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自然·生态·探索]

乐业天坑科考纪实:“下潜”大石围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9日 09:20

  2001年4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

  今天下午3点钟,中外科考探险队从位于大石围天坑顶部的大本营出发,兵分两路向大石围天坑底部进发,在五个小时之后顺利抵达天坑底部的地下溶洞入口。科考队兵分两路,东路采用单绳技术从613米高的天坑顶部,先下降180米到达中洞,然后再由中洞下到坑底。其余大部分队员包括中央台和北青报三位记者,从天坑南部垭口利用绳梯,缓慢地向坑底攀缘而下。南路下到坑底的垂直高度为400米。队员下岩时,大石围附近开始起雾,位于西峰上的大本营根本无法看到下大石围天坑的队员进展情况,只能用步话机与下大石围天坑的队员保持联系。

  这是中央台报道的。

  4月15日,下午3点30分,科考队分两路开始向大石围天坑底部进发。

  东路,由专业探险人员组成,采用SRT技术从613米高的悬崖直落坑底。我们这些“二把刀”以南路为主,从天坑南端的垭口,利用绳梯和综合SRT技术,缓慢向坑底攀缘而下。


  大石围天坑的深度和体积在目前有记载的“喀斯特漏斗”中均排在第二位。坑内四壁陡峭.坑底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冬季,坑底常常被地下河泛起的水雾覆盖,加之气流在坑内流动产生的巨大轰鸣声,造就了异常神秘、艰险和动人心魄的独特景观。另外,由于大石围附近地区有数座深200米以上的天坑和大面积的溶洞相连,因此,这里被英国洞穴专家称为“世界天坑溶洞群”。

  4点,大石围四周的雾气开始变浓,不一会儿弥漫了群山。在大本营西峰,山风凛冽。浓雾由东向西滚滚翻腾。而后开始下起小雨,科考队面临新的考验。雨雾使原本就十分险峻的崖壁,变得又湿又滑。

  两路科考队的开路先锋都是由当地的“飞猫探险队”成员承担的。他们在探险活动中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这些人都是当地人,没有一个专业人员,也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训练。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的那种山民的血统和气质,高山和绝壁对于他们来说不能是如履平地,但是也可以用“行走如飞”来形容。这次科考队所涉及的几个需要考察的天坑,“飞猫队”事先都曾探测过。许多百丈悬崖,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SRT,仅凭着他们利落的手脚和腰间捆着的一条麻绳就可以下去。对英国探险者来说,他们从大石围下到底部需要两个小时,而“飞猫队”只需要40分钟。而且基本上是徒手攀岩。如果这些人能够参加攀岩的竞技,拿前几名,恐怕根本不成问题。为了能够保证这次科考队员的安全和顺利到达天坑底部,天刚亮,“飞猫队”的几位高手事先就已经下到了天坑的预定位置,在那里固定好绳索,接应科考队从上面下来。

  南路的考察队主要是由记者组成,带队的是经验丰富的攀岩高手刘宏,他负责全体队员们下天坑的安全保障工作。

  4点30分,东路探险队传来消息:攀岩处风势太大,刮得人站不住,下雨石壁极滑,由此降到坑底十分危险。大本营决定,停止行动,全体撤回。正当大家感到下大石围又要失败时,南路却传来好消息。

  记者徐进通过“手台”(步话机)向大本营报道:“我们已下到南部绝壁的三分之一了。”

  步话机传来阵阵急促的喘息声,只听徐进说:“小心有滚石。”

  南部的路大概有四处五六十米高的绝壁,最高的一处将近100米。这比起电影《垂直直线》,已经高出三四倍。

  然而,《垂直直线》中那些惊人的攀岩场面比起这里的攀岩绝壁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科考队员们每走出一步就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和力气,他们让自己的身体紧紧地贴着岩壁,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可以落脚的位置。

  天坑南部绝壁上长有许多树木,相对于其他地方,是最佳下坑的路线。但是,这一处碎石最多,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一阵石雨从天而降。碎石从400米高处落下来,危险可想而知。

  队员们全身的重量都系在一根绳子上。时而四肢悬空,时而一足蹬壁,眼睛既要看着下面的深渊,又要不时抬头望天,看有没有碎石滚下。下降的石壁旁有棵树,上面伤痕累累,有个队员数了一下,竟有40多处,都是坑顶上掉下的石头砸的。

  碎石确确实实的在不断坠落,打在石壁上,打在树干上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落到天坑底部的石块,声音更大,咚咚的有几次差点击中下坑的队员,从600多米落下的石头无论大小,挨上一块也是要命的。

  大雾已把天坑四周遮严,能见度只有十几米。指挥人员在大本营只能通过步话机了解下崖队员的情况。细雨疾风,刮得建在大本营的帐篷哗哗作响。大风多起于夜晚和清晨,起风之时,帐篷里根本就不能住人。西峰之巅,棚布飞扬,真怕被刮到天上去。

  “徐进徐进,你们现在到了哪里了?“大本营焦急地用对讲机呼叫。

  没有回答!

  “徐进徐进,你们在哪?请立刻回答!”

  还是没有回音,对讲机一直沉默着。连对方的喘气声也没有了。

  攀岩的队员们已经顾不上任何的回答,他们的衣服全都被汗水浸透,手和脚似乎抓不住绳索。这次下到底部的记者都是台里一向被认为是体能最好的,他们就像壁虎一样,只要找到一个可以依附的地方,他们就紧紧地扒住,大口大口地喘气。望一望下面,还有百米高,这就好比一个站在30层高楼外面的人向下往。这段距离似乎永远也爬不到头。飞猫队员用另一根绳索在记者们周边攀上攀下,身手矫健得像猴子。让旁边大口大口喘气的记者羡慕死了。飞猫队员一会儿给他们送来水,一会儿又帮他们紧紧地绑住身上的绳索,当记者手脚完全失去攀岩力量的时候,飞猫队员干脆给记者身上加一道绳,一点一点地把他们送下去。

  此时记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完全听凭飞猫队员的控制。这些城里人平时都自以为无所不能,此刻他们谁也不敢牛气。但是他们的体重却成了“飞猫队”最重的负担。飞猫队员的平均体重在110斤左右,而这些记者最沉的可以达到一百六七十斤。为了保证这些记者能完全地下到底部。飞猫队员有时需要三四个队员才能抓稳记者下滑的绳子。下天坑的记者可以说是很英勇了。面对百丈悬崖,他们并没有畏惧,他们下降的速度几乎和专业队员们一样。外国专家曾经预言说,这些记者一个都不可能下到天坑,而现在下天坑的记者足足有五名。尽管他们有飞猫队员的保护,但主要还是凭着自己的体能和技巧。因为在这样高的悬崖上,最终是需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向下攀缘,谁都指不上。

  6点,徐进向大本营报告:他第一个到达坑底。 他看见一只山鹰在低空盘旋,一直盯着他,这时山顶已被浓雾弥漫,而天坑底部却没有雾,也没有一丝风,能见度很好。

  7点30分,徐进报告,他们已全部安全到达坑底,一个不少,一个也没有受伤。

  大本营为之大大松了一口气。

  此时,南部山垭还看见天光,而洞底已是“黑夜”了。坑底湿度很大,气温十四五度。

  徐进报告说,队员们沿着几乎成45度的陡坡走进了原始森林,脚下是利刃一般的山石,从这片森林到坑底的溶洞口,不足300米,队员走了两个小时还没到达。

  天已全黑,浓雾夹着细雨,队员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湿的。也不知是雨,还是身上的汗水,坑底起风了。溶洞口终于在望,时时有碎石从天而下,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大。洞口,许多萤火虫在飞舞。仿佛是神仙幻境,又仿佛是鬼魅世界。

  大本营向他们祝贺,诸位勇士多保重。

  (选自:《天坑科考探险纪实——临渊无惧》 下一篇:走进溶洞深渊)

  作者简介:

  骆汉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的制片人。现在新闻频道编辑室从事策划工作。有《共和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穿越无人区》、《偷拍实录》等作品问世。

  其他作者:王洁、朱江、刘力、周毅、刘霞、刘林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