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方之子 > 节目内容 

我心中的《邓小平》——李小萌专访导演丁荫楠
03.03 13:51

    他以拍摄领袖题材电影著称,1986年他执导的电影《孙中山》至今还保持9项金鸡大奖的记录,1991年他执导的电影《周恩来》创下了2.7亿元人民币的惊人票房。从1992年开始筹划的第三部伟人传记电影《邓小平》历经十年打磨,如今再次在全国电影院线掀起观看热潮。
    丁荫楠,65岁,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国家一级导演,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曾执导过80多部、集影视剧。
    李小萌:我首先想听您跟我们讲讲,您心目当中邓小平是什么样儿的?
    丁荫楠:我觉得我心目当中的邓小平应该说是一个不妥协的人,他只要想到了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做,目标很具体很坚定。
    李小萌:从(影片中)什么样的细节当中能感觉到,反映的是您眼中的邓小平呢?
    丁荫楠:比如说全剧一开始他从家里走出来,就经历过很长的那样一个路线,最后上了天安门。这是我把他提在前面当序幕的,而这个序幕不完全跟真实生活一样,真实生活是他们三个人,邓小平、他的警卫、他的护士坐在一辆车上。但是我心目中的我们伟人、国家的领导应该有威仪,国家级的干部,那种车队开出来的效果,这个渲染实际上是艺术处理的。敬礼、那种回荡在午门前面的敬礼,那种几百辆车摆仪式,这样的渲染,他就像一个伟人的出行,伟人去参加巨大仪式。
    李小萌:据说您这部电影《邓小平》里面的所有的细节都是根据史料来的,没有一点虚构加工的成份?
    丁荫楠:对。
    李小萌:那么他真实究竟真实到什么程度呢?
    丁荫楠:真实到就是可能表现的部分我认为一定要从真实地生活,所谓深入生活,必须在生活中提取,它有这事儿,我就选取这样儿的,它能翻译成电影语言的,我选择第一,选择它的本质的,邓小平他和人民息息相关的事件。
    李小萌:我想跟其它的历史题材电影不一样,这部电影反映的历史时期跟现在很近,很多观众了解这些事实,甚至还亲历过这些事实,是不是这也决定了一定程度上束缚您在艺术上去发挥或者加工?
    丁荫楠:肯定的,自由度小的多,我只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把它情绪化、人格化、人性化,我觉得就满足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可以从电影中来表现的这么一个东西了,我觉得这已经进入到艺术的那个阶段了。
    李小萌:一方面您心目当中有对邓小平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您又在尽量地尊重事实,那呈现给观众的究竟是您眼中的邓小平,还是历史学家政治家眼中的邓小平呢?
    丁荫楠:应该说是我理解的邓小平,我理解的,政治家那样的,给我一个素材我把它表现成电影的了,那当然是我的了,这个电影应该是我的认识。
    
    李小萌:我觉得我并不懂电影,但是看了您这个片子以后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好像把伟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讲话再现出来,然后中间穿插了一些和每段讲话对应的场面,这是您想象中的电影吗?
    丁荫楠:我觉得电影是各种类型不一样的,有的是一种比如说它是卓别林式的默片,有的是情节片,比如说斯皮尔伯格,那样的特技片,有的是小故事片,有的是大故事片。我是什么,我是一种史诗的那种,跨时空的,时空中间对应不连贯的,但是把那个最重要的提炼出来以后连贯成一种积累,给人一种情绪。我觉得他在看电影的时候是一种磁场,我这个磁场感染了他,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就行了。
    李小萌:一般把领袖人物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好像是很多历史片的一个追求,那手段就会是一些生活细节,或者是伟人的感情世界,不过从您这部片子里好像看起来您没有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工夫?
    丁荫楠:我不管拍《孙中山》也好,还是拍《周恩来》也好,我始终把他们当做英雄,我觉得政治观点,政治行为,就是他们的魅力。比如说《邓小平》,我深化出一个主题就是邓小平老了,共和国年轻了。我用大量的客观的效果,就是从贫穷的画面,非常贫穷、非常落后,慢慢有了电视了,慢慢好了,最后灿烂,真真正正地人民生活好了。这个对比他日益衰老,我以邓小平老了和这个灿烂对比起来,就形成了他的价值。
    李小萌:您曾经说过要理直气壮的拍主旋律电影?
    丁荫楠:对。
    李小萌:是什么原因有可能会理不直气不壮呢?
    丁荫楠:因为有些人认为主旋律不卖钱嘛,因为主旋律就是叫做概念化,就是歌功颂德,我不认为是。我这几部戏都是主旋律,但是我觉得都是人情的主旋律,写领袖的人情,写领袖的感情。我所以这样写的原因是我感受到了他的感情,比如说邓小平,天天想着,他第一个说出来“对不起人民,我们太穷了”。一个领袖喊出这样的话来那就是反思,那就是有一个改造国家的动力,使人民富起的动力,我觉得这就是人情,这不是个简单的政策,是他的情感,在老百姓家里,在老百姓的身上。
    李小萌:当有人问您为什么要选择《邓小平》这样一个题材来拍,说这是一个历史的使命,我们不能忘记邓小平?
    丁荫楠:对。
    李小萌:为什么您觉得自己有资格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丁荫楠: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是党培养起来的,我是(新中国)第一届带红领巾的。当时带红领巾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说,人生三件大事:带上红领巾,加入青年团,加入共产党。我完成了这三件大事,我从小是穷孩子,是党培养了我。
    李小萌:到现在为止您觉得您做到不辱使命了吗?
    丁荫楠:我应该说做的不错,我有这个自信,我尽了我的力了。因为正好有机会,我做了这个片子,正好有机会,我发挥了我的能力,所以我表达了我对党的感情,对人民的感情,对国家的感情。
    电影《邓小平》从筹划到完成,历经十年,其间仅剧本就改了四十多稿,实拍中为了追求真实,丁荫楠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丁荫楠坦言:回顾自己30多年的电影之路,好像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影片只有孙中山、周恩来和邓小平这三部,虽然付出的心血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心中还是有种成就感。



责编:复苏 来源:CCTV.com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