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体育频道 > 特约评论 

发明
2001年11月06日

    上周中国足坛没有什么轰动效应的新闻。联赛不温不火,出线的喜悦日渐平淡,只有中国足协关于“联赛里使用21岁以下球员”的决定引来了一些议论。有人甚而断言几年以后,这个举措的长远效果才能逐步体现出来。
    果然这么乐观吗?我以为:未必。
    十强赛中国队的成功,人们说有联赛的一份功劳,此言不假。祁宏和曲波这样的球员是最好的例证。让更多的年轻人更早的接受联赛的锤炼当然是出于好心。但是,必须看到无论是当年的祁宏还是现今的曲波,他们都是在激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惟其如此也才能得到米卢的青睐。道理再简单不过,他们具备了进入国家队的实力。倘或因为实力不济,却得益于中国足协的规定,得以亮相甲A,到头来恐怕也只是“走个过场”,一年期满,还得重新回到铁板凳上。所以,有实力者无须天助,而无能力者,老天也不会给他什么帮助。
    不仅如此,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的心里还隐隐的有点不适。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当年联赛的某些“变革”,比如,记不得是哪一年了,任意球、角球和头球进球,在计算净胜球的时候都按照两球记。结果,那一年确实激励了各队在这些环节上大做文章,只可惜除了联赛因此多了些噱头之外,倒没有见到我们的国家队在这些领域有多大突破。要知道,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主要还是因为决策者看到了国家队和中国足球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才想到的一个“发明”。
    说到“发明”,这确实是中国足协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很引以为荣的一种能力。譬如昆明集训,譬如体能测试,譬如转会规则,譬如今天我们谈论的这个改变。说白了,他们非常自信的认为,很多问题的解决一定要依靠有一种措施的出台。不过,实践也屡屡证明他们的发明总会有一些漏洞,而恰恰是那些漏洞成为了很多人、很多队、很多俱乐部精心研究的课题。结果是足协一出招,对方就有变招,在两者的关系上,足协永远受制于人。其实,足协的“发明”不一定都是错误,但一定要找准方向。
    前两天,在成都遇到了这些年一直在为培养青少年球员奔波、劳碌的高丰文指导,谈到足协从去年开始强调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时候,高指导很希望足协能够拿出一些实际的方案,有力的扶持那些已经取得成绩并且发展势头不错的足球学校,这才是中国足球后继有人的关键之一。
    可是至今我们也没有听到类似的“发明”,反而看到足协非常执著的给联赛把脉、下药。其实,这些年中国足协最大的发明就是把联赛退向了职业化的道路,让市场和中国足球逐步融合到一起,随后他们只需要看到一点就能够解决联赛所遇到的大问题,但遗憾的是,他们拒绝了,谁也说不清是出于主动,还是另有隐情。
    在市场里,经济规律就是最好的杠杆。小到年轻球员,大到假球黑哨,只要我们找准了这根杠杆,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我相信“不找市长,找市场”,这句顺口溜在中国足球里同样适用。
 

作者: 刘建宏 来源:央视国际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