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黄河风韵·陕西篇


  奔腾不息的黄河告别了茫茫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从内蒙、陕西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地方流入陕西和山西境内后,在陕西的府谷和山西的河曲县交界的地方拐了一个弯,然后开始在晋陕峡谷中穿行。黄河在陕西境内主要流经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陕北了。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陕北民歌

  一提起陕北,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黄土地,就会想起黄土地上的人们那纯朴嘹亮的陕北民歌。

  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是用这歌声表达了他们对黄土地的热爱,表达了他们对黄河养育之恩的歌颂。

  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陕北是一块神奇古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摇篮,所以陕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又是陕北文化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陕北人的思想、精神面貌,所以人称陕北民歌是黄土魂,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陕北,民歌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论是在高兴的时候还是在忧愁的时候人们都会唱上两句。

  演唱 段翠梅
  天天刮风天天黄
  三天见不上你我好心慌
  回水湾湾千层层冰
  十遭遭 你九遭遭空

  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民歌产生于劳动,有劳动人民就有民歌。陕北这个地方开化很早,大概在一万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在陕北这个地方上生活、居住,繁衍生养,在五、六千年、一万年以前,陕北这个地方是气候温和、森林茂密,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非常多,很适宜我们祖先在这里生存,黄帝部落最先就是在陕北这个地方繁衍生长,以后又走向中原,统一了中国。据一些专家研究,《诗经》里头的国风,关于古代民歌、情歌的记载,和现代陕北民歌有很多相近相同的地方,所以陕北民歌起源是很早的,应该说有了陕北人在陕北生存就有了陕北民歌。

  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
  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
  实实的爱死个人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流传下来的陕北民歌有曲调的就有八千多首。这八千多首陕北民歌绝大多数是反映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末期和民国的这段时间最多,这部分陕北民歌,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倾诉,也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社会变革的各种情况。

  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陕北民歌最大的变化,就是1934年陕北兴起了土地革命,这些革命领袖就发现这个陕北民歌群众喜闻乐见,用来宣传革命非常适合,所以当时就把唱革命民歌来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政治工作来抓。

  从此陕北出现了一个唱革命民歌的新风潮,简直到了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唱、到处唱、唱革命、闹革命,唱民歌成了当时的时代风潮,陕北民歌从此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把旧的陕北民歌进行提高改造,比如《东方红》、《三十里铺》、《兰花花》、《高楼万丈平地起》、《大生产》这些著名的民歌都是经过文艺工作者加工、改造提高之后很快推广的。

  佳县剪纸

  佳县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县城,它也是《东方红》的故乡,民歌手李有源创作的《东方红》在中国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如今的佳县人不但唱民歌出名,剪纸也出了名。

  在陕北修建窑洞是陕北汉子们最基本的愿望,而在窑洞里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婆姨们最大的奢望莫过于美化窑洞了。你看窑洞门面上的窗花就是她们在窑洞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了。窗花也就是剪纸,是陕北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陕北的剪纸有别于全国各地的其它剪纸。粗犷有力、天真浑厚是它的主要特征。淳朴敦厚的陕北人一直认为:"庄户人家的窗格子多,剪粗了好看,剪多了就越喜庆",这种特有的审美理念传接了一代又一代。

  在陕北,被称作剪纸高手的老婆婆大都是在四十岁以后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们用剪刀抠来剜去并剪出属于自己将要遗忘的故事。其风格的形成与她们的经历、遭遇、知识、剪工、地域诸方面均有关系。她们既是创作者,又是剪纸的传播者。

  陕北的民间剪纸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佳县了,而佳县剪纸最有名的就是郭佩珍老人的剪纸了。

  郭佩珍是佳县楼家坪乡人,虽年近古稀,但仍被人们称做"巧女"。郭佩珍生在黄河边,长在黄土地,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她五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剪纸,由巧女子到巧媳妇,从巧妈到巧婆,一把剪刀一张纸,不知不觉已经步入艺术的殿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十年代以来,郭佩珍老人的作品和剪纸艺术,渐渐受到艺术界的重视,她也多次被邀请到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很多外国朋友对她的艺术成就也大加赞赏甚至不辞辛苦,前往偏远的陕北寻访这位老艺人。

  郭佩珍老人的剪纸作品构思独特,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重。内容丰富多彩,不但有表现陕北风土人情的,还有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

  她的作品大的有十多米长,小的还不到一寸,既洒脱奔放,又婉约细腻,将写实与写意巧妙地融为一体。您看她创作的这些剪纸,一个个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一个个动物活灵活现。

  郭佩珍老人的剪纸根据不同的内容还会选用不同色彩的纸进行创作。现在郭佩珍老人仍每天坚持创作,她的剪纸作品迄今已有近千种,总数量达两万余件。她说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佳县的剪纸。

  如果说陕北的剪纸艺术记录下了这里的风土人情,那么陕北的民歌就是唱出了陕北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热爱。由于陕北地域广,人口较分散,因此这里的民歌随着地域的变化在演唱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演唱 尤信和
  你给哥哥做上一对松紧口口鞋
  哥哥穿上 妹妹来
  摇三摆
  怕就怕你大大的旱烟袋
  又怕你妈妈打我两锅盖
  摇三摆

  府谷县位于陕西最北面,地处黄河中游,北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保德、河曲两县相望。山梁、沙漠、草滩相间,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也不太方便。这里的民歌主要流行山曲和二人台。山曲也叫爬山调,曲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较大,且委婉动听,风格也很独特。

  演唱 张亮亮
  大红公鸡毛腿腿
  吃不上东西白跑了腿
  杨柳叶冬夏长青
  渠儿低浅水清清

  杨柳青
  满天的星星一颗颗明
  全村村我挑中哥哥一个人
  杨柳叶冬夏长青
  渠儿低浅水清清

  杨柳青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龙 云:再比如说靖边,它靠近的是什么呢,靠近的是宁夏,宁夏青海流传的是花儿,它又带有一种花儿的特色。

  演唱 段翠梅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
  五十里路上我来 你
  半个月我 了你十五回
  就因为 你跑成了罗圈腿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龙 云:你像清涧再到延安这一带,基本上它是陕北的腹地,其实它和米脂、绥德差不多,基本上这是真正陕北流传的最纯正的信天游。

  演唱 孙长贤
  走了一回黄河没喝一口水
  交了一回朋友就没亲上一口口嘴
  有朝一日我遇上个你
  肚子里的疙瘩化成一滴滴水

  虽然地域的不同造成陕北民歌唱法的不同和所反映的内容的不同,但陕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龙 云:从音乐上的特点,因为陕北民歌,音乐上的特点它是一种信天游,这种游就是好像就是感觉你随便唱,当然整体上的这种艺术特点,这种曲调的艺术特点是一种浑厚、是一种宽广,这也与陕北这块地域有关系。你比如说陕北这块地域,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也都通过情歌来对话,它声音不大,不浑厚、不宽广,他就无法交流这种思想感情,你比如说《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他就是看不见个人人最后见不上个面,还想拉话,就是通过这种情感,通过这种很浑厚的宽广的这么一种声音来表达它。

  演唱 孙长贤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见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
  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话话
  招一招手
  了见村村哟了不见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清涧道情

  清涧是榆林地区最南边的一个县,在这里人们不但唱民歌,而且还喜欢一种古老的戏剧--道情,它的流行对陕北民歌也有一定的影响。

  道情,最早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也称"道歌",它吸收和采用秦腔或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逐步形成为各地的道情戏。

  老婆婆也来看上一阵阵
  眼不花来耳不聋
  扎花绣叶也能行
  不带花镜能纫针
  年轻的小伙看上一阵阵
  看你们活的多潇洒
  出门坐的桑塔纳
  手里拿着大哥大
  打电话
  年轻的姑娘看上一阵阵
  如花似玉俊盈盈
  大家喜欢人人爱
  赛过当年穆桂英

  穆桂英

  清涧县文化文物办主任 白启福 :清涧道情源远流长,它始于明代,一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门独特的剧种。道情有十几种调,其中有耍孩儿调、平调、还有东路调等十几种。它这个乐器,这乐器最主要的是三弦、管子,这几种乐器它一般道情里边非要不行,它是道情里边必须用的乐器,其它的都随便。清涧道情发展到现在,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我们清涧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能唱几下。

  清涧道情演出比较简单、随便,除了必需的伴奏乐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服装和道具。他们基本上穿的都是生活服装,演出地点主要选在乡村和县城,一般情况下有七八个人就可以演出了。

  道情的演出常常以唱为主,一般都用乐器伴奏,有时也清唱。

  仁贵打马奔阳关
  扭回头来望长安

  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他们也简单地化一下妆,使用一些道具。清涧道情没有固定的演出曲目,它一般是用道情演唱其他剧种的曲目,有时也自编自演。受陕北文化的影响,清涧道情也吸收了陕北秧歌和陕北民歌里面的一些内容。

  正月到十五
  十五月儿高
  春风摆动杨柳梢

  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其实这也正是陕北民歌对陕北人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演唱 周玉明
  大墩梁高来河西低
  站在那大墩梁了陕西
  山西陕西本是两省的人
  走在那一起都是一家亲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我们陕北这个地方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黄河到了内蒙和陕北交界的地方拐了一个弯,陕北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所以陕北民歌对黄河对黄土的歌唱是非常突出、非常充分的。很多陕北民歌都唱了黄土,唱了高山,唱了黄土坡坡,唱了沟、曲、洼,唱了山水,反映了陕北人民对这块生养自己土地的深沉热爱,所以陕北民歌可以说是黄河之歌,可以说是黄土之歌。

  陕北高原山大沟深,过去人烟稀少,人们用歌曲来消解忧愁和自我取乐。在光秃秃的山梁上,农夫们用歌排除寂寞,小伙子用歌向心爱的姑娘诉说心中的爱意。

  演唱 孙长贤
  你在山上我在沟
  探不上那个拉话话招一招手
  探不上那个拉话话招一招手

  从陕北民歌歌词的纪实性、抒情性等特点来看,有很多民歌是陕北发生的真人真事的写照。《三十里铺》就记录了一段真人真事。

  演唱 刘雅红
  提起我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爱见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 刘成君:《三十里铺》这首歌的由来,有四五种说法,我通过四、五年的大量调查、研究,《三十里铺》这首歌记录了发生在三、四十年代,陕北绥德三十里铺村的一个爱情悲剧。该村青年郝增喜和王姓姑娘爱的死去活来,但郝家嫌王家门不当、户不对,穷。另给儿子结了亲。同村拦羊汉常永昌非常爱慕王姑娘,就找(她)谈婚论嫁,遭到断然拒绝。他非常气愤,就想作溅王姑娘,他不用嘴说,而是用骑白马的曲调编了一首歌,常永昌唱给一个木匠,木匠认为用真名、真姓容易惹事,便用排行和别名代替。

  演唱 孙长贤
  提起个名来也有名
  提起个姓来也有姓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你是哥哥的知心人

  演唱 高志雄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是人民大救星

  家喻户晓的歌颂革命领袖的歌曲《东方红》最初是由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在陕北山曲《白马调》的基础上填词改编而成的。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东方红》这个曲调原来的曲子叫《骑白马》,实际是山西民歌传到陕北。

  演唱 王向荣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敌人就顾不上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后来延安文艺工作者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提高,调子变得比原来的丰富、深沉,就形成后来我们唱的《东方红》。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是人民大救星

  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崔月德:总之,陕北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感情也很细腻,应该说是一份很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收集、整理、研究、提高、宏扬,我想开发西部文化,首先应该把陕北的地方文化加以总结、推广、宏扬光大。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