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3.31 14:29 |
 |
这是1999年获得美国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动画片《邦尼》。 肖永亮:我觉得《邦尼》最漂亮的一个画面就是开始邦尼用手腕去拧一下开那个抽屉的时候,那个动作特别优美。 肖永亮出任技术总监,领导同事们制作的这部动画片,捧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李小萌:您是以一部数字技术的动画片获得了奥斯卡奖,在您看来这种数字的艺术作品它的魅力是在哪儿?肖永亮:它的魅力,我就说它的表现力,就是非常非常地强,几乎没有极限,它的魅力在于这里。 肖永亮:这个电影主要是为了表现技术的水准,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使用了当时属于全世界最顶尖的高新技术追光的理论。而且这个光的表现非常非常地逼真,兔子邦尼它身上的毛发是非常细微的,而且是很多的,一身都是毛。每一根毛在你计算机运行计算的时候它非常非常复杂的,因为每一根毛发在光源的照射下它都有反射、折射、衍射等等。而且光我们用了不同的光,强烈刺激的太阳光,然后又在一盏灯的点光源下和在室外的几乎微微的一些月亮光,各种光的情况下来体现我们的技术,它是这样的一个作品。 李小萌:我们也常常会被一些技术手法,相当简单的电影打动,可能它所能借用的技术只有摄影机,那么您对于这种数字化的后期制作的东西怎么看呢? 肖永亮:我觉得数字技术的引入它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它能够变不可能为可能,能够把一些艺术的梦想变为真实的再现,这是它最重要的。 李小萌:您跟我讲兔子邦尼兔子身上的那个毛都很清楚,大家看到光的觉,这时候人们赞叹的是技术的水准还是艺术的感觉呢?肖永亮:是一个艺术的感觉,它并不是为了让你看到它的技术,而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用了这个技术,但是你感受到的已经是一个完美的一个艺术作品。 兔子邦尼使肖永亮在电影界备受瞩目,而他却有着一段与电影完全无关的人生经历。肖永亮曾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一名高材生,在出国深造的日子里,肖永亮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成为了一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家。直到了1996年,肖永亮才真正进入了电影行业在那之前,他在科学界的声名如同今天在电影界的一样显赫。 李小萌:您在您的专业领域也有很多的成绩,但是我想人们提到您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提到您的奥斯卡奖,您个人来看这个奖项,在您的成绩当中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肖永亮:对于这个奖来说我觉得这正是一个人的他的一个转折,一个切入点,这个转折其实是很微妙的。获得了这个成功以后对人生很多事情有一些重新的一些思考,比如说在人的定向方面,就觉得人的知识面应该宽广一些,而且兴趣也是要宽广一些,这样就能取得成果。这个成果为什么是转折点?今后对于生活更自信了。 李小萌:我想在科学领域里面,做研究的人,诺贝尔奖应该是他对荣誉的最高梦想,奥斯卡奖是一个电影人的梦想,而恰恰这个奖在您的身上实现了,您有没有觉得这里面有一点点这种反差? 肖永亮:您提这个问题非常好的问题,其实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到美国的时候因为我是理科出身的,中国人像我们第一代大陆的人到了国外有没有可能获得科学里面最高的诺贝尔奖。后来看了看这个情形,我分析起码对我自己的结论来说,觉得是不可能的。 李小萌:为什么呢?肖永亮:因为科学里面是要一定的沉淀和积累的,如果在短短的有成效的年华里20年以内,你想搏一个诺贝尔奖什么的,是比较难的。后来这个也是属于碰巧,我被电影公司挖过去了,挖过去也是出乎意料的,反正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它就也获了奖。 李小萌:您现在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的角色呢?一个在电影当中工作的人,还是一个科学家呢? 肖永亮:这样定位就是比较难,按这个行业来定位我觉得我基本上是属于一个现在所谓的解决问题的专家吧。就是因为你运用到计算机的技术,你可以运用到任何一个应用的领域,只不过是应用领域不同,你在任何一个应用领域可以找到发光点和你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抓住了就成功了。 机会一次次的出现在肖永亮面前,他参加了多部中国观众也非常熟悉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成为好莱坞一些最知名片厂的技术总监,也成为美国好莱坞最知名的中国电影人之一。面对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电影世界,肖永亮仍保持着学者的冷静,他认为,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基本。 李小萌:看您的工作履历涉及的领域似乎互相都没有关联,化学、计算机、电影,就像一个人生的蒙太奇一样的,那看似没有关联的这种职业的过程是怎么样出现的呢? 肖永亮: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要有一定的磨练和准备,当你走向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是充满着机会的,在这个机会里面就是稍微地潜心地钻研一点,就能够把握到一些机会。(编导:王伟达摄像:王忠仁)
|
|
 责编:范小利 来源:CCTV.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