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ltrp.com

12-03-2007 15:21

英语学习秘籍:高效的“EPI”理论

对于学习英语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有时候很迷惑人,你会觉得你站在迷宫的中间,有很多选择,但是你不知道该往哪走。还是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你要清楚你要什么,很多同学为了考证学习英语,还有一些是天生热爱英语学习的,你的目的不同当然方法也就不同了。我也不是天生热爱英语的,我先前学得很差,我考试成绩是倒数的,但是我在摸索英语的过程中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由于连锁反应,现在我对于学习其他语言也很有兴趣,学过法语,现在二外是日语,感觉语言方面很多是相通的。

我的语言学习心得是“EPI”理论,虽然是临时归纳的,但是我觉得我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去摸索和实践,应该有一定可参考性。

“E”是“EXPOSURE”,或者是“IMMERSION”,我想说的是无论对于英语系和非英语系的学生来说,只要想学好英语,你必须把自己“暴露”在或者“沉浸”在英语中(这是我们英语系的万华老师启发我的)。传统的听、说、读、写、译,我觉得是齐头并进的,不应该单列出某个来考虑,只有为了考试,要加强练习哪个部分使自己的分数能有所提高。(我一直认为,英语学习和考试是两回事情,在学的时候,还是不要那么功利为好,整体英语素质有了,准备考试只是技巧的问题,这是题外话了。)关于如何创造这样一个英语学习氛围,其实还是那不变的一套,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有机会有兴趣的话,可以多译。很多同学都喜欢问听什么,读什么,写什么之类的,我觉得没必要这么精确,普特听力网上听力资源丰富可以下载泛听和精听,在普特上我个人喜欢听“访谈录”和“商业新闻”还有“NPR”,我喜欢读《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有些同学排斥本国的英语报纸,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只要取其精华即可。“EXPOSURE”是大量“INPUT”的前提。我初中的时候网络资源还没那么丰富,我买了很多英语磁带回家听,感觉一天听的英语比中文还多,大概语感也是细水长流得培养出的。不是英语系的同学才能有英语学习的氛围,大家可以自己创造,这个实施方法因人而异,自己要学会主动摸索。

“P”是“PERSISTENCE”,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从心理学上证明,一件事情坚持做21天它将成为你的习惯,大家可以把坚持学习英语做为一个锻炼习惯的机会,这对以后做很多事情都有用。未转入英语系之前,我也坚持天天以不同方式接触英语,哪怕是每天二十分钟,也比你停个二个星期一下子读二个小时英语来得有效。转入英语系后,我发现周围的部分同学有英语晨读的习惯,我感觉很好奇,然后发现这个习惯真得很好,推荐给大家,比赛回来跟大家一起坚持做这件事情!

“I”是INTERACTION,其实就是在那么多“INPUT”之后的“OUTPUT”的过程。吸收了这么多,不会用等于做无用功。很多同学抱怨说,我没有语言伙伴或者外国友人可以交流,我也没有,那就自己跟自己说。我一直用这个滑稽的方法,左右脑分别是PART A和PART B,然后随便设想个场景进行对话,其实就是我自己跟自己在说话,自己和自己说话自由度很高,胆子也大了,练着练着就习惯跟别人说英语了,把他看成另一个自己即可。插句话,不要脑子里想中文然后翻译成英语再开口,直接出英语,这个很重要,经过前面这么多学习的积累要相信自己可以这么做。从更高层次上说“INTERACTION”,我们系主任庄恩平老师非常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交流,他说语言说得不准确可以再练习,但是人不可以没思想和内涵。我个人意见是大家学英语不要学成考试机器和洋奴,我们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其实是我们与外国友人们交流的基础,学习英语从更高高度所说就是把中国更好得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参赛感言:结识朋友,分享人生

参加2007“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是因为觉得此赛事在同类英语演讲比赛中是属于高规格的,记得高中时候就在CCTV9观看过比赛的电视转播,感觉选手和评委们都很专业,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有所收获。现在有幸能代表上海出征北京的半决赛,感到很自豪,无论结果如何,比赛至此,已收获很多,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英语学习经历和人生经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Editor:Liu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