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自然·生态·探索]

乐业天坑科考纪实:天坑上空的热气球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8日 10:00

  2001年4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

  屡屡因天气原因受阻的热气球空中考察终于有了转机。正在广西乐业进行考察的中外联合科考队盼来了能够让热气球升空的好天气,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下坑试验。

  今天的风速在每秒4米以下,完全符合热气球的升空标准。

  一开始,热气球升空后,由于受到气流影响,向着与大石围天坑相反的方向飞去,气氛十分紧张。经过驾驶员的多次努力,20分钟后,热气球终于开始沿山势迂回进入大石围天坑上空。

  这次热气球探察,最低飞行高度1100米,从坑口进入坑内,深入了100多米,科考队因此获得了近距离拍摄大石围天坑的第一手资料。但在热气球更贴近大石围天坑底部时,热气球的两根控制绳索被坑边的树枝缠住,险情再次发生。所幸驾驶员及时拉升,才化险为夷。

  这次热气球空中探索,为科考队最终确定大石围天坑的下岩路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这是中央台报道的。

  一连刮了几天大风的乐业县风力开始减小了。大石围天坑附近的天气晴空如洗,风速达到了每秒4米以下,完全符合热气球升空的标准。考察队再次集中到了大石围天坑南部的垭口处,为了防止意外,热气球由两条绳索拴在地面,再由十几个壮汉手攥着,随着一声令下,“开始点火!向热气球内充气!”

  很快,一幢五层楼房高的热气球,徐徐地升上了天空。驾驶员小李用对讲机不断地向下面发布着控制气球的命令。坐在热气球里的骆制片心情变得有些紧张。天上飞行的各种飞行器,他几乎都坐遍了,飞机类的不用说,就连飞艇.空气动力伞以及由地面汽车牵引的飞行伞,他都一一领教过。但是坐热气球还是第一次。气球升起来十分平稳,但是他依然感到很不安,这种不安很快得到了证实。

  由于山区强烈的气流影响,尽管有地面的绳索控制,但是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向着大石围天坑相反的方向飞去了。那里是一个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眼看着就要撞上去了,由于峭壁上的石头都十分锋利,很可能将尼龙做的热气球割破,如果是那样的话,热气球就会像一把破伞直直地摔到地上。

  此时气氛十分紧张,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虽然驾驶这个气球从中国飞越日本海峡,到过韩国和日本。但他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复杂的山地驾驶热气球。此刻他也很紧张,不住向地面喊:“抓紧绳子!”

  大约过了20多分钟,将气球吹向崖壁的气流开始减弱。热气球终于沿着山势,迂回地转到大石围天坑的上空。风速为零,这是绝好的机会!热气球从1100多米的高处向坑底降落。

  大石围天坑的底部终于展现在科考队面前。从气球向下看去,大石围底部呈螺旋状下旋,一层一层的痕迹分明。天坑的最高部分几乎是光秃秃的绝壁,再往下,树木开始越来越多,底部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植物。植物的颜色也是由高处的浅绿色逐渐地变成了墨绿色,气球升入坑内100多米,天坑的底部仿佛是迎面扑上来,枝枝丫丫的树杈像无数朝天的枪尖伸向天空。热气球根本无处降落。

  “老骆老骆,你们现在怎么样了?”对讲机传来了在坑顶上科考队员的问话。

  “大石围天坑的底部十分清晰。构造非常奇特,就像是一个被拔了塞子的下水口。水流旋转着向下走。天坑的树木也按着顺时针的方向往下长。”

  此刻,骆制片已经完全忘记了危险,冲着对讲机不停地报告。“你能够看到大石围底部的溶洞口吗?”

  “我看到了,在大石围最下部有一个裂口。大部分被树木遮掩着。”

  “如果从天坑上方下到底部,什么地方比较好一些?”

  “天坑的西部和东部崖壁都太高了,差不多有300多米。它的北部也有200多米。我认为就是从气球的入口处也就是南部垭口处下到天坑最好,这里的绝壁最高处也就是100多米。下面长满了树,可以作为中间歇脚用。再往下走,又有100多米。但是,崖壁上的树木很多。到达天坑底部还有一个成50度左右的斜坡。在这里可以不用SRT了。我认为这条路最可行。”

  说话间,气球又往下降了100多米,忽然一根控制热气球的绳索被坑边的树枝缠住。气球筐开始倾斜,险情再次出现!

  气球筐距天坑最少还有100米,而筐子已经倾斜地使人无法站立。绳索如果再解不开,就只有割断它了。而割断绳索的气球就将失去控制了。现在气球即使是降到底部,也会被密密麻麻的树枝戳穿。如果升到空中,失去控制的气球将被风吹到不知何方。

  驾驶员小李曾讲过,有一次,他们在内蒙古进行考察,地面控制气球的绳索也断了。气球被风吹出了100多公里。但那是平原,天黑以后终于还是被人找到了。而这里却是山区,几百里无人烟,如果落到另外一个天坑里,气球上的人恐怕要成为新的“白毛男”或者“原始人”了。

  气球还在倾斜,驾驶员小李已经掏出了匕首。就在准备用刀割断绳索的那一刻,缠在树上的绳索突然松开了。气球开始有控制地往上升。

  大石围上空一片欢呼!

  用热气球降到天坑底部看来是没有可能了。但是这次热气球空中探察为考察队确定下大石围天坑的路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选自:《天坑科考探险纪实——临渊无惧》下一篇:“下潜”大石围)

  作者简介:

  骆汉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的制片人。现在新闻频道编辑室从事策划工作。有《共和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穿越无人区》、《偷拍实录》等作品问世。

  其他作者:王洁、朱江、刘力、周毅、刘霞、刘林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