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学士后”悄然走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9日 16:00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人民网8月8日“今日要闻”载文说:过去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呈现“老三态”:找到工作的春风得意;没找到的,则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面试;准备考研的则丝毫不敢懈怠地复习。现在,在这“老三态”之后,又出现了第四种状态:进入“学士后”状态。特别是IT专业毕业生,本科4年出来只会修电脑,面对企业高门槛,只能推迟就业去考证。

  刚看到“学士后”这个词,我觉得很新鲜,这无疑是个新名词。我想,“学士后”应该是从“博士后”借鉴演变而来。据介绍,“博士后”,是对英文postdoctoral的直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下的定义,“博士后”是指“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并继续深造的阶段。也指博士后研究人员。”但“学士后”的定义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的意思,似乎就是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的“考证”和充电,为就业做好准备。它既不是马上就业,也不同于考研。因此被称为“老三态”之后的第四态。

  每年进入8月,大学毕业生们就纷纷为就业而奔波,而烦恼。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公众的一大难题。大学就业难里面有一个门槛,那就是工作经验。这道门槛挡住了多少学子渴望就业的步伐。以IT专业为例,参加面试的学生除了被问及工作经验外,那就是关于“MCSE 、CCNA 、SCJP ”这“三证”的询问了。站在用人单位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据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说:“大多数IT企业最想要的是来了就能用的人。对于应届毕业生,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肯定会优先考虑拥有各种资质认证者。”这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意见。但学生们却很抱屈,他们诉苦道:我们刚毕业,哪里会有工作经验,这不是为难我们吗?

  这真是各有各的道理。学生有学生的道理,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的道理。其实,这不过是各类人才供大于求的反映,也体现了人力市场上“买方市场”的强势逻辑罢了。假如,人才非常紧缺,就像当年凭粮票供粮一样艰难,用人单位还敢挑三拣四吗?他们的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在责备用人单位抬高门槛的同时,也应该从毕业生自身找原因。比如“IT专业毕业生,本科4年出来只会修电脑,面对企业高门槛,只能推迟就业去考证”,也不是空穴来风。让他们在“学士后”状态多学点技能,多积累点经验,多考几个“证”,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再比如,我们单位的某本科生,分配到了车间就不知道A3钢不能淬火,也不知道精加工和超精加工应该安排在热处理之后进行。车间里工人都知道的常识,他们却茫然不知。如果有机械制造专业的“学士后”,恐怕他们就应该重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否则,用人单位怎能实现招人“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的目的呢?

  面对“学士后”向我们走来,抛开用人单位盲目“抬高用人门槛”的不理智行为不论,从继续教育角度看问题,“学士后”应该也有其积极意义的。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最早出现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据介绍,继续教育的定义有多种,比如1.继续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有关自己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增长对别的职业的了解。”(美国);2.所谓继续教育是指“人们为获得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普通学校和专业学校或通过自学途径进行的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俄罗斯)。等等,等等。

  “学士后”虽然是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派生的产物,但它比失业积极,比考研门槛低、成本也低。其本质是一种自觉的继续教育。对这一新生事物,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让它在人力市场上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才对。 (作者:华莹山农夫)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柳博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