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06 11:58 |
 |
 在2002“感动中国”的二十个入围人选中,郑培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于2002年3月因病逝世,离开了人间,但却以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 他是一个高官, 但他更像一介平民。 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儿女的普通男人, 他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 为官数十载,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 为官数十载,他没有一件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 郑培民,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二〇〇二年三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年仅五十九岁。 生老病死每天都在人世间发生,并非每一桩都会引人瞩目。但是,2002年3月郑培民的逝世,却在三湘四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的骨灰运回长沙的时候,上千名干部群众自发赶到机场,列起了哀悼的长队;他逝世的消息传到湘西的时候,这里的群众自发地按照当地风俗为他举行了传统的路祭。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郑培民赢得了人们如此真诚的尊敬和深切的怀念?2002的中国各大媒体,纷纷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了一个已经远去的背影。 苗歌:“培民书记视察路,访贫问苦鱼水亲。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 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流传着一首这样的苗歌,唱的是当年郑培民带领群众修路致富的故事。郑培民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 湘西群众一:他对我们太好了,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照顾…… 湘西群众二:一下子我讲不出来,他老人家对我们太好了。  这就是郑培民留在湘西人民记忆中的形象。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进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埂。 湘西永顺县雨龙村村民彭国民:当时他浑身是泥巴,脑壳顶上都是泥巴糊子,我们就想办法给他冲洗,当时确实心里很难过,那么大一个领导给我们摆秧,又受了伤。 这一年,郑培民添了一项病症,脑震荡。但也就是这一年,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 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鸸一个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一九九八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  湖南省委机关司机:我们书记当时的血压,低压是110、120,高压都是150、160,还是坚持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所以我觉得我们书记真的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说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说他爱民、亲民、一心为民。 2002年,几乎所有报道郑培民事迹的媒体都提到了他的三件遗物: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还有几十本日记。 郑培民的秘书王武:这是一个账本,别人送给书记的红包礼金,他推却不掉的,都交公了。 除了秘书手中的账本,郑培民还在家中建有一本廉政纪录,详细记载着他历年来一清二白的人情往来。从政几十年,郑培民一直以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方式,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个公民公仆的职责和操守。 200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郑培民的部分日记。 郑培民2000年9月20日的日记:权力是把双刃剑,要警惕权力本身对掌权者的腐蚀…… 在郑培民写了几十年的日记里,既有他作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对权力和职责的郑重思索,也有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儿女情长。 郑培民深爱他的妻子儿女,但是他从未用手中的权利为他们谋求过半点私利。他的妻子一直在省新华书店从事收发工作,每天要步行四十多分钟去班,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曾经主动提出要给她换个更近更舒适的工作,但是郑培民从来不同意。 郑妻:他说我把好前门,你要给我把好后门。 郑培民给妻子的补偿,是每到北京出差,都会到百年老鞋店给妻子买上一双舒适的布鞋,让妻子在上班的路上走得轻松一点;每到过年的时候,一定会按照他老家吉林的习惯,亲手包一顿饺子,感谢妻子一年来对他工作的支持。 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郑培民同志这一生,没有一件事情是放不到桌面上来的…… 2002年3月11日那一天,在郑培民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心急的司机把车开得飞快,郑培民挣扎着说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
|
|
 责编:杨洁 来源:CCTV.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