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自然·生态·探索]

乐业天坑科考纪实:我欲乘风飞去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20日 19:16

  2001年4月4日 《北京青年报》消息:中国最后一块未被人迹打扰的处女地的神秘面纱有望被揭开。一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研究会、中央电视台、美国洞穴基金会、英国牛津大学俱乐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科学家、探险家们及本报记者等组成的科学考察探险队近日已进入广西乐业,开始对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进行科学探险考察。中央电视台将动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拍摄,本报记者将全程跟踪探险之旅,及时报道科考发现。

  此次科考首先是空中探测,它有几层目的,一是从空中对天坑进行一次大面积考察;二是从空中把天坑的全貌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供专家和记者研究;三是利用空中的观察,制定出一套下到天坑底部的方案。


  搞航拍,这是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第三组的强项。早在两年以前,轰动全国的“老山汉墓”直播报道就是第三组做的,当时他们提出了用遥感技术对“老山汉墓”进行空中探测的方案,很快得到了北京军区和空军的支援,那天第三组的三名记者登上了美式“奖状号”飞机,从西苑机场起飞,对处在北京西郊的老山汉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遥感探测。飞机上两台摄像机对那个“禁飞区”拍摄了大约20分钟。这次飞行的行动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似乎是不可能的航拍,而且也是第一次首用遥感技术进行考古,这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也是一次创造性的举动!

  在这次航拍前,喜欢拍大片的记者第三组的记者还在新疆荒漠的无人区大海道驾驶空气动力伞,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空飞行了几百公里,拍到了极其珍贵的“野骆驼”。

  制片人骆汉城,人们称他“骆制片”,为这次天坑探测同样也制定了四套空中飞行航拍的方案,准备使用四种飞行器来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航拍。

  第一种飞行器是用航模机带上摄像机,由地面人员遥控拍摄。

  第二种是用直升机俯瞰,在乐业县境内对天坑进行扫描探测。

  第三种是用空气动力伞在天坑边上盘旋实施近地拍摄,加大考察画面的动感。

  第四种将用载人热气球飞临天坑上方,近距离观测天坑,如有可能,就把热气球降到天坑底部,这样可以减少从绝壁攀沿下天坑的危险。

  “北京中国航模俱乐部”是一家知名的利用航模进行空中拍摄的俱乐部,当记者找到他们时,他们十分肯定地说:“没问题。”但是当记者告诉他们要去天坑飞行时,他们开始犹豫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航拍呀,平时他们搞的航拍都是人在下面操控飞机,可是在天坑,他们需要在上面,也就是站在高处,让飞机在他们脚下探入深谷进行飞行,这是从来没有试过的。

  一天上午,风和日丽,记者和航模俱乐部的成员来到八大处,他们快速登上一个高处,在价值三万多元的直升航模飞机的起落架中间绑上了一台DV摄像机。飞机起飞了,在空中盘旋了一圈,开始向下俯冲,负责遥控的工作人员紧紧盯着飞机向山下飞去,机上摄像机拍摄信号传到了下面的一台监视器上,但是不一会,图像消失了,飞机也似乎是失去了控制。

  “不行!让他们马上返航!”。直升航模飞机离山顶向下不过一百多米时,险情就出现了,操控人员不断扳动遥控器扳手,在向回旋转,飞机终于有了一点反应,“回来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飞机要是失灵的话,那就糟了。飞机三万元,摄像机三万元,几分钟就报销了,那可不是玩的。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说:“这可不行。还是回去想想办法,在安全的地方实验几次再说吧。”

  只好这样了,记者带摄像机返回,从那以后,俱乐部一直说在搞试验,直到科考队出发那天,俱乐部还说在试验中。看来用航模进行空中探测的第一种计划行不通。

  第二方案还是用直升机,但这回是真的直升机。是广西百色地区用于监视森林火灾的消防机。地委的领导对这次考察十分重视,主动提出他们找直升机配合这次科考。

  (选自:《天坑科考探险纪实——临渊无惧》下一篇:初窥“大石围”)

  作者简介:

  骆汉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的制片人。现在新闻频道编辑室从事策划工作。有《共和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穿越无人区》、《偷拍实录》等作品问世。

  其他作者:王洁、朱江、刘力、周毅、刘霞、刘林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