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东北黑土地的变革:农民习惯看期货玉米行情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7日 15:50 来源:CCTV.com

  

    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紧张,玉米生产乙醇的潜在能源战略价值更是引起经济界普遍关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地方政府组织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国有粮库、期货公司企业,利用金融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特点,发动玉米产区农民成功地开展了玉米产销模式的创新实验。在东北各地,一些农民如今形成了看着期货行情种玉米、对着期货行情卖玉米的习惯。请看——

    在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东北平原上,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惠及千村万户农民的玉米产销模式的变革实验。在那里,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地方政府组织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国有粮库、期货公司企业,利用金融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特点,发动玉米产区农民成功地开展了玉米产销模式的创新实验。一些参与实验的东北农民们说,我们欢迎这种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希望有关方面实实在在地为我们农民着想,解决一些不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推动农村粮食产销模式的变革。



面对期货大盘的走势图,农民们不再陌生。 

    万人大培训

    文明之火让千村万户开阔眼界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一年的时间里培训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的千村万户的农民。大培训,像是一股蔓延在我国北方农村的新时代的文明之火——仅仅一年间,已有44个地市、169个县市区的2万多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县乡干部、粮食企业经理等玉米产销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到大连商品交易所面对国际玉米大市场免费听课、学习、研究玉米市场;这样大规模的市场知识实战培训在国际期货发展史上也无先例。

    对照玉米期货市场,讲玉米现货知识、玉米市场信息、玉米流通、国际玉米产销案例等学问,让农民眼界豁然开朗。在交易所培训现场,一位来自吉林省的农民对记者说,这样的培训真解渴,以前俺不懂“期”是什么,“货”是什么,来这里学习,脑筋开窍了;商品交易所的领导对俺们讲,请您来不是炒期货,是让您来认识市场;专家告诉咱,美国的农民是看期货大盘种地,先卖后种;俺们中国农民也要学着这样做,农民不能光会顺垄沟倒粮包,要懂得运用市场信息,把握着市场行情跑。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副总经理郭晓利说,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玉米可以开发出3000多个工业品种;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紧张,玉米生产乙醇的潜在能源战略价值已引起经济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我国从南到北20多个主要的玉米生产省市却没有形成产业保护体系,农民玉米生产和流通风险加大,影响到社会安定和经济运行安全。按照自愿组合、风险自负的原则,把分散的市场产销元素,有机地串连起来,扩大我国玉米产业市场的生产规模;让玉米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壮大实力,国家增强粮食调控能力,是一件增强中国粮食市场竞争实力的大事情。

    天上掉馅饼

    两次结算实验在砬子沟村引起震动

    这场发生在东北玉米产量大区的实验,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农民的兴趣。一位玉米产区的干部说:“这几年农民给‘忽悠’怕了,面对放开的粮食大市场,农民感到发虚;春天种粮瞅着垄沟心里‘发愣’,不知种啥;秋天卖粮心里更像揣了个兔子‘蹦蹦跳’,不懂行情。农村‘种得好不如卖得好,种粮难卖粮更难’,已经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农业发展。”

    大连商品交易所牵头组织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国有粮库、期货公司等企业联手参与的这场玉米产销体制的变革,即“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实验模式,在千村万户农民怀疑的目光中不声不响地开始了。它的目的是引导农民利用市场信息,驾驭市场。

    这个实验模式的内容并不复杂,吉林四平市叶赫镇砬子沟村村委会那位同玉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孙书记唠起这套“嗑”,有板有眼:“这个模式是这样,俺们村50户种粮大户中,首批参加实验的有24户;这些大户先同村民合作组织的头儿也就是我,签订产销订单;他们优先得到村民合作组织在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他们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集中采购,节省不少成本。另外还有一些分散的农户也与合作组织签约。这个‘约’有‘三定’,定价、定质、定产。接着由合作组织与粮库再签订订单,落实玉米现货订单。粮库把订单通过期货公司,由期货公司把玉米进行套期保值,转移风险,锁定利润。到了秋天,农户通过合作组织,按照订单价格把玉米卖给粮库、企业,农民得到全部货款结束交易。这个‘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受到俺们村农民的欢迎,现在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已经达到了150多户。路子越走越宽。”

    记者问:“咱东北有句老话,凡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农民稳赚,粮库和粮食企业不怕赔吗?”孙书记说:“问得好,粮库和企业有两种选择:要是行情下跌,可以在期货市场平仓的同时将收购的玉米转卖或加工;要是行情上涨,那就把收购的玉米整理后从期货市场上交割。”粮库、企业参与同农民的合作,既掌握了玉米资源,又拓展了市场赢利空间,他们都是驾驭市场的胜者。

    令外界人们震惊的是,砬子沟村的签约农户们去年卖的玉米实行了二次结算。

    东北的老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砬子沟村祖祖辈辈种玉米、卖玉米的农民竟破天荒地碰上了“二次结算”。什么叫二次结算?农民在春天根据玉米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同粮库和企业签订价格订单,并约定若玉米秋天价格上涨,粮库和企业套期保值成功,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二次结算,给农户按价格差进行分配。农民们说:“一斤玉米卖了一次,得了两遍钱,敢情玉米也能生出利钱。”

    孙书记眉开眼笑地对本报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他们村今年有可能创造出三次结算,让黑土地上种玉米的农户真正体验“种的放心,卖的放心”的境界。

    国家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显示,在一些地方农户出售的农产品只有6%来自合同订单,履约率低得可怜;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订单价格不合理:大多数企业与一般农户签订粮食收购订单时,依据的只是签约时市场的局部、静态价格。结果,价格趋低时,农民不愿意种;价格走高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了。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屡见不鲜。订单农业并不能消除市场风险,稳定农村经济秩序,发展订单农业,砬子沟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颇为新鲜、科学又极具市场操作性的创新经验。

    打造新模式

    遭遇经济管理体制的钳制

    在东北各地,一些农民如今形成了看着期货行情种玉米、对着期货行情卖玉米的习惯。大连商品交易所针对农民开展大规模市场知识培训、大范围送市场信息下乡、大力推动建立“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新型玉米产销模式,让东北三省千村万户的农民切切实实看到了新农村、新农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然而,这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在它的探索、发展之中也遇到了一些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限制。

    一些农户反映,村里的经济合作组织的身份还相当尴尬:目前只能在国家民政部门登记,不具有法人经济地位;既然没有“身份”,村里的经济合作组织签订的“订单”、“合同”,就不具有真正的经济约束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些农民反映,他们想把村里的经济合作组织“升级”为经济法人即公司,以便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可是有关部门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办理成公司,根据现在的政策,就不能享受国家对“三农”减免的农业税收,要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等项目的税赋。

    一些专家呼吁,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竞争的加剧,玉米有可能成为新的能源战略物资。国家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抓住时机,出台一些具体的产业政策,鼓励、扶持我国玉米产业市场的发展……

    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东北千村万户所进行的探索和实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尽管它的一些做法还有待探索、完善,但是,这场内涵无比丰富的新实验,关系到东北地区千家万户的种粮农民的生计,关系到我国农业运行的安全,关系到未来影响到国民经济产业战略的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支持这个承载着千村万户农民希望的新事物。(记者 方世璞) 《市场报》 ( 2006-07-03 第13版 )

责编:肖阔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