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高考回眸——民办高校之路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05日 10:58

  (5月24日播出)如果有人说高考是一座独木桥,那么,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办学方式的多样化,这座桥正在逐渐变宽。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民办教育快速发展,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可能,这种发展也为民办高校在高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郑相锋现在是一所民办大学的学生,过去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他曾做过两年的努力,参加了两次高考,结果却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不愿接受的失败。

  〈采访郑相锋〉那段时间家里人都不敢提高考这俩字,怕我受打击。那段时间我这个心态看的不是很严重,总觉得考试也就那么回事,考上了就考上了,考不上再考一年。而第二年(没考上)稍微感觉有那么一点失落。

  虽然我国的高考录取人数在逐年上升,但每年仍有更多的考生不得不面对像郑相锋一样的结果。郑相锋在他第二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只身到北京散心。

  〈采访郑相锋〉一出北京站当时那感觉,就觉得北京站有点像招聘会一样。招生的那么一个场面特别大,整个北京站广场围了一大圈,全部都是那些招生的。我就提着行李遛了一圈,好多招生这方面的人就过来聊。那个时候就觉得,原来还有这么一个高考失利后让我选择的一个退路。因为我原先有一种感觉,就是高考不是唯一的路,但是另外一条路在哪里还没找到。看到这些民办大学后,我觉得我可以绕过高考这个槛儿,重新找回我那种求学的自信。

  听从了自己的感觉,郑相锋选择了一所民办高校——北京吉利大学。那时,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入学考试,所以郑相锋可以直接进入大学,通过学校的辅导学习,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文凭。

  〈采访北京考试院研究员周军〉民办高校在没有纳入高校招生计划以前,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它基本上是招收高考落榜生。而这种落榜生又不愿意再复读。那么他到民办的高等教育去学习,通过自考、成人高考来获得国家认可的证书,它是这么一种方式。

  可能很多人对民办高校都缺乏了解,一听到民办两个字,就心存顾虑。其实,在恢复高考后不久,我国就出现了以助学为主要方式的民办教育机构,但民办高校的发展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徐志国〉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最早民办高校的一些举办者,多数都是一些离退休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办班的时候可能都处于一种三无的状态。三无就是无自己的校室,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没有自己的发展资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民办高等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计划模式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个人究竟能不能办高校,怎样办,能不能办好?即使在教育界,很多人对此也心存疑问。然而,普通高等教育当时的规模又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采访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1984年的时候,高考特别困难,录取率非常低。所以很多家长都强烈呼吁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但政府又没有那么多钱,所以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当时,清华大学教授傅正泰和一批热衷教育事业的人,揣着清华大学赞助的五万元钱,开始筹建民办高校,

  〈采访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怎么把民办高校办起来,特别是怎么把它办好,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通过实践来摸索经验。大家都觉得我这个想法很对,但是觉得做起来太悬了,跟各方面的人解释。为什么必须这么办,为什么能办成,然后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所以1984年的时候批准我进行试点这件事情。

  当时民办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在发展几年后,会受到办学规模的制约。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如何筹集资金继续发展成为每一所民办高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采访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贷款实际上咱们严格说,从现在的商业标准来讲,确实是有困难。但是因为北京市政府也觉得这个学校办的很好,所以北京市当时的市政府副秘书长,他就出面帮我向交通银行去做工作。经过反复地解释,交通银行最后才同意把钱借给我。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是当时民办大学的一个缩影。但能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毕竟还是少数。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长。全部依靠国家投入的公办高校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副校长刘华松 〉英国一年从我们国家拿走十五万留学生。一个学生一万五千镑,十五万留学生有四个亿镑。四个亿镑是多少,五十个亿的人民币。我们每年要向英国输送五十个亿的人民币,并且把这十五万学生全部送到英国去。教育是培养民族后代的,它不仅是知识的问题,它还有一个对于人培养的问题,还有一个民族的问题。所以我想如果民办教育不去做过多的发展,那么我们公办教育仍然是高考的独木桥。很多人他考不上,你没有这么多资源给他,那他就要走掉。他带走的不仅是你的资源。英国一个国家拿走我们五十亿的资源,五十个亿我们可以办很多很好的高校了。

  我国政府也认识到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办学得到了政府更多的关注。逐渐形成并提出了民办教育 “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发展方针,我国的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徐志国〉我觉得1997年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出台的背景,主要是前几年民办高校太多、太乱、太杂。出台这样一个办学条例,对于规范各个学校办学的行为,可以说是起到一种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已经在限制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国家组织了很多部门,组织了很多人员深入各个省市的一些民办高校去进行考察、调研。最后能够出台一个中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肯定会对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起着一种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法律法规保护和政府政策扶持下,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参与民办高校的建设,而这种大资金的介入,使民办教育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飞跃。

  2002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了1200所,各类注册学生140多万人,然而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生源更多的是来自高考落榜生。为改变这一现象,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着手有选择的将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纳入高考体制。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副校长刘华松〉这一部分民办高校当进入国家的录取体制以后,它有两个证明:第一、是国家承认你作为一种国家的高校存在;第二、是国家给了你一种资格,可以在国家计划内很多专业里边去招生。尽管这部分学生占我们总学生的比例仍然不高,但是也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系统。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将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和良好办学环境的民办学校纳入高考招生体系,2002年,这样的学校已达到130多所。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也让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充满了信心。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学生郑相锋〉从规模上、硬件设施上我仔细查看了每一个地方。让我找到了大学的那种感觉。完全从高中那种环境中脱离了出来。到了大学中觉得可以发挥一下拳脚,好好学一些东西。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学生〉以前中国有些革命者,都说曲线救国。我现在感觉自己属于那种曲线救自己的。我想通过任何一个途径进行拼搏、进行奋斗,照样将来不一定能比他们那些国办院校的同学差。

  〈采访北京吉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徐志国〉像在去年我们原来计划招六千人,结果报读我们学校的学生达到五万多。甚至有很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是被普通高校录取的,但是为了选一个比较好的专业,能够保证毕业以后找到好的工作,他们还是愿意到我们学校来。去年在我们录取的八千多个学生当中,有一千四百多个学生都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当我们回顾民办教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 它是在恢复高考后的教育改革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种改革仍将继续,它的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而这种发展,也将促使高考更早的告别独木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快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为更多人材的成长奠定牢固的基础。

(编辑:英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