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武义古村落

  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和您谈论的话题是武义的古村落。武义地处我国浙江省中部,历史上很早就在这里建立了武义县。距今大概有一千三百多年了。那里的古村落历史悠久,既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在为老年人祝寿时,常用"寿比南山"作为祝词,是企望寿命像大山一样坚固长久,在下期的节目中,我们就有关寿字的情况,做一次刍议浅说。
  
  


  武义古村落(一)古村落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武义县境内聚居。唐天授二年也就是公元六九一年设置武义县,属于婺州,武义县内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特别是在郭洞村、俞源、务坦、山下鲍、桐琴等保存的比较完好。

  有关俞源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呢。

  武义县博物馆 原馆长 涂志刚:据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个人杭州人姓俞的,他的父亲在松阳县,我们隔壁这个松阳县他在这个县当教育,去逝了,他的儿子把他的棺木运回到杭州去,路过这个地方,结果他发现这个地方一块放棺木的地方,所以第二天就有变化,他认为这个地方风水非常好,他就把父亲安葬在这儿,他自己也留下来守孝,所以他就在这儿生儿育女,就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现在这么一个大村了。

  俞源村文物古迹较多,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多达395幢。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清代的古戏台闻名四方。其中的代表作是俞氏宗祠。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具有江南建筑中少见的恢弘气势。

  俞源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家族世代书香,文人辈出。历代科举不绝。

  郭洞村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宋代的时候就有赵吴等十多个姓氏的人在这里居住,郭洞村的先祖何寿之从武义县城迁居郭洞,置产筑宅,繁衍生息至今。因为这里"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所以叫郭洞。

  武义民俗

  武义古村落有着特定的山川地理环境。漫长的宗族聚居历史,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风情。

  走马灯是郭洞上宅村欢庆元宵的文娱活动。起始于清朝的嘉庆年间。正式的表演应该有一个人走在队伍前,高举大红灯笼。后面还要有四个高举灯箱的人。

  荡湖船也是在元宵节时候的一项民俗活动,发源于民国14年。不过是郭洞上宅村的一种娱乐活动。

  余源村流传至今的典型的民俗活动要数擎台阁和圆梦了。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农历的正月初三是俞源村盛大的庙会,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要组织二百四十多人进行擎抬阁,抬阁台上的小孩是由六七岁的孩子装扮而成的.整个队伍前边是由神憧,然后是鸣锣开道,还有大旗招展,鸾驾护送.在全村的大街小巷上进行游行.意思表示能够消灾灭祸.祈盼来年万事如意.由于传说上过抬阁的小孩学习特别好,特别聪明.因此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将小孩送到抬阁会进行挑选.小孩能够选中以示荣耀非常的骄傲.据记载俞源的擎抬阁活动,起源于清朝的康熙年间.

  每年正月十三是"圆梦节"。白天,村里要组织240多人,举行"擎台阁"民间文娱活动,以消灾灭获,期望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纷纷进入洞主庙"清幽阁",席地而卧,希望能做上一个好"春梦"。数百年来,因得梦应验入神,一传十。十传百,越穿越远,信者也越来越多了。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很有讲究.比如说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馒头,他的馒头是与众不同的.馒头的下面镶有糯米团,馒头的背上还要淋一些红的字,淋一些喜字福字寿字.当地人称为消灾馒头,相传以前俞源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旱涝交替村民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这是天地神没有给他们保佑,没有敬好.所以他们将最好的粮食米面,作成馒头.在春节的时候拿来供奉天地神,希望天地神能够保佑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就是说年年这样祭,灾祸还是年年有.直到后来明代的国师刘伯温,帮助俞源改了一条溪流,为俞源改造了环境之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后,俞源的旱涝才逐渐的少了.但是俞源做消灾馒头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农历七月半家家户户还要蒸千层糕,意思是步步高,冬至当地称之为过冬,家家户户还要做糍粑.表示秋收之后丰收的喜庆他都有做青米果的习俗,做的青米果到清明的时候拿到墓地扫墓.

  每逢节日和有重大活动的时候,村子里都要演社戏,到了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姑娘媳妇就会欢天喜地的拿着板凳涌向祠堂去听社戏。社戏一般是金华地区的地方戏曲--婺剧。余源村祠堂内的雕花戏台,享有"金华八县第一台"的美誉。

  勤劳、朴实的余源人民,至今仍还保存并进行着古朴的农事劳作,比如编草鞋,纺线,纳鞋底,切烟丝,炒茶叶,自制农药等民间活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也正是这些民间传统的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更有吸引力。


  武义古村落(二)古村落的特点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他笔下的桃花源可以说是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一种向往。在中国有许多地方可以与桃花源比美。就曾经有人用桃花仙境来形容武义的古村落。武义的这些古村落,即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人非常注意择地而居,武义人在选择村落的地址时一般都是找有山有水的地方,有山可依,有水可用,自给自足。水是村民的财富,有水才有村,村民根据风水学的说法认为要把财富留在村子里。勘舆学上把水的总出口处叫做水口。在水口一般要筑堤坝,种树木,造水塘来达到蓄水的目的。而且在水口处还要修筑桥,亭,庙等建筑,造成锁住水口的形势。

  武义的郭洞村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山谷之中,整个村庄藏在郁郁葱葱的百亩天然自深生古木林下,80多棵百年古树掩映着村口,山青水秀,古朴宁静。在龙山山麓建造了庙宇和凭虚阁,建造回龙桥连接龙溪两岸。

  在武义最为神奇的还是太极星相村,余源村四面环山,三面峻岭出入,北面弯曲峡谷,一条溪流串村后呈"S"形缓缓北去。"S"形溪流是人工改造而成的巨型太极图。"按天体星象排列"设置的村落,村庄内主要的28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象排布的,村中还布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据说这是元末明初国师刘伯温设计并指挥建造的。

  武义古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品类众多,功能齐全,规模宏大,防范严密,三雕精美,情趣盎然,壁书壁画,技艺精湛,地面铺石,雅观牢固。

  古建筑主要有居民、宗祠、店铺、庙宇、书馆等等。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它几个特点,一个是体量比较大.一般厢房只有两间的,它有三间所以呢天井就大.这就是一个特点,第二呢就是雕刻很精美.它就处处这个房子里边,反正能雕的一般的就是雀替牛腿啊窗门啊门,上面都有雕刻.第三呢就是出现这个地方保存的壁画比较多.一个呢就说古代的时候它就画的多,这个呢都是一些小彩画,保存的很好.水平呢相当不错,当然这个地方的水平有好有坏.据我们考察这个,当年都是泥水匠画的.可是有一部分是画的相当好的,同时呢还出了不少的书法作品.

  古民居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多样,充满情趣。精细美观。在俞源裕后堂有两扇大圆花窗,从外面观看分别是由双龙组成的"福,禄"两个字,内侧看却是武士决斗的图案,实在是别出心裁。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这个隔墙和门墙的这个砌柱工艺上,技术上都是很了不得的,它的灰缝都只有一至二毫米,这个材料是糯米和石灰和起来的.它的砖块比方说这个它一定要角度,形制一定要非常完整,才能拼装的起来.这个很多现代的建筑工艺师们都感觉到这个墙体的建筑艺术和工艺实在了不得,而现在的工艺都很难做的出来.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俞源等地有些木雕经常会变换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据我们考证,这个东西跟木头的质地有很大关系.这些都是硬木,硬木刻的才能把鱼雕出来.这个天气,气象这个节气的变化很有关系.因为这个鱼一共有……我们叫百鱼梁里国实际上只有九个鱼,九个鱼呢是黄颜色的,有几个鱼是黑的。可是过一段时间呢,黑的变黄了,黄的变黑。开始呢群众很奇怪。据我们考证就是以上这个原因。所以它会变化,那也不但这个地方的鱼会变化,我们还有考虑到,其它的一些建筑里边同样不管是鱼也好,或者是其它雕刻也好,也会出现这个现象。主要问题还都是跟木头,跟节气气候变化造成变色的关系。

  武义的桥

  武义境内奇峰林立,重岩叠嶂,山清水秀,深谷幽潭,水光潋滟,山、林、湖、泉、溪、瀑一应俱全。水多,桥自然也就多。武义的桥有许多种类,而且桥的历史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

  武义的桥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桥梁,一种是石制的桥梁。这种长约10米的石板桥,其实就是一整块的条石。既简便又实用。

  石制的桥梁里面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拱桥,它不使用任何黏结物,用鹅卵石根据力学原理砌制起来。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那么木结构桥里面主要以熟溪桥木结构廊桥为代表的,熟溪桥,它的总长度有140米,宽度是10.8米,它是九孔十墩的一座桥梁。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

  熟溪桥是贯穿武义南北的主要桥梁。熟溪桥上有桥屋51间,上檐柱的下端安有桥凳。桥屋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木质桥体,延长桥的寿命,来往的行人又可以在上面休息小坐,或躲雨避风,或摆摊设市,或聊天娱乐。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如今,熟溪桥已经成为武义的象征。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从他使用用途上来分它这个桥梁还分成有水口的桥梁,像郭洞的回龙桥,还有一种是主要以交通为主的,这些桥梁主要还是以交通为主桥梁为多数。有的它就在桥梁上面构制了一些桥屋,也作为一种小庙,当做一种信仰,祭拜的一种场所,比方说像桥头立了一座小廊桥,那么有的呢它就兼有一种商业跟通行的桥梁,那么还有一些类型的桥梁,它就是有些是家庭里边由媳妇和婆婆和睦相处,他们一起出资建的桥梁,像我们的姑婆桥就是这种类型的桥梁。

  建在水口的桥与古树,庙宇,流水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


  武义古村落(三)古村落的文化内涵


  武义的古村落大的环境依山傍水,小的居住空间,安排合理。在这种宜人的生存空间之下生活,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们来说有许多东西值得去思考。

  世世代代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恪守"以农为本,读书传家"的信条,更在太极学说"天人和一"理念的熏陶中,很好地将儒、道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出住两可,自足自乐的生活格调。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村落,我觉得并不是单纯的提供一个物质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郭洞水口很好,进村落的水口风景非常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小桥流水。但是它在整个村落的序列它是一个进村的过路空间。通过这么一个优美的空间然后进到村子里面。它还是有合理的道理。在它的厅堂和民居的建筑上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文化的东西。比如说它的雕刻石雕 木雕还有壁画。它都是富有娱教娱乐的那种题材跟内容,比如说有些是山水画,山水画本身就是陶治性情的,有些是雕的古典题材的宣传爱国主义,宣传精忠报国。比如说岳飞呀这样的东西,也都是正面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柴耕娱乐,劝人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它都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由欣赏自然进而保护自然,在这里的人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郭洞村龙山上的原始森林,俞源村口的古树林能够保留至今极为不易。村民们的保护意识相当高。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他立下了很严的族规,上山拾柴火就要拔指甲,砍一棵小树要砍一个手指。如果砍棵大树,要断一臂。因此这个村民是不会上山去的。有好多妇女嫁过来,一辈子都没有上过山,大家把保护这个山的重要性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来看待。

  民居里的木雕反映着他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念。大白菜,豆荚,葡萄,丝瓜等等瓜果蔬菜,以及松鼠,猴子,螃蟹,虾米等等小动物统统被雕刻在窗上,表达了主人对大自然的亲和与关爱。

  武义俞源乡 副乡长:狮子它是王中之王,有力量无比。所以说它都是雕在最主要的地方放在那儿,就是客人从大门一进来,就朝在大门方向的。这样子就很威武。好像把我这个家就看牢了一样的第二呢鹿呢。就是说福禄寿禧啊,这个呢都免不了的。一个家庭里边吉祥物一样的,禄啊这么个意思,所以除了其它呢,也有出现龙 这个龙呢。一般来说我们农家是不可出现。这个是皇宫里边可以雕。我们这个家庭是不好用龙的,可是呢天高皇帝远,我们这个地方他就农家搞起来。但是呢这个龙它也搞了些变相的龙,头是龙头 可是身呢,画上一些花草,给它搞进去 成为一种草龙,龙一般为什么要搞龙,一个也就是它能象征着他的伟大。另外一个方面呢,就我们古代建筑里普遍出现龙,也就是象征它就是会吐水。我们古建筑都是木头做的,木头里边最怕的是火,龙用水能够治火,也是有这种象征意义。其它呢也就是麒麟,凤凰这些东西吉祥物都是,比如说刚才这个家。他雕了一些这个植物这些东西,那这也是体现了这个主人,他虽然过去家产很丰富 很富裕,但是呢他不想做官,他就是农耕为主。所以他反映的东西就是这个主人的心愿。他就是以农耕为主的,所以他叫雕刻匠给他雕的也都是瓜果蔬菜这些东西为主。尽管还有一些动物、人物啊这些东西雕的就比较少了。这个里边雕刻的东西都体现了,这个主人的一些心愿和他向往的东西。所以说都是雕刻的吉祥物比较多吧。好像出现的蝙蝠就是福啊 禄啊福禄寿禧它就是这个样子。鱼呢就是象征着什么呢?有两种意思鱼有仔很多,多子多福了。另外一个鱼还有一个谐音就是年年有余,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我们这个地方,很多房子里边都出现鱼,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发展,聪明的余源人立足保护古民居,开发古民居的思想,在不破坏古民居原有建筑的原则上,对古民居进行了大胆的装修尝试,不仅使古民居完好的保存,而且同时营造了适应现代生活居住的环境。

  居住在武义古村落中的人们精心营造着自己生活的家园。在有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变化。武义人就是这样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自然与艺术浑然一体的生活世界。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