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李小萌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东方之子
  2003站在第三极
网友评论

  主持人信箱
相关文章

命题作文<<张道一>>  

  2002年8月11日,江永华在云南昆明举行的世界杯自行车赛上,打破了女子500米计时赛的世界纪录,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创造的奥运会自行车项目的世界纪录。

  事隔两天,这个和我同龄的姑娘,已经坐在羊坊店115号那弥漫着饭菜味的茶馆里,讲起了自己的夺冠之路,一次朴实无华的讲述。编导小王试图找到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在现代奥运会上,自行车项目是仅次于田径和游泳的金牌大户,有将近20枚金牌,而我们这个自行车的王国却从来没能拿到其中的任何一块,之类),不惜自己大做功课,再教给我们的冠军。“咳,新闻人物,别强求了。”走出茶馆我们互相安慰。

  回到二楼的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空谈>>跟我约一篇稿子,怎么又约啊!命题作文:谈谈上周播出的张道一,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主要创始人。我,居然表现得很意外地问:“为什么你们会关心张道一?”“因为这个采访播出反响很好。”电话那头说。挂上电话,我开始琢磨起我为什么感到意外。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痴迷于新闻人物,新闻人物也确实争气,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做起来还快。张道一绝不属于这一类,而且就算在传统东方之子里,也属冷艳型的。忍着窃喜,我走到制片人办公室,制片人说:“是吗,我也没听说,会不会是学术界的反应比较强烈?”又打电话给小金编导,说“是不是因为咱们把事儿说清楚了?”这都什么呀,自己人都想不明白为个甚。

  为什么我不厌其烦地东问西问,我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我的窃喜又从何而来?

  嗯,说就说!我的窃喜,因为是我做的呀!跑来做<<东方之子>>的主持人,很大一个目的是想通过与人对话的捷径,浓缩他人之精华为己有,道听途说般学知识。你想想,我采访40分钟到1小时,节目播出只有8分半,我得自己眯了多少好东西。江永华,我知道她不容易,29岁,谁不是一部血泪史啊。我所能做的是帮着她把过去讲一遍,顺便捎上点儿勤奋和不想拿冠军的运动员就不是好运动员。采访结束,最大的感叹是,运动员性格就是好,我喜欢。张道一采访结束,全体大汗淋漓,一方面是他们家真热,另一方面,整整场记,就是教材啊。他那白发飘飘的风韵至今记忆犹新,对我的人生提示是,坚定和兴趣是事业的基础。以如此的感悟对照自己的工作,我觉得我还能继续干下去。一个是想深深不下去,一个是生怕说深了别人听不懂。播出时,我和策划小瞿一起观摩来着,偷看他一眼,发现他眼镜背后的沾沾自喜,转化成语言就是:“我也采访过他学生,张道一比他学生还是强。”

  至于我到处问为什么人家会关注张道一,我想要得答案是:这个采访所以反响好,是因为你们关注了一个冷门的学科,虽说张道一本身不是新闻人物,但是,是东方之子让他成为了新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新闻人物。

  艺术学在西方是一个已经相当完备的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的意义大家可以上网查节目的网络版,张道一说要想使其完善大概还要两代人的努力。用呕心沥血形容这位老教授、学科创始人,不过分;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形容艺术学的现状,也恰如其分。作为媒体的我们算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吧。关注冷门并有所反响,书面一点就是说,我们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带着自找的责任感,选择了自己眼中的东方之子,恰好又有人读懂了你。

  为了写这篇东西,我又好好看了一遍网络版的张道一访谈。第一集我们讲了张道一如何潜心艺术学理论,放弃了同样有所成就的艺术实践,在三尺讲台和自己的书房苦思冥想而自得其乐。第二集,我们尽可能地讲述了艺术学的意义、现状、张教授丹心一片。或许是只看文字不见画面的缘故,我越看越觉得心虚,我们到底是不是说清楚了什么是艺术学、有没有真正进入张教授的精神境界、张教授看过节目会不会摇头一笑?时光飞逝如电,在张道一之后,我又采访了16个人,很多东西已经淡忘,回想不起来了。只希望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8分半,对得起网络版上赫然写着的——李小萌专访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其实,动笔之前,我还打了一个电话给瞿策划,也问他为什么人家会关心张道一。他的答案是,人家<<空谈>>缺稿子嘛,哄你给写一篇,一看张道一做了上下集,当然觉得是你们的重点选题,就点了他呗!

  我由衷地希望,我们的策划,他是一片小人之心。(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