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家庭教育

[网友原创]漫谈家庭德育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7日 14:22

  一、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当前,绝大部分家长已经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能成“龙”成“凤”,许多家长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学习、生活,甚至不惜一切为孩子买营养品及学习用品,请家庭教师,送他们上各类补习班和特长班……可现状是,子女疲惫不堪,家长苦恼迷惘;有些家长与子女的关系紧张,孩子厌学、任性、懒惰、撒谎、不孝、自私、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于是,有的家长就长吁短叹:望子成龙子成虫,恨铁不成钢啊!为什么这些家长事与愿违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家长对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任何事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也如此,不可本末倒置。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则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却不会危害社会。而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则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邪道,危害社会和他人。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另外,很难想象一个对国家、人民无任何责任感、意志薄弱、畏惧困难、不愿劳动、贪图享受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他最大潜能。

  二、家庭德育的规律及特点:

  家庭与学校由于在结构、功能上的不同,在实施教育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是对群体学生实施教育,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而家庭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品德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模仿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长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所以,相对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

  三、家庭德育的误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摘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不同的家庭,在德育环境、德育认识、德育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对孩子德育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出现明显的偏差与失误,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效能,影响孩子德育素质提高。

  据我们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

  要什么,给什么,惟恐孩子受屈,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耍性子、生闷气。据调查统计,20.1%的家长特别疼爱、宠爱孩子,惟恐达不到孩子要求,担心孩子受委屈;30.5%的孩子要什么家长基本上给什么,不予以拒绝;66%的家长每天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少则几毛,多则几元不等;43.9%的家长反映,孩子要求达不到就发脾气,与父母赌气,有的孩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干脆把小房门一关,以示抗议,更有甚者与父母吵嘴、顶撞。

  由于家长娇惯,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中有好吃的,10%的孩子只顾自己吃,家人吃不吃则不问;父母患了病,9.8%的孩子表现漠不关心;当父母照顾他们时,大多数子女心安理得,毫无反映。父母的疼爱子女,包办了他们的家务劳动,养成子女挑吃、拣穿,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据调查,早上不叠被的孩子达27%,不打扫房间卫生的孩子占30%;68%的家长反映,双休日孩子爱睡懒觉,挑食;28.5%家长反映,孩子挑穿衣服,认为穿旧衣服丢脸。另据老师反映,55%学生不会劳动;45.6%的学生怕脏怕累、劳动中有偷懒思想。

  2、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有的家长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据统计,61%学生开完家长会后,害怕进家;近35%学生“家长会”后会挨打或挨骂。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肯定,平时虚报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考试时则投机取巧,有的涂改成绩册或干脆撕掉成绩册。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子女整天为学习过度焦虑、恐慌,失败的滋味非但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反而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与意志,总感到学不如人,产生自卑感,进而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遇事胆小,怯懦。而有的孩子则会破罐子破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3、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终身受益,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终身受损,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甚至会断送孩子的一生。当然,绝大部分家长平时能有意识地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存着这样、那样问题。

  言传,是父母、长辈的语言活动对子女的传导、影响。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处于转轨时期,法制尚未健全,社会上存在一些矛盾和不合理现象,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部分职工下岗、社会治安等问题,直接影响家庭德育。家长的几句牢骚、几句不满、几句评论,都可能动摇孩子的政治信仰,使他们产生模糊认识,产生与学校正面教育的对立。这是当前部分学生政治思想淡薄,甚至产生信仰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家长的语言粗俗、随意,都将对子女的基本文明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家庭父母的行为是极其多样的,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的。有的父母对长辈不敬,三天一大吵,二天一小吵;有的父母与邻里关系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母背后说张家长、道李家短;有的父母平时仪表不端;有的父母在单位混天度日,多占多要,手脚不干净;有的父母则行贿受贿;还有的父母文化品位低下,酗酒、打牌甚至嫖赌逍遥、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渗透孩子的方方面面,这无形的东西会使孩子跳跃道德认识与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用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家庭德育的方法、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搞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作为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智轻德”的做法,要重点培养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理、自护、自强的能力。家长要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作为家长应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家教经验。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组织家长学习德育理论,学习德育大纲,提高家长对家教的认识,使家长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2、创设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

  ○1家长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家长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哪些话能传给孩子,哪些话不能传,哪些行为要约束,那些行为要加强,都要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父母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关心他人,有计划、有目的给孩子创造劳动锻炼、接受磨难的环境。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2要更新教育子女的观念,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伟大思想家培根讲过一句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作为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与学校、社区协作配合,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障碍,也是搞好家庭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文云鹏)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