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7日 11:29 来源:
春节假期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随即部署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26日在南宁举行的全区电视电话会议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痛斥机关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六大病”。(2月26日新华网)
这“六大病”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干事创业激情;二是行政审批繁多;三是“三乱”屡禁不止;四是政令不够畅通;五是创新能力不强;六是诚信意识淡薄。机关患上了这“六大病”,可以想象得到其服务质量会是什么样,其行政效能会有多低,老百姓办点事会有多难。
老实说,这“六大病”,绝非广西独有,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是各地各级行政机关的通病,而且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地主官直斥痛批这类通病的消息没少见诸媒体,为整治这类通病也没少研究措施,也不能说不见效果,但复发率和传染性却很高,实在让人大伤脑筋。
此病为何如此顽固极易复发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上行下效,根子在上面。这“六大病”核心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而“官本位”思想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领导干部身上,领导干部染病会迅速传染给普通机关干部。比如,有些领导干部在没有提拔到领导岗位之前,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都表现得积极向上,踏踏实实,有的甚至发誓“我要到了什么岗位会如何如何大干一番”,可是真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后,却自觉不自觉地转变了思想,开始研究官场的关系学了,于是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表现日益突出。有些时候,还真的就这类干部吃香,好事准拉不下,而一些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干部反倒受排挤,弄好了送给一个好名声。好多时候,机关干部对这种负面的认识比正面教育还深,有的甚至认为这是机关工作的处事之道。试想,这样的作风不除,机关效能怎么能好?
二是只重说教,动真格的少。翻开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便会发现其中都有这样的说法——要大力开展行政效能监察,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推诿扯皮等问题,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廉洁政府。在一些领导讲话中,也时常听到这样的要求——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发号施令上,必须动真格的。一定要在深入查找和剖析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来真的、动实的;在抓好整改上来真的、动实的,等等。讲得头头是道,提要求时的态度极其严厉,可是到了具体工作中,能够兑现的有多少?“太平官”被拿下的又有多少?恐怕老百姓看得最清楚。
三是措施软弱,治标不治本。近年来,为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机关作风,各地在加强行政监管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制定了不少措施。比如,有的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设定行政行为“高压线”,明令几“不准”,违者跟进处罚措施;有的组织专门机构,长年进行明查暗访,甚至启用针孔摄像机和录音机等手段进行督察;还有的在考核中把行政效能监察设定了“一票否决制”,等等,各种整治措施的确不少,但实际管用的并不多。原因就在于,治标不治本。媒体曾经有过报道,深圳龙岗区政府暗访机关作风时发现,一个企业,两年盖了278个公章,竟然还没能把厂房建起来。278个公章意味着278项行政权力,如果过多过滥的权力本身不被精简,依附其上的效能、作风何以根本扭转?这晨固然有人的因素,但是否有制度本身的原因?比如,机关的职位、人员设置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一份工作几个人干的现象?如果进一步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还会质疑:一些行政部门、科室,是否本就多余、不必要?如果局限在表象上寻求效能提高,必然是治标不治本。
对于提高行政效能问题,温家宝总理曾有过明确的思路,他强调,“改革要突破关键在改革政府”,“要下大决心搞好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可见,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下大气力进行制度改革,才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机关作风的根本。 文/久泰平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傅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