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校长

[东方时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匡镜明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7日 17:02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东方之子):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匡镜明——以“理”兴“工”

  中国高校中冠以“理工大学”牌子的大学越来越多,但真正做到理科和工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却并不多见。作为已进入211和985两个工程的工科名校---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发展自己的理科实力,两年前,北理工校长匡镜明代表北京理工大学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理工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让理工大学名副其实!今天东方之子让我们认识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匡镜明。

  这是一所从延安烽火中走来的大学,他是一位有着四十三年校龄的校长,对母校的深沉的爱让他开拓进取、永攀一流。

  匡镜明,61岁,湖南资阳人,数字移动通信专家。1988年获西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 年8月起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1999 年 7 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1999年,56岁的匡镜明被任命为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高校改革与竞争,匡镜明决心为母校寻求一条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新路,经过广泛动员和集思广益,三年之后,北理工决定放弃已沿用六十年、单纯以工科为主的一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而转为理工并重、各学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教育界评价北理工的成功转型为我国工科大学的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

  李小萌:2002年的时候,您提出理工大学不仅要以工为主,要变成以理工为主,为什么要加上“理”的这个限定呢?

  匡镜明: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我们觉得工科的院校,就是以工为主、纯工科的学校,要想在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培养,再一个是科学研究上,能够继续发展,特别是在科技上科学研究上要能够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或者一些高水平的成果,没有理科的支持,或者说你这个学校理科不强的话,那么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李小萌:现在改变为以理工为主,给学校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匡镜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统一了,对理科更重视了,这是一条;再一个,我们搞理科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感到学校给他们支持的力度大了,所以这样他对于建设好北京理工大学理科的这个学科,以及培养这个理科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 博士生,信心更强了。另外,学理科的这些学生,他们感到在理工大学他们也大有作为了。

  李小萌:您也是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在这之前理工大学培养了很多工科方面的人才,您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因为缺乏理科方面的培养而有所遗憾吗?

  匡镜明:我觉得很遗憾!学校已经办了64年了,我们已经培养了十万余名学生,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十万多人了,这些学生从这些校友他们现在工作的情况来看,他们也迫切地希望在学校里面,除了工科这方面的知识,另外理科这方面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加强,这样他们工作起来,他们的基础或者说他们的潜力就会更加增强。

  李小萌:您刚才讲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学校缺乏理科的基础,所以有所遗憾,您担心您的学生今天走进学校也会有这样的遗憾是吗?

  匡镜明:我想是,我想是。

  转型两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的理科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北理工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都对理科大幅度倾斜,理科的博士和硕士点比例上升到38%,有4个学科得到了国家重点学科的一样的支持力度。有11位理科方面的院士被聘为理学院的顾问教授。

  其实,搞理科一直是匡镜明的心愿。匡镜明一直酷爱数学,1961年18岁的匡镜明报考北理工时选择的专业就是理科的数学力学系。后来由于师资缺乏,只上了一年,理科专业就停办了,只好集体转到电子工程系,从此和电子通信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1984年已经41岁的匡镜明,又毅然踏上了去德国留学的旅途。留德攻读博士学位4年,匡镜明对德国大学宽口径培养理工科学生,不仅重视学习“工”,也重视研究“理”,更重视将先进的理论转化为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产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匡镜明:你看德国他的产品的质量,比如说德国的相机、德国的电视、 德国的汽车等等,尽管他价钱比别的国要贵一点,但是他质量非常好,他为什么能够保证这么好的质量呢?他这就是因为德国人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这种认真负责任那是分不开的,所以这点对我的教育很大。再还有一个,在德国的大学里面,我也去看过很多大学,我觉得国外大学的一些管理,另外国外的大学校长他们一些治学的理念,还有他们整个的一套管理制度,很多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我做校长以后,我就经常会想到他们。

  李小萌:您自己就是理工科出身,又做理工大学的校长,在您看来培养理工科的学生有什么规律可寻吗?

  匡镜明:理工科的学生,我觉得进来以后,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要把他们的基础打好。所谓基础是什么,就是他们的一些基础课,像数学、 物理 、外语这些基本功一定要很牢;再还有一个,理工科学生的专业面要比较宽。比如我在的这个系的学生,过去我们有五个专业,一进来就是这五个专业编班上课,现在我们进来的一个系的学生,就是一起上课,上到三年级,因为是四年制嘛,三年这些课完全都是一样,第七个学期开始有几门选修课,你自己去选,有的就偏通讯,有的就偏微电子,或者电磁场等等这些,这样出来的学生,他就不像我们过去那样你就适合于这个专业,就适合那个专业,他只要在这个电子这方面,他都能做 。所以宽口径的培养,这个是非常重要。

  李小萌:您从在理工大学上学到留校任教,然后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长,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匡镜明:是的。

  李小萌:是没有离开的机会,还是您不想离开呢?

  匡镜明:离开的机会有,怎么会没有?比如我硕士毕业也可以换一个地方,那是可以重新分配,我博士在德国的博士毕业,那我就留在德国也可以的,不是说不能够,尤其我们学的专业,我学通讯,我在德国学移动通讯,这个是非常热门的,也可以留下来,工作的机会是有的,但是我一直没有离开,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我非常热爱这个学校,我总觉得我自己的一切都是这个学校给予的,一直是学校关心和这个学校培养了我,我应该很好地为这个学校服务,我希望这所学校办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不愿意离开这个学校。当然,现在我来看今后也不可能离开这个学校了!

  李小萌:您在学校四十多年的时间,有这么深厚的感情,那在管理学校的时候会不会保持传统的力度会大过改革或者创新的力度?

  匡镜明:这点我也很重视。我也会经常想,我在这儿呆这么多年,思想会不会老化,被这个理工大学传统观念束缚自己,不会大踏步地前进,就是说保持老的观念,爱这个学校老是保持学校原来那一套,那也不是真正爱这个学校,你要爱这个学校,就要使这个学校不断地推进,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

  作为一名国内外知名的移动通信技术专家,匡镜明一直没有放弃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他还带着十几名研究生,他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辅导学生,他还经常把学生的长篇论文分开打印成几章,带在身边,随时有空随时批改,他说作为老师和校长,他最骄傲的是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