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话题是从哪儿谈起的呢?记得应该是去年的金秋时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场服装表演引起极大轰动,场内场外观众爆满,业内业外一片赞誉,那就是"中国历代服装服饰表演"。
服装、服饰展演是整个展览中最受欢迎的,也是最引起轰动的部分,除了在展厅中静态展出的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服装、服饰外,数十位来自中国"新丝路"模特公司的模特,在T型台上展出了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设计的历史、民族与现代的服装、服饰。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有不同的特点,而表演时间有限,这次表演选择了一些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服装、服饰。建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是中国统一后的第一个朝代,豪迈大气,逶迤尊贵的服装、服饰,显示了那个朝代的中国人天下归一的气迫和风度。汉代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崇尚勇武是这个朝代的特征,而高耸的头饰和头饰两侧插上稚鸟的羽毛,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旷达而华贵的服装,奇妙而高雅的饰品,追求一种天上人间的辉宏气度。宋朝的时尚婉约而精致,朴素中的清新、媚秀中的细致,让人体会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明朝的服装稳重而华贵,最著名的就是戴在女官和皇后头上,用数十只金钗构成的凤冠,它使女人们光彩夺目又威风凛然。清朝的服装以端庄而优美见长,用金线绣着龙凤的皇服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中国历代服饰表演编导 王红民:因为历史服装毕竟是反映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五千年唐、宋、元、明、清的服装,我们要对每个朝代,每一个当时时期的文化背景,包括他的音乐,包括人的习俗都要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得工作非常细致,比如我在历代服饰上我就会在唐朝时加上一点舞蹈进去,就是把仿唐乐舞放进去,这样就会给美国观众让他理解一下,当时代是中国最繁华的时期,而且歌舞升平。歌舞音乐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能细腻地告诉他,有时我们看时装表演,模特只是在来回的走,由于这种还是商业性的演出,他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是中国服装文化的展示,所以有时必须运用一些舞台剧的表现,在汉代加了一些中国诗的文化在里面,包括清朝时加了一段京剧,中国的国粹,就是我希望通过这些细微的东西,能够让美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这种文化。
历史在不同朝代的服装中流动,丰富多彩、变幻多姿的服装证明了中国人尊古、不守古的开放胸襟。艳丽的色彩、浪漫的点缀,似乎在吟咏着一部史诗,又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杨未寒:我们所表演的服装可以说浓缩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从历代到现代各各阶段,每次演出之后都这么好,这么轰动,我们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个是一点都不用夸张说。
中国传统服装引起了世人如此大的热情,让人们不禁想起目前时装界传统服装回潮现象,追根溯源,恐怕只能从中国几千年服装的历史中寻找答案了。
其实,据考证,我们刚才所看到的中国历代服装,就是中国历代的礼服,因为,所谓的"礼",本来是奴隶社会为稳定本阶级内部秩序规定的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服装最能体现人的阶级地位,是"礼"的主要内容,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蔽体御寒的功能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所以,中国服装的起源,应该是在奴隶社会形成以后。
中央工艺美院教授 黄能馥:在当时奴隶社会它是以国王为中心。国王在各种礼节、举行祭礼、接见臣民等这些方面,有不同的礼服。那么到封建社会这个都继承下来,为了阶级服务吗!服装到封建社会制度就定了下来。但真正服装成为服装制度,那是一朝一朝差不多到汉朝形成一种制度。到唐代已发展,到宋代儒家都最后完备了。
奴隶社会是以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冕服是当时奴隶主、贵族祭礼时所穿的,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规格的冕服。六种等级里分为:一类是祭服,祭天、祭地、祭鬼神,是最隆重的;一类是朝服,当时礼服主要指这两类。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次浪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解体改变了社会的传统观念,这一切,马上就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跟东北少数民族打仗,为了方便骑马打仗,对服装进行了改革,吸收东胡民族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前后有裆,将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在功能上有极大的改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黄能馥:在周代开始定下礼服制度,可当时不完备。在周代一直到战国甚至到西汉,说礼服主要是帽子官帽的区别。当时穿"曲裾袍","曲裾袍"呢是把衣襟往后绕到后面去,那么一种袍子,男女都一样。都穿这种袍子,"曲裾袍"穿起来太复杂,穿袍子呢,不过到东汉以后不穿曲裾袍,那么东汉穿直裾袍,袍襟是直裁的。到了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都进来了。把西方的中亚、西亚的这些文化也带了进来,那么后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大。
秦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共计44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人们在服装的穿着方面也有了很大变化,当时服装的特点是以宽衣大袖,长裙丝履为主,主要的礼服有深衣和单衣。深衣的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是有制度规定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贵贱都可以穿着,只是颜色、衣料和配饰有所不同,后来演变成为袍式的大袖宽衣,这种服制一直流行于以后的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古代服装中典型的服饰。另一种是单衣,是用单层布帛制成的一种衣服,式样与深衣相同,单衣是周朝以后普遍流行的一种服制,秦汉时期的仕宦多以它作为礼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服饰的变化比较大。
黄能馥:在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也服装改革。魏孝文帝本来是少数民族,鲜卑民族,他主要模仿汉代服装,它好看,穿起来有风度,所以开始魏孝文帝进行服装改制的时候,他的太子都接受不了,穿了汉代这种行动不方便,所以他太子跑回去了。到唐代融合外来服饰文化,形成了一种民族新文化。另外定了制度,制服制度就完备了,礼服的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来的,这个分为一种叫"法服",法律规定的服装,因为封建社会讲万事孝为先,以孝来统治,尊重传统不能改变,祭服是最隆重的,然后礼服就是指常服,上朝啊,平时升堂办事。
唐朝统治近3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由此可见唐朝的强大与繁盛,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而推陈出新,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唐代男装叫"圆领衫"或叫"横拦袍"。在膝盖以下、领子、袖口都有镶边,头上戴着幞头,幞头就是后来所说的乌纱帽。我们平时看到的戏装里头,头戴乌纱,身穿长袍,脚上穿粉底高腰靴,就是由此而来。
黄能馥;到了宋代以后,就反过来了,穿很合身的衣服。但大袖子呢礼服还保留了大袖子。儒家在礼服里影响很大,儒家主张继承传统,所以到宋代由儒家把服装款式都画出来,叫"三礼"图,根据礼的内容定的。服装款式都画出来,但画的比较粗糙,经过皇帝批准颁行天下,根据这个东西执行。各种不同的地位,男女穿不同的衣服,规定下来,女的有凤冠霞帔,这个凤冠,一个像翅膀一样,叫"薄冰",明朝有发展了,服装里头加入了前后"补子",据文官、武官、一品到九品都有不同的花纹内容,服装是一样的,但前后补子的花纹是不一样的。
随着清王朝的建立,满族统治中国,他的兴衰直接牵动了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了冠服制度,因此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陈娟娟:清朝的服装制度非常严格,礼服主要一个特点,皇帝穿的礼服是最高级的颜色必须是用明黄色,明黄色唯有皇帝能穿。别的不能穿,还有他最大的特点是十二章分等级。
据《大清会典》等文献记载,清朝皇帝的朝服是在登基、大婚、冬至、祭天、祭地、祭祖等活动时穿的礼服,上边列有十二章纹样图案,有日、月、星辰、山、龙、火等等。十二章纹样的位置,也必须是固定的。这种朝服必须在太和殿的大典上才能穿,平时是不能随便穿着的。朝服以外还有一种是吉服,吉服就是一般小朝时穿的,吉服分为吉服袍和吉服褂,褂上绣有龙的图案,皇帝、皇后所穿的吉服上是五爪的正龙,亲王以后就是用四爪的龙,叫"蟒"。
陈娟娟:另外是弁服对我们现在的影响特别大,就是所谓旗服的旗装、旗袍,这个旗袍呢它当时叫氅衣,氅衣是什么样的,它就是没有体形特别肥大,像慈禧她们穿的,都特别肥大,它的开气儿都开到腋下两边完了都是大云头,两边开大气儿,走起来因为要穿花盆底的鞋,花盆底的鞋走起来使人挺胸、收腹,因为跟儿高所以体现体形美,穿着时两边要摆动腿,两边开的特别大,不能包住腿,这叫厂服,还有一种要衬衣,这衬衣也是大宽边,绣着满身的花纹或织着织着满身的花纹,叫衬衣,这衬衣呢,一侧开气儿,慢慢改成一侧开气儿,一侧不开气儿,这种氅衣就是后来的旗袍。
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现在仍为人们所衷爱。可是当时的旗袍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旗袍特别肥大,而且只能在内室中穿着,是一种便服。穿着时梳一种"架子头",上边戴"大拉翅",就是平时在电影,电视中见到的清代宫中皇后、皇妃那样。30年代,旗袍的腰部做得较瘦,非常合体,表现出身体的曲线美。以后,旗袍的式样和镶边逐渐从简,但城市的妇女中仍广为流行。
由于历史久远,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保存完好的中国古代服装了,我们只能从有关的出土文物,史料记载啊,来研究它们的用料、色彩、工艺等方面的不同凡响。真的,我们相信一定是不同凡响的,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有古代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
黄能馥:战国时是刺绣,到汉代也主要是刺绣印花,大概到唐代呢它就有变化了,宋代就有专门根据服装款式来制作织出来,但很多的还是刺绣的东西,到明朝它就工艺上配合就很讲究了,皇帝龙袍啊,皇帝衮服啊就是祭服里最隆重的。明朝十三陵出土的衮服,这个龙就用孔雀毛做的线,绣出来的,特别讲究,金线用各种很鲜艳的线绣出来的,织也是这样的,用孔雀毛织出来的,价值连城,要几百两银子,几年的工夫,织工好几年做那一件衣服。到清代更讲究,料呢,礼服一般都是我们国家呢主要是丝绸。丝绸的品种很多,非常非常多,那么最常见的一种呢,比较珍贵的"锦",那是最讲究的,比较厚的,比较薄的品种"祺"、"绫"、"罗"、"纱",这都是薄的。长沙马里堆出土的一件"纱"的单衣,那件单衣有1.6米长,边是锦镶边,手拿起就一把,一件衣服不到一两重,48克、49克。
除了服装的款式与用料,色彩的变化也是古代服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一个朝代的色彩有一个主色调,主色调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学说而产生的。
夏朝是黑,黑颜色是最高的,商代是白颜色,礼服里最隆重的是白颜色,周代是红颜色,战国时期比较乱,诸侯割据,到秦时是用黑颜色,到汉代用红颜色,大红,特别深大红,到南北朝又比较乱,到唐代是黄颜色,明黄颜色等于现在的宗洛黄,这种颜色是最高贵的,唐代黄颜色为什么是最高贵的,它是代表太阳的颜色,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是最高贵的,后来就一直继承下来,最高的颜色,但在颜色喜好上面,它也不一样的,汉代很重,色相很重的颜色,很深很重的颜色,那么到唐代讲比较鲜、很鲜亮的颜色,唐代染料原来用纤草染,唐代用红花,红花染出的颜色很鲜明、很鲜亮,染料每个朝代也不一样,越来越发展了,到宋代呢又讲比较清谈的颜色,比较清淡一些,鲜艳一些,到清朝又比较清淡,有香气。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先秦时期,秦国就常以丝绸和西戎交换战马,并经过西北游牧民族运往西方。到汉代汉武帝开通河西走廊,国家商队带着大量的丝绸来到西方,近年德国考古学家在斯图加特西北的一座公元前5世纪的坟墓中,发现墓主人衣服碎片上,嵌满了厚实鲜艳的中国丝绸。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其它国家也与中国发生了密切的交往,而他们的服饰文化也对中国的服饰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普通人心里的古代服装概念,可能大多来自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古装戏剧、古装电影、古装电视剧,他们大都看起来很美,有的忠实于历史,但是更多的是服装设计师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的艺术再创造,毕竟是受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影响,会与史实有些不符。但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反映了中国礼服文化的绚丽风采。
大家都知道,最近热播的古装影视剧里所穿的服装,成为人们评论的一个热点。其实影视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这些服装,都是为拍摄而设计的,服务于视觉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服装设计师是在一种大的历史的背景下,对古代服装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夸张与想象,融入了流行服装的某些因素,因而产生一种特定的艺术效果,从某一角度来看,也是古今结合的一种体现嘛。
《秦始皇》电视剧服装设计师:我们现在拍的片子,还是给现代人看的,那么毕竟是龙的传人,所以我觉着,在他身上有很多龙的造型,当然龙的图案还是秦始皇时期的图案。《周礼》当中所规定的帝王身上必须有的十二章,这种图案我没有全用上去,因为我觉着从艺术的角度说,我没有认为他有多好看,所以进行了一些取舍,在秦始皇这部戏的图案设计上面,我几乎没有按史料的要求去做,差不多是从视觉效果的要求和我自己的审美情趣去处理。
秦王他的可能就不一样了,他的图案我就进行了很大的夸张,他有一些帝王的气派吧,做的比较夸张,同时也得有礼仪《周礼》或者是古代礼仪的东西在对身上的一些要求,也有一些很严谨的一些图案在他身上,但秦始皇的性格也是非常反叛的一个性格的人,我这次图案进行了很大的夸张,进行了一些夸张处理,就是把它放大,很多都是放大的。
中国服装制度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后,服装就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了各阶层人的身份地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文化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服装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灿烂的服饰文化。它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显示着中华民族高尚的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