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20 10:48 |
 |
12月11日早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伍村长的一腔“苦水”把我的思绪拉进了棉花收购的改革进程中。 国家对棉花收购放开后,只要是有《资格证》的收购企业都可收购棉花,让棉花的收购价格随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一些特征。它一方面可促进棉花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可用价格杠杆让市场来调整棉花市场的供求关系。可在实施这项改革措施时,棉农处在最弱的地位:市场供求信息的不畅、资金实力的弱小、技术手段的单一、落后。如果今年棉花收购价让农民朋友伤心,增产了却不能增收,农民朋友只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动减产。因为农民朋友有限的农业资金,不能再随如果明年不减产,再逢低价的风险;二是自办加工厂经营棉花加工。但这种风险就更大啦,因为家民必竟是农民,不熟悉《资格证》办理的程序、棉花产品品质、加工标准、包括销售网络的不畅等。农民朋友承担的营销成本过大,既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且效率也是非常低下的,达不到增收的目的。要么就只有被动地接受这个价格,再伤心一次。伤心倒是其次的,对农业资源的浪费和农业资金的损失才最重要。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资金投入能力。 当然,改革的陈痛是难免的,但我想,能否让农民朋友打一支“止痛剂”,缓减一下农民的痛楚呢? 一是政府部门可利用价格、信息优势在改革初期保护收购农民的棉花,通过易地(高价地区)、易时(待明年或高价时间区)卖出。既保证了政府部门资金的安全增值,又解决了农民因增产而不增收的因境。 二是利用市场的供求状况适时指导农民应种植的棉花数量及品种。让市场来给农民朋友上课,让农民朋友们被动地接受政府指导变为主动适应市场。如美国这种具备先进市场的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可谓是大手笔。因为它事关国计民生,我们能不紧张、重视吗? 我们真诚祝愿伍村长能顺利卖出棉花,也真诚希望我们的社会共同来关心一下农民朋友,不让他们再伤心。 广东省边防总队海警第三支队 伍翱翔
|
|
 责编:李颖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