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法治频道首页
节目时间表
法治要闻
社会经纬
人物故事
举案说法
大家评说
e线学法
线上说法论坛
电视与法治
热点聚焦
>> 人物故事列表页

武伯欣:揭开犯罪者的谎言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8日 11:39


  CCTV.com消息(法治在线):近些年来,不少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我国司法部门利用测谎技术屡破疑难案件的事例。这些故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主角都是同一个人,他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过去20年时间里,他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一共进行了1万多次测谎。在他面前,犯罪者的谎言总是不攻自破。

  2003年11月3日,邯郸市邱县发生了一起杀人案,63岁的独居村民韩自贵被打晕后,烧死在家里。重要的物证也被烧毁,案情就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马庆科(河北省邱县公安局副局长): 杀人焚尸现场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一些很有价值的物证都被毁坏了,这种案子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关键时刻,邯郸警方想到了一个人。

  马庆科:武教授在我们邯郸曾经侦破了几起大案要案,都是非常疑难的案件,在我们邯郸警方有很大影响。

  马局长所说的武教授就是武伯欣。(定格)他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测试中心的主任,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心理的测试。虽然他现在已经退休了,却仍然常年在全国各地协助警方办理疑难案件。

  武伯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干这项工作,不在于你获得多少奖,或者得到什么职称,或者有些什么荣誉。最好的成功应该是得到实战的认可。

  为了尽快帮助当地警方破案,武伯欣顾不上连日工作的疲劳,在最短的时间里奔赴河北邱县,赶到案发的第一现场。

  马庆科:武教授来了之后,连夜看了现场。通过对现场的分析,武教授确定了犯罪嫌疑人有两个人。

  是吗?实际上就是。

  看了现场就能确定吗?

  实际上就是。我为啥佩服武教授,就在这儿。

  武伯欣经过细致的勘查,发现现场有物品翻动和用扫帚扫过的痕迹,这说明作案人在作案时并不慌张,不急于逃跑;而是从杀人到焚尸再到离开作案现场,每一步都十分从容。武伯欣由此判断应该当时还有一个人在场望风。而此前办案人员一直认为作案者只有一人。

  武伯欣:这个人作案时的自我调控性很强,不管做什么,每个节奏都很到位,肯定还有一个人(在场),不是被害人,那么这个人到底和作案人是什么关系,最起码在发生这事的时候,可能是作案人的心理支撑。

  正是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使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武伯欣洞悉犯罪分子作案心理、作案过程的一个窗口。细心的他还注意到案发现场有一盆没包完的饺子馅。

  武伯欣:一个单身的老头,有什么样的事,必须要包饺子,而且还剩下(饺子)馅。

  武伯欣认为,包饺子是个麻烦活儿,一个独自居住的老人包饺子,肯定会有特别的缘由,因此很可能案发当天他在等一个重要的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马庆科:这盆饺子馅我们当时也注意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武教授的分析,这个环节是案件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演播室:一盆饺子馅和武伯欣对于案情的一段分析,案件的侦破方向由此得以明确。20多年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使武伯欣常常能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许多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案件,都因他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测试而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排查,办案人员把目光聚集到与被害人交往比较密切的一位老太太身上。武伯欣认为,应该对老太太和她的子女进行心理测试。

  武伯欣:考虑如果被害人和她(老太太)来往,可能涉及子女对这种来往的错误的认识,所以在测试时划进来。

  而办案民警原来确定的重点嫌疑人是与被害人有债务纠纷的村民韩某。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作案人呢?根据现场的勘查结果和作案心理分析,武伯欣和邯郸警方决定对韩某、老太太及其子女等7人进行心理测试。武伯欣编写了有关作案人和被害人关系,作案工具、人数、原因等9个方面共55个问题。武伯欣说,一般人在经历过特殊事件后,都会在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心理痕迹。他用提问的方式唤起这些心理痕迹,通过心理测试仪将皮肤电、呼吸和血压等三项指标反映到电脑上。

  武伯欣:如果这个人涉案,马上就会有相应的痕迹生物指标的变化;如果这个人是无辜的,他的心理测试指标就没有特异性的变化。

  为了不给被测人太多的外界影响和思想压力,测试被安排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

  出镜:这里就是邯郸警方根据武教授的要求临时布置的一间心理测试室。这里比较暖和,光线并不刺眼,房间整个感觉还是挺舒适的。另外,我们还在这个角落里临时安置了一台摄像机,非常隐蔽。经过检查,房间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了进行心理测试的要求。一会儿,几个嫌疑人就会被带到这里进行心理测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测谎,那么测试的结果会怎样,它又会对案情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即将接受测试的是韩某。

  您在进行测试之前,有没有针对他的问题?

  武伯欣:出这个题目,是不能指向具体人的,所有的人要坚持同一套标准。如果通过这个题目检测,没有显著的特异性心理生物指标变化,这就排除了。只有对这套题的很多问题有相关的显著性变化,才能够达到认定标准。

  现场:武伯欣:一会问你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听懂以后,实事求是,可以回答是不是清楚不清楚,知道或者不知道都可以不需要解释。

  这是武伯欣在每次心理测试时都要说的一段开场白,他已经说了1万多遍,但是为了保证每一个被测者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他仍然不厌其烦的进行说明。

  现场:做这个案件的人是因为和谁有矛盾吗?作案的人是因为钱吗?

  测试进行了20多分钟。武伯欣对韩某心理测试的图谱进行分析,代表血压的蓝线、代表皮肤电的红线和代表呼吸的绿线反映平稳,显示为直线或正弦曲线,没有呈现出特异性变化。据此,武伯欣认为韩某的涉案嫌疑可以排除。

  原来的侦查再认为他是犯罪嫌疑人,主测,进行测试的人,绝对不能认为他是,只能认为他和一般人是一样的,都是无辜。他必须通过这种相对独立的接触来得出最终的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

  在武伯欣眼里,无论被测者是不是警方确定的嫌疑人,在测试前都是无辜的,这样才能公正的对待每个被测人,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在案件的侦查、审理过程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测试前必须经过县级以上司法机关批准,征得被测试人同意后进行。心理测试的鉴定结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可以辅助侦查、帮助判断。在随后的调查中,邯郸警方最终确认韩某与案件没有关联。那么,谁才是真正的作案者呢?心理测试继续进行。这个被检测者是与死者生前关系比较密切的老太太的儿子武某。

  测试中,武伯欣反复就对所有被测人共用的55个问题提问了三遍,武某始终保持沉默,但是这并不妨碍武伯欣作出准确判断。

  这个人已经可以确认为涉案犯罪嫌疑人。比如第九题,作案人用的工具是知道从哪儿来的吗。这本来是对所有人共用的问题,只有涉案人才有明显的反应。区分无辜和涉案人。问完问题后,涉案人(反映皮肤电的红线)突然起来,达到最高值后下不来。 呼吸明显的屏息。时间相当长,持续10秒以上,这是典型的涉案人的特征。(为什么会屏息呢?)他实际上在有意的对抗(心理测试),或者他觉得这样可能我们检测不出来。但是实际上他这种对抗根本无济于事。无辜不可能屏息。(那么紧张会不会呢?)不会。

  办案人员随即对武某展开讯问工作。没用太长时间,武某的心理防线就被攻破。他交代,当天他到被害人家,看到母亲和韩自贵在一起吃饺子,心里十分生气,就和韩自贵打了起来,用锤子重击韩自贵的头部,然后把食用油倒在他身上点燃。在整个作案过程中,武某的母亲也在现场,这和武伯欣之前进行犯罪心理分析时得出的结论恰好一致。并且,犯罪嫌疑人交代的犯罪过程,和心理测试所反映的过程也几乎完全相同。随后,办案人员在武某的家里找到了作案工具铁锤。这正是他在接受心理测试时试图逃避而被有二十多年破案经验的武伯欣当场就发现的问题。

  演播室:像这样通过心理测试技术查清涉案犯罪嫌疑人,排除无辜者的案件,武伯欣已经经历了800多次,其实,能进行心里测试的人不止武伯欣一个,但每当遇到缺乏物证、嫌疑人又无法确定的疑难案件时,办案人员往往想到的就是武伯欣,因为他对犯罪现场的心理分析常能切中要害从而使案情水落石出。心理测试技术在办案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也得到凸现。

  记者:什么样的人具备这种(进行心理测试)的水平和资格?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有些人买个机器就要测,这肯定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记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具备这样的条件呢?

  武伯欣:就是要有多学科的研究基础,这些学科涉及心理学 侦查学 物证技术学 法医学。同时,这个人的研究意识应该是超乎常人的,再有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很重要,通俗点说,就是稳得住,能够处事不惊。

  一起案件的侦破或者终审,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个句号。但是,对于武伯欣来说,却意味着另一个开始。

  2000年7月18日,台湾老人周其洪到老家江苏省宿迁市探亲,暂住在胞弟家,几天后发现放在一只箱子里的人民币和美金不翼而飞。民警侦查后认为老人的侄子周吉余和周青嫌疑最大,却苦于没有证据,案件陷入了僵局。关键时刻,江苏警方请来了武伯欣。在征得嫌疑人同意后,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周吉余对测试问题有反应很强,而周青与案件无关联。不久,周吉余果然供认了犯罪事实,办案民警也在周吉余家的菜地里挖出了全部赃款。

  记者:往往警方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把您请过去了?

  武伯欣:这个可能也是他们习惯了。正因为应用的效果更好,更明显,在很多大案当中确实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武伯欣的妻子董保荣:这么多年了,他很少在家过,就是有时候春节,初三四都有可能出远门了。节假日在家,就是我对他,很难得到的一种奢求。

  对家里人我自己很内疚 也很感激。

  2003年11月,河北邱县的案件结束后,武伯欣又开始了新的工作。当记者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出差回到北京,又准备去保定,参与一起案件的侦破。

  2004年1月4日 武伯欣的家

  我给你带的药别忘了吃。够5天的吗?够。

  (字幕2004年1月5日8:30)去往保定的途中。

  2004年到现在是第5天 您参与办理几起案件了?两起了,这是第三起。

  我平时不会猜谜语,但是搞案件,犯罪分子设的谜,我很有兴趣解开。

  (字幕1月5日12:00 保定安新县)快到中午的时候,武伯欣到了保定安新县。他顾不上吃饭,就到案发现场了解案情。白洋淀附近,李家6岁的小男孩和郭某的孩子玩耍后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此时郭某也不见踪影。直到两个月后,郭某重新露面并说看见有人把李家的孩子扔进了白洋淀。警方当即从郭某指认的地方打捞起孩子的尸体,经检查,孩子是溺水死亡的,身体上有被胁迫的痕迹。究竟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要对一个6岁的小男孩下此毒手呢?案件十分棘手。武伯欣分析认为,需要对郭某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他与案件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字幕 1月5日 14:30)刚刚吃过药的武伯欣在房间里设计问题,这是心理测试前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此同时,他的学生在保定警方布置好的一间测试室里安放测试仪器,做测试前的准备。这些年来,武伯欣出门办案,常常带着研究生或者办案民警中专门学习过心理测试技术的学员,让他们更多接触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际工作。

  我确实特别愿意带学生。首先把我们的这些技能理论方法也包括所有的办案的经验,赶快传授给年轻人,使他们能成熟起来。

  (字幕1月5日 16:30)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测试在会议室的一角即将进行。被测者郭某表示同意。但是几分钟后,郭某又不同意进行心理测试,并再也不说话了。

  有什么要求你就说 有什么希望,合理的?

  (字幕1月5日 21:00)你背的包袱太重,包袱应该卸下来,轻装前进我们看看怎么能帮你?

  4个小时过去了,郭某仍然拒绝进行心理测试。他是武伯欣运用心理测试仪十多年来,测试的1万1千多人中第4个不愿意接受测试的人。不过,武伯欣认为,心理测试应该在被测者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测试结果才会准确,这也是被测人的权利。因此,他当时没有对郭某做心理测试。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心理测试技术的?

  武伯欣:我们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这种仪器的。我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七年。杨清先生是我们心理学的导师。特别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一句话,我们到现在始终不忘。就是中国的心理学的命运一直不好,那么如果说你们做研究、做他的研究生,将来所要做的工作必须是使心理学在实践当中生根。

  1. 目前,郭某仍在接受保定警方的调查。

  2. 武伯欣参与办理的案件,80%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 武伯欣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保持着98%的准确率,并从未冤枉过一个没有作案的人。

  我们的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采访武伯欣教授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协助办案去过的地方,包括河南、甘肃、新疆,广东,河北,四川,宁夏等7个省10多个地市县。应该说,50多岁的武伯欣已经不是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了,但他仍然矢志不渝的运用心理测试技术协助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海关和部队保卫等多家单位解决疑难案件。为的是曾经答应导师的一句话,要让心理学在实践中生根;为的是自己肩上的一份责任,体现司法公正。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