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自然·生态·探索]

乐业天坑科考纪实:几经沧海变桑田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8日 17:29


科考队员合影

  乐业地区可谓历经三次沧海桑田:几经陆地,几经沧海。

  从地质发展历程上看,乐业县境地质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3.7亿年前的中泥盆纪。

  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发展阶段。晚古生代距今4.05-2.3亿年,广西运动史过渡区的乐业县基底早古生代(距今410万年以前)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隆起成陆,转化为准地台。

  泥盆世纪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化剥蚀后,海侵由南、东两个方向同时向北西方向推进,至中泥盆世,全县被海水淹没,随着地壳的微型扩张,基底被拉开成凹台交错的碳酸盐台地,接受厚度大于715米碳酸盐岩沉积。

  石炭纪末期,受黔桂地壳运动影响,南部上升,但未露出水面。早二叠纪,地壳比较稳定,沉积环境渐趋一致,为浅海碳酸盐岩沉岩沉积,普遍含泥质、有机质、燧石条带。末期,东吴地壳运动波及全县,地壳抬升。

  晚二叠纪初期为滨海湖泊、沼泽环境,在起伏不平的古岩溶基础上沉积铁铝质岩、火山碎屑岩、炭质页岩。其后,由于地壳振荡频繁,在海陆交替的浅海环境下,形成一套含煤碳酸盐建造。东吴地壳运动后,县境地壳持续下陷,海水逐步加深,断裂活动加剧,沉积一套含燧石、硅质的碳酸盐岩。

  中生代,三叠纪在晚古生代地壳发生微型扩张的基础上,逐步下陷,扩展成再生地槽。县境地壳整体下沉,水体加深,振荡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形成浅海至深海盆地,在桂西运动的影响下,县境地壳急剧下陷,为深海或半深海盆地。

  至晚三叠纪初期,印支地壳运动发展至高潮,地壳由沉降变为抬升,海水全部迂出县境,成为陆地。从此结束了陆海相沉积的历史,造成三叠纪和晚古生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乐业型旋扭构造便是此期产物。

  晚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在燕山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壳继续上升。新生代(距今0.67亿年)县境地壳经历了中生代剧烈变革之后,逐渐处于相对平稳时期。

  第三纪初,乐业县南部块状山麓地带,湖泊星罗棋布。当时气候炎热干燥,在块段山麓地带,产生快速堆积。早始新世末期喜马拉雅地壳运动开始以来至第三纪末表现为抬升剥蚀。第四纪山地不断被侵蚀剥蚀,近代县境地壳还在继续缓慢上升,经受侵蚀、剥蚀、溶蚀和堆积过程,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景观。

  乐业地区可谓历经三次沧海桑田。几经陆地,几经沧海。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对这种地质构造,提出了一种“S”型理论,这种理论在乐业县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在“S”型构造遮缘地带为岩溶与非岩溶接触带。在接触带之间,形成较多长条形谷地。溶沟及其深部溶隙、溶洞较为发达。其中水深的规模较大,直径达500米。而消水洞的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

  破碎的山地山原。地势似龟壳形,西南高,最高峰高达1982米,盘古王山海拔1971米。向东、西三面倾斜降低,最低是西北红水河谷,海拔仅274米。南部和中部地势稍高,海拔达1000--1400米。中部山脉起伏连绵,山高坡陡,河溪沟谷纵横交错;中、南部大部分为石灰岩发育的喀斯特山地,石山林立,延绵成片,坡岭陡峭,山与山之间,星罗棋布。

  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乐业境的溶洞(含天坑)很多都是形状奇特。最为奇特的是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第一”的天坑溶洞群。其中最大的天坑为大石围(亦名绝壁地宫),专家认为大石围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集地下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独特溶洞为一体的笔直竖井,是一处集生态旅游、探险和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自然奇景。

  距大石围不远还有其他天坑溶洞。鼠荣小石围寺其底部距地表400多米,洞穴比大石围略小,奇特的是大洞穴内还有一小洞穴,不停地冒气,称冒洞。经当地的“飞猫探险队”探察,这里一个洞穴连着另一个洞穴,构成一个大而长的穿洞,每个洞内均是白而透亮的千奇百怪的石头。

  黄掠洞石围的周围苍松参天,悬崖百丈。地表下陷数十处,石壁光滑,如一口圆形的水缸。洞底有土,有果树、阔叶林、奇花等。红花绿叶间,蜂飞蝶舞,洞内壁上有小洞,曲曲折折,连环排列。凸起之处,乳石倒靠,那里鸟窝遍布,群鸟翻飞穿梭。

  广西的山区还有许多的古建筑。在大石山上修筑的关卡很多,如甲被卡、龙门卡、山边卡、二曹卡、水滑卡等。多是为防土匪恶霸等。民众自动出力或捐资,在本屯高险的山坳上砌石墙(墙上植牛马刺等,筑石门作防守之用)。也有在田埂一角围上关卡,供全寨人御敌之用的,较大型的是平足寨,城墙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39年)建造,料石结构,墙全长175米,高4米,厚0.8至14米;东南、西北走向。东南有拱门,拱门上原设有哨楼,两头原有碉堡,墙设枪眼。的确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这里山民强悍,由于贫困,过去上山落草当土匪是常事。而大石围众多的山洞天坑又成了他们天然的庇护场所。

  乐业县城郊有罗妹洞,由于这一溶洞距县城只有3公里,去参观的人很多。近日已开发成了一个旅游点。只要是来乐业的人,大都要去洞中转一转。洞前的石壁似块大门扇,斜插而下。顺壁斜下十余步,罗妹洞就像一个幽雅奇丽的画廊徐徐展现在眼前。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三根离地不远的石笋,纤丽奇峭、亭亭玉立。洞内倾斜进去的地面上,排列着一层层的小石墙:远看,像一层层梯田;近瞧,大的似一口口小山塘、小水库。小的像一把把镰刀、一轮轮下弦月,弯来曲去,形状各异。在它们的上面,倒悬下来的钟乳石,像直刺地面的长矛、顽皮嬉戏的猢狲、飞奔的骏马、展翅欲飞的凤凰,千姿百态。接着是较平展的田园,不远处有两口清亮透彻的泉眼。泉眼旁有成垛的石笋,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古藤缠绕的菩提树,有的像谷穗扎成的,在枝叶繁茂的大树的上下左右、洞中洞侧穿来插去。其中有一风洞,清风习习,沁人心脾。沿风洞进到不远处的地面上,先是一张张圆形的石桌,接着是一只只石磨,再接着是一个个水盆,桌磨盆的下面镶着熠熠闪光的熔岩,其熔岩有的李果般大。洞两壁的石幔,有的像飞泻的瀑布,有的像倒挂的玉米棒、小米、稻谷穗子,有的像辣椒和谷箩,有的像晒着的布匹或收起的帷幕。壁根上,各有一条曲折迂回的小渠道,往洞里伸去。石桌等不远处的洞中央和偏侧,有一棵棵接连洞顶的、仿佛是由人工栽培的石树,“石树”下有一个个磨盘般的石盘,有盘坐的石人,他们好像在乘凉,在谈笑。置身洞中,如登仙界。即将出洞,一湾月塘,波光滟滟。出得洞末,如梦初醒。但是这个迷人的溶洞在解放前曾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土匪头子黄昆山躲避解放军清剿的地点之一。也就是广西乐业县的“威虎山大厅”。他在这里躲了很长时间,直到1951年才被民兵发现捉拿归案。其实在天坑,溶洞里早就有人类活动。在熊家西洞中,“飞猫探险队”就在深入洞内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长达3米的马槽,不过这个马槽已被一层厚厚的石化物紧紧裹住了。据专家考证,这个马槽距今最少也有600多年了。当时的人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呢?至今还是个谜。

  所有这些描述和报道总会令人想起那开疆扩土早期人类的探索。如今我们,中央电视台记者们也将像那些探洞专家们一样奔向这个神秘的世界了。

  对广西乐业县喀斯特地质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外科考队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广西动植物学家,还有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洞穴学会等十几名探险专家组成,中央电视台也派出了一个由10名记者组成的报道组随同专家对这次科考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这也是第一次对一个未知的地下世界进行大规模的报道。

  广西乐业县境内的喀斯特地貌,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天坑”,又叫“石围子”,也就是说这些山峦中的深坑,正是一个个用巨大的石头围成的。由于报道的地点处在深山绝壁之上,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支科考队又成为一支探险队,为了能搞好这一充满奇异和冒险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与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套“立体拍摄”方案。

  (选自:《天坑科考探险纪实——临渊无惧》下一篇:春天我们踏荒去)

  作者简介:

  骆汉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的制片人。现在新闻频道编辑室从事策划工作。有《共和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穿越无人区》、《偷拍实录》等作品问世。

  其他作者:王洁、朱江、刘力、周毅、刘霞、刘林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