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杜云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生活567
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

文化丽江随想  
杜云

  在城市里呆久了,总很想去外面采访接接“地气”。年前,我们《生活567》做了一个“过年赶大集”系列节目,有幸阅读了冬日延安的苍莽与繁荣,触摸了安徽古镇雨巷的温婉和细腻。在这之中,云南丽江古镇的“文化大集”之行,让我感慨至今。

  有人传说当年有关方面拆了北京城墙后,从外地开会归来的梁思成在瓦砾废墟之间禁不潸然泪下。从此,城里的人们再也没有了“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致;从此,城里人就渐渐忘记了当日的东西厢房,忘记了当日的“远亲不如近邻”,忘记了当年的雕梁画栋,忘记了当年的“小轩窗,正梳妆”;从此,城里人再也找不到门礅儿门槛儿,于是他们的孩子也永远不会明白“傻小子”坐的地儿究竟代表着什么。

  但是这些,古镇里有!古镇里的人们依然以书本上记载的方式在生活,那里的古民居是现今极其稀有的活化石,那里的耕读民风和宗法习俗是我们已经忘却的纪念。

  在丽江,华灯初上,听宣科们的纳西古乐,听那些胡子白白的老先生用一千多年前的旋律吟唱“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眼里止不住一阵阵的泛潮,那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哀音,是快要被我们这些来自文明中心地带的汉人遗忘近尽的遗响,却拜托一个从来不曾强悍、尚文不尚武、柔情温顺的民族保存了下来。

  在丽江,我在丧家的门楣上看到“除服”两个字,看来,这家的老人过世已经三年,后人守孝三年期满了,我又在另一个人家的门上看到“于归”二字,知道这家的闺女刚刚嫁为人妇。“除服”、“于归”这些字眼除了一个学中文的人,大概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意思了吧?感谢丽江,感谢这个热爱“天雨流芳”(纳西话“读书去吧”的音译)的民族提醒了我们,我们原来真的是出生在一个诗礼的国度,我们的文化曾经这样的典雅精致,我们的汉字汉音是这样的美好。  

  于是,脑子里老是响着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

  老房子、老礼数、老规矩、老味道在一个边城被保存了下来,是因为这里不那么发达,不那么开放,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依然认定这些老的旧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而这些老旧的东西在它的原创地,已经被翻来覆去地反思、批判、扬弃了不知道有多少个回合,那里的人们甚至把它当作扑向现代化的负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今,自以为现代化了的人们又反过来对这份古和旧趋之若鹜,迅速把丽江变成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旅游焦点。

  但是,有人说,丽江已经死了。现在居住在丽江古城里的,70%都是外地人,当地人把铺面房租给这些外地的生意人,自己搬到远离丽江的地方,盖别墅奔小康去了。都市里的人们来到古城古镇,本为寻找古老的流风余韵,我们奔着那原汁原味来,一不留神却因为太热烈的追捧和精明挤走了原住民,在别人的庭院里反客为主,把那里变成外乡人互相讨价还价的集市。

  一个美丽的原乡,被发现了、被热爱了,被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了、被毁坏了、被抛弃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吊诡,荒唐又合乎逻辑。在得失、成败、存亡、绝续的两端,一定有一个最合适的区间,只是它的弹性很小,需要我们小心保持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