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历史·人文·民俗]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央视记者走读玄奘路连载一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23日 15:05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一位唐朝和尚竟敢藐视大唐禁令而偷越国境,凭借信仰和智慧在境外游历了19年,最后返回长安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玄奘的这种游历方式在后人看来简直是神话。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一路风光和艰难行走也多次激发起我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1991年初,我接到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草原丝绸之路的任务,这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虽说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记录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这里面毕竟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

丝绸古道上的哈萨克姑娘

  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业动脉不仅沟通了人类文化核心区的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也把罗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文化联结。历史学家根据地理特征,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线路称为沙漠丝绸之路,以西的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要考察的就是后者。1991年4月19日,我们在莫斯科与各国考古学者聚齐,一起飞往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后以文化遗址和历史名城为考察重点,将在中亚走出三个“之”字型的考察线路,这也涵盖了玄奘行走的路线。

  尽管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中亚的地貌特征还是以绿洲为主。远处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绿色,从绿色深出涌出来的是黄色,被绿洲磕绊住,拖成黄绿相间的条带。坐落在这黄绿夹缝中的阿什哈巴德曾是安息帝国的一部分。这里出土了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的大量器物。塔状的庙宇遗址中有阿芙罗狄蒂像等希腊文化雕塑,以及拜火教日历和石刻。靠近里海的三个商队客栈遗址表明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点。

  出了阿什哈巴德,行驶在了丝路古道上。每当遇到玄奘描述的过风土地貌后,心里都能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公元300年,丝绸之路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公元7世纪初,已经气若游丝,玄奘这时候出现在了惨淡的丝路上。以沙漠的眼光看待这位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渺小如草芥。远处的蒸腾热气在光线作用下如同一块皱巴巴的塑料,悬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点。

沙漠绿洲里的妇女

  无人晓得哪一支商队最先把丝绸带到了西域,也就无人说清楚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我们只能简单勾画出这条丝绸之路的图谱。西域的沙漠中有无数绿洲,如同从天外抛下的绿色包袱,在里面生活着不少寄居者,并且繁衍出了后代。到了公元前138年张骞“凿空”西域时,已经很成气候。人口增长导致了绿洲内水源和耕地的失衡。为了自身的生活,绿洲人不得不走这些绿色包袱。他们在沙漠中寻寻觅觅,终于走进了农业文明圈,并从那里的贸易活动中发现了商机,于是也加入其中。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把这种贸易一直延续到了地中海一带。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亚洲人文地理进行了精确划分,象主之国为印度、人主之国为中国、马主之国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宝主之国为西域的绿洲国家,主要从事运输贸易。当时的中国主要从事产品制造和出口。商业运输任务主要由绿洲国家承担。西域出产的良马和骆驼也保证了商队的运输能力。从中国长安到达安息国(今伊朗一带)需要200多天的行程,一般商队并不是从头走到尾,而是往返于两个贸易站或城市之间,这也使不少绿洲变成了贸易中心,甚至发展成了商业国。从众多的运输线路来看,当时的商旅驼队也分为不同的帮派。

  我们随便进入了一个绿洲,想看一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尊贵长者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屋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梁椽都是就地取材,渠中流着清澈甘冽的泉水,远比电视广告中的画面更诱人。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上还保持着一百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泡馕。馕可以随便吃,把馕泡在水里,再撒些盐,也可以吃饱。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先祖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从中国哈密走到这里时,传说另一个绿洲里出现了瘟疫,他们没敢往前走,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丝绸古道上的突厥骑兵

  在行走途中,我们经常看到黄皮肤、单眼皮的人,应该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我们互相打量一番,但又难以交流。玄奘在江布尔城(哈萨克斯坦境内)以南10余里的小孤城里,见到了中国人。他们被突厥人俘获后,换上了当地的服装,但是言辞仪范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特征。眼前这些人就是当年中国人的后裔吗?除了人种特征外,他们已经与当地人无异。我匆匆走过去了,留下很多遗憾,眼见德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在中亚进行考古发掘,但愿我们的考古学者也能加入其中,那里毕竟有我们汉代和唐代的痕迹。

  作者简介:

  张讴 男 现为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大众传播学硕士。1982年8月起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组组长。代表作有纪录片《两位百岁老人》、《地球村民》等。1991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参与编导了《香港沧桑》。出版有《世界电视史话》、《流动的旋律》(诗集)、《感情的时间》(诗集),编译有《二十世纪世界女诗人作品选》、《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央视记者走读玄奘路 (2003/06/23/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