不像人们想像中的贫乏,也许是地上的人们很无知。

  山上又下雨了,坑内是雾。四周一片寂静,寂静得可以听见植物在生长,小虫在爬行。

  你醒着,睁大眼睛,一无所见,像是已睡着,而你闭上眼睛睡下,却又像是在醒着。眼前仿佛有无数精灵在晃动。在洞中,人类绝不是孤独的,只是看不见那些活动的生物罢了。

  深夜,宿营在地下河畔的沙滩上,哗哗的水声像无数钟表在走动,但时间,却是停止的。 也许是由于人多的缘故,我们中间没有出现人们常说的“幽闭症”。大家都感到很刺激,睡不着觉,可是一切像是在梦里。几个队员干脆起来聊天。可是聊上几句又没话说了。呆呆地坐在那里听水声,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手表显示已是第二天上午9点。四周一切都没有变,只是人本身的生物钟告诉我们该出发了。打起行装,科考探险队顺着暗河流向继续朝溶洞纵深进发。队员头顶的灯光,仿佛是一把发光的钥匙,打开了地下世界的大门,将隐没在黑暗中的怪兽一下子都放了出来。

  (选自:《天坑科考探险纪实——临渊无惧》下一篇:自然雕塑博物馆)

  作者简介:

  骆汉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的制片人。现在新闻频道编辑室从事策划工作。有《共和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穿越无人区》、《偷拍实录》等作品问世。

  其他作者:王洁、朱江、刘力、周毅、刘霞、刘林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