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荀慧生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5日 15:33)
荀慧生,生于1900年,卒于1968年,河北东光县人。他早年艺名叫“白牡丹”,号留香。他先学河北梆子,后改京剧,入三乐社,和赵桐珊、尚小云并称“正乐三杰”,先后拜吴菱仙、王瑶卿为师。他的跷工和表演都受了河北梆子的很大影响。建国以后曾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
荀慧生一生受了三位艺术家的影响。一位是杨小楼先生。由于当时的风气,荀慧生是由梆子改京剧的,所以受到同行的排挤。在上海演出期间,杨小楼大力地提携他,和他共同合作演出,所以使得他能够在上海立住脚,而且走红。第二位就是王瑶卿先生。王瑶卿先生不仅指导他学戏,而且指导他根据自身的艺术条件,形成了荀派的特色,而且给了他很多剧本,指导他排了很多的戏。再有一位是余叔岩先生,余叔岩先生也是大力地提携荀慧生,和他经常演一些合作的对儿戏。
荀派的风格可以说是以阴柔致胜,和尚派的风格是整好相反的。有人说梅先生是把昆曲化入了京剧,而荀慧生先生是把梆子化入了京剧。
荀慧生的表演的风格,有人概括为五个字“美、媚、娇、憨、脆”。同时他的嗓音是沙哑之中带有一种甜润,所以形成了他唱腔的以阴柔致胜的风格。
荀慧生很善于创造新腔,比如在《红娘》里边创造了“反四平调”。在表演上,可以说他自己能够善于把程式化为生活,把生活又化为程式。使得程式化的表演和生活的动作能够融为一体。比如他在表现少女的娇憨的时候,有些咬嘴唇,侧头,侧身,撕手绢这些动作,过去在传统戏中是没有的,可是他把这些生活动作又加以美化,加以程式化,看起来是非常的自然,非常的活泼。这也是荀派的一大特点。所以,荀慧生的表演应该说是随着时代前进的。他的水袖比一般旦角的水袖要大,他的台步也比一般旦角的台步也要大。这些是他根据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加以改革的。
荀慧生的念白是学习王瑶卿,但是又比王先生的念白加以柔化,可以说是化方为圆,他特别善于“风搅雪”的一种念白方法,就是把韵白和京白夹杂着来念。这种念白方式在京剧里叫做“风搅雪”。
荀慧生在人物造型和服装上也有很多的革新。比如他的头饰,他创造了一种留香头,因为荀慧生先生号“留香”,所以人们称为留香头,也是一种古装头,但是跟梅先生不同。梅先生的是正髻,荀先生的是侧髻、偏髻。另外,荀慧生先生在服装上也进行了改革。他的改革的服装人们称为留香装。
荀先生擅演花旦,而花旦里边有几种不同的戏路子。有一种叫做闺门旦,就是表现没有出阁的少女,像孙玉姣、金玉奴等等,叫小家碧玉。还有一种叫小旦,就是演丫环之类的角色,比如《红娘》、《花田错》。荀先生最善于演这两类角色。所以,他演的这些人物,虽然都是小家碧玉,但是他的表演却非常的大气,大派的花旦,所以有人说他演的是小家碧玉,但是作风却是大家风范。
荀派的传人有毛世来、宋德珠、李玉茹、童芷玲、吴素秋、赵燕侠、李威华、宋长荣、刘长瑜、孙毓敏等等。
责编:史冬莲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