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做行动的知识分子--张恒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下) |
 |
 |
 |
 |
03.18 09:27 |
 |
一份提案 一个工程 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 全国政协常委 当代作家和画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 2001年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002年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这是冯骥才在天津郊区考察快要消失的民间缸鱼年画。冯骥才在天津土生土长,从小喜欢画画,对天津民间美术有着很深的感情,23岁时冯骥才就曾骑自行车考察过天津的民间砖刻。上个世纪90年代,有感于现代化过程中民间文化的严重损毁,他放下手中的笔,投入到保护和整理民间文化的艰苦工作之中。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用三年时间,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画册之中。 张恒:给大家印象很深的,94年的时候您就自己掏钱请人把天津那些街道拍下来,然后又自己掏钱出的这个画册,那么我就在想,那个时候其实大家还没有很多人去关注这些,你当时为什么就关注呢? 冯骥才:觉得非常优美的,有丰富记忆的城市,那些历史空间突然就消失了,铲平了,最后就街道都没有了。原有的一个街道往往是一个地名,最后连这些名字都没有了,那这历史就茫然了。当时我有一种非常紧迫的心情,我基本上就觉得坐着写东西都写不下去。 张恒:为什么这样的一种东西,会让你就坐不下来写不下去呢? 冯骥才:我觉得我们的民族应该把我们的历史,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应该奉若神明,因为是他们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这种中国人独有的气质和魅力,给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而且任何一个城市,我觉得都是那一方水土的创造,都是他们那种非常独有的那种个性的载体,可是这个城市的载体忽然没有了,一个城市的个性突然消失了,它的魅力消失了,你说你坐得住吗。 张恒:你会觉得自己内心没有依托了? 冯骥才:对,是没有依托了,它茫然了,它空虚了。然后变成什么呢,变成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美国小镇,变成了这样的东西。那么你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觉得我是接受不了。 张恒:好像从那以后你就一发而不可收了,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这种民间文化的这种抢救? 冯骥才:对,是我们心甘情愿,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志愿者。我有时候经常想我们要做10年之后,我们要全部把我们的民间(文化),当然不可能是一点不遗漏的,全部整理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我们的后人永远会拥有们整个民族文化的一半,就是我们的民间文化,如果我们不做这件事呢,那我们后代人绝对不会有。所以我觉得我就想这件事你想我们能不做吗?不可能说不做。 近年来,冯骥才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因为他挤不出一整段时间来潜心创作。他认为过去十年中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写作和绘画,而是民间文化保护。他在新出版的《紧急呼救》一书中写道:"这一年,我没有写小说。我一直在为启动而奔波、呼吁---我的责任是面对社会,只要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张恒:这么多年一直在到处奔走,到处呼吁,那么是不是占用了您大部分时间? 冯骥才:我想过这个问题,有的记者问过我,他说是不是影响你写作?我倒是觉得孙犁先生说了一句话是很有意思的,他说是一个"行为主,文为辅",他作为知识分子,他一个人要做的事情是主要的,他写文章是一个辅助的。有的时候他的文章,可以表达他自己的心志,这个时候他就要写文章;有的时候,比如我们觉得呼吁更有力量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政协的会议上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就呼吁。还有比如说我们需要跑下去做这些事情,我们就跑下去。 张恒:但是你像面对整个中国的民间文化,那么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纷繁复杂的,需要很艰苦地,有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力不从心? 冯骥才:我有这感觉,在历史上我经常想起两个人,一个想起唐吉诃德,有无奈的时候,因为个人的力量太有限,看到一个村落,一片历史街区被拆掉了。 张恒:而你的努力又没有起到应用的效果? 冯骥才:对,没有任何效果,你呼唤了半天人家不理你。开发商认为你拿我没有办法,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像唐吉诃德,骑着马去跟风轮作战,好像有那种很荒诞的感觉。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像武训,就像那个时候那样地去求着人,甚至于哀求别人来做这件事情。苦涩的时候和无奈的时候 张恒:有没有想过算了不干了,还是去写书去算了? 冯骥才:我从来没有过,我这点好像很坚定,我想了半天,我觉得还是两个东西起作用,一个想法起作用。如果我想透了我不会放弃的,我觉得一个知识分子最可怕的就是自己明明是对的还放弃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惧怕现实的困难。另外一个我觉得还是感情的作用,我觉得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终于找到了集市上发现的民间缸鱼年画的作者,民间艺人王学勤。杨柳青这一珍贵年画品种的资料得以记录和保护。尽管抢救工程在资金和组织上仍存在很大困难,但冯骥才仍希望通过社会,广泛发动文化志愿者投入到这个工程中来,让他欣慰的是现在他收到的支持信件,仍和当年他写伤痕文学时一样多。 张恒:很多人最终会问你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作家放下笔而去投身到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当中,你究竟为了什么? 冯骥才:我觉得还是为了我们的文化本身,我觉得这件事情必须有人做,对于我来讲,如果现在说倒回来五年,重新给我这五年的时间,问我你是写小说你还是做这件事。 张恒:你会怎么样? 冯骥才:我仍然选择是做这件事,而不写小说,尽管我现在是特别想写小说,我也特别想画画,但对于我我觉得不行。我觉得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太喜欢我现在目前所要抢救的这个文化。 张恒:所以你经常对别人说你是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对,我喜欢结合行动的,我觉得结合行动的时候它有一种感觉,好像很壮烈的感觉,尤其挽救一种文化的时候。 (编导:瞿贵祥摄像:郭宏峰)
|
|
 责编:复苏 来源:CCTV.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