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一带生息。羌族、吐谷浑族、吐蕃族、蒙古族、汉族等许多民族共同开发了这块美丽的土地。居住在互助、民和、大通以及乐都、同仁等县的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马光星、土族、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它曾经是在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有历史渊源的一个民族,鲜卑族在东北时间很长,后来为了争夺草场,他们与他们的部落发生纠纷以后,鲜卑族的一支吐谷浑率领他的七千帐,往西北迁徙,几经周折最后落脚到咱们西北青海一带地方,建立吐谷浑王国达350年之久,最后吐谷浑王国消失了,它的后裔和青海的汉族、蒙古族等等民族融合就形成了一个土族,现在的土族。
祁明荣、土族青海省土族研究会会长:土族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之一,全国近20万人。土族和土家族有严格的区分,(人们)往往把土族和土家族混到一块,土家族有土家族的特点,土族有土族的特点。
威远镇十字大街中心的钟鼓楼,是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象征。这座庄严肃穆、古香古色的鼓楼,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鼓楼共三层,是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高大雄伟、飞檐翘楚、画栋雕梁,四角悬挂风铃,屋脊上饰以琉璃走兽,楼上悬有"互助昌盛,政通人和"的匾额,使鼓楼更加壮观。
威远镇,历史上叫做"诺木斗",意思是说这里是一片茂盛的森林;宋代改称"牧马营",说明这里草肥水美,可以牧马。
勤劳纯朴的土族人,热情好客、注重礼节,他们以青稞美酒迎接尊贵的客人。这是吉祥如意的临门三杯酒,土族称为"拦门盅"。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次,一敬天、二敬地、三敬亲朋好友,再献上洁白的哈达以表诚意,拿出特有的风味食品招待贵客。土族人认为"客来了,福来了",尊贵的客人会带来吉祥和富贵,这在他们热情的歌声里充分地表露出来。
每逢过年过节,婚礼喜庆的日子或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时,男女老少聚集于打麦场上或庭院里跳"安昭"舞。表达了土族人对生活的热爱,祝福吉祥如意,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思想情感。
"安昭"舞,是广泛流行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因为在它的歌词中有"安昭索罗罗"的衬字而得名。
跳"安昭"时大家围成圆圈,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无伴奏的歌舞形式。起舞时,舞者两臂从右膀起向左上方至右上方划圆弧,同时弯腰,左臂曲于胸前,右臂高举,舞步轻盈,形似雄鹰展翅翱翔。每句终了跨右脚垂手展地,向左转一圈,所以当地土族群众又将跳"安昭"叫做"转安昭"。
"安昭"的乐曲多为2/4拍的节奏。一般上句为正句,下句为衬词,每句终止有一下滑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曲高吭嘹亮,节奏平稳,形成了"安昭"演唱的独特风格。
"轮子秋"是土族人创造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是把大板车轮子卸下来装在一个木桩上而成的。旋转的轮盘惊险、多姿,造型优美,打麦场上飞旋的"轮子秋"转出一道道七色的彩虹。
这项体育活动在土族地区非常流行,据说打了"轮子秋",一年腰不酸腿不痛。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土族自治县"轮子秋"代表队曾荣获一等奖。
彩虹的故乡
在土族的歌声里,在土族的"安昭"舞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土族人的风采和热情。同时,我们还见到了最耀眼的土族服装、服饰。它们是土族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服装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张宗寿(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副县长:互助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是一个善良、勤劳、诚实、好客的民族,土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热闹欢庆的土族婚礼很有民族特色,土族服饰与众不同,漂亮的"七彩袖"如同彩虹一样,因此互助县被称为"彩虹的故乡"。
美丽聪慧的土族妇女,把对色彩的观察和感受缝制出多种颜色组合而成的服装,人们称之为"七彩袖"。

祁明荣、青海省土族研究会会长:红的、黄的、紫红的、蓝的、淡红的几个色彩套起来,就叫做"七彩",为什么采用七彩呢?土族是以农业为基础,绿的代表天然花草、庄稼,红的代表太阳。它里头有天、地、大自然。一看"七彩袖"这就是土族。
土族人的服装以绚丽多彩,庄重大方而著称,特别是"七彩袖"犹如彩虹飞落,别具一格。
土族妇女穿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用彩布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的坎肩,腰系彩带,以美丽的刺绣作装饰,显得富丽华贵。
在腰间还要扎上大包腰带,之后再戴上"后达子"和"前达子",以前"后达子"是用来装辫子的,为的是保护头发。土族有个讲究:女孩子从来就不剪头发,完全由胎毛长成。因为头发是父母所赐,非常尊贵。现在的"后达子"已不再装辫子了,而是起装饰作用。这一排是"前达子",戴在腰前边的,主要是装些吉祥物,如小兔子、小猫、小狗、小绣球等一些小玩艺儿,为的是出门时求得吉祥平安。
裤腿下半截是"贴腕"。小姑娘戴的是红颜色"贴腕",已婚的、岁数大的戴的是黑颜色上下两边带白边的"贴腕"。这也是区别未婚和已婚的重要标志。三十岁左右已婚妇女戴的是镶金边的、红边的帽子;四十岁以上戴的是墨绿色的帽子;五六十岁以上的戴的是黑色,绿色或墨绿色边的帽子,小姑娘则是头戴绿色方巾。四十岁以上的妇女着装,主要是墨绿色或紫色较深的颜色,偏于朴素大方。五、六十岁以上的妇女的服装、颜色更深,以黑色为主,袖子上配以蓝边或绿边作为装饰。
土族男子头戴织锦镶边毡帽,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四块彩色图案的长袍,还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坎肩,腰系绣花长带,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脚蹬花云子鞋。质朴中显露出潇洒大方。
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算是土族妇女的头饰"扭达儿",它是土族妇女从前的传统头饰。
土族妇女在三四十年以前都佩带"扭达儿"。姑娘到快结婚的年龄,家人就请专门的手艺人到家中为女儿制作"扭达儿",作为女儿的陪嫁品。"扭达儿"鲜艳别致,主要是为了镇妖祛邪。这也是已婚的中青年妇女的标志。"扭达儿"样式很多,约有十几种,每个村子或地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处的"扭达儿",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典雅大方,有的古朴庄重,风采多姿的"扭达儿"是土族人民卓越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表现。
这些不同的"扭达儿",有的是源起于战争中用的头盔和箭头,经过参战妇女的改造演变成头饰。现在,"扭达儿"的已经极少见到了。
土族妇女心灵手巧,她们有着对生活的特别感受和独具一格的审美意识,是她们创造了土族的刺绣针法。她们把美丽的憧憬编织在这些绣品之中。
土族刺绣分为盘绣、堆绣和拉绣三种绣法。不同的针法绣出的作品,有不同的效果。
盘绣是土族剌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也是土族妇女表示自己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巧不巧,针线活儿好不好,从盘绣上可以看出来。它的特点主要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很讲究的,做出的绣品保存时间较长。
拉绣,针法比较疏密,针脚比较大,绣品有浅浮雕的效果。
堆绣针法很细,做工较长,很费时费力。
姑娘们在母亲和长辈的指导下,从小就学习刺绣,特别是待嫁的姑娘,要提前两年做出各种绣品,除了展示她的精湛手艺之外,这些也都是她嫁妆的一部分。
她们把在劳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化作了心中的图案。花、鸟、鱼、虫都被抽象了、组合了。有"五辫梅花"、"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这些绣品除了装饰以外,还赠给长辈和亲朋好友,有的作为爱情的信物,有的则作为敬献神佛的供品。
精美的刺绣装点着土族人的生活,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独特的婚俗
土族人的婚礼是很独特的。既隆重又充满了很浓厚的戏剧性。从头至尾一直是在歌舞中进行的。
祁明荣、青海省土族研究会会长:这个民族从古到今,它的婚姻过程有订亲、娶亲、回门。这个过程里面全是山歌、舞蹈这么一个过程。它的歌曲也很多,(赞颂娘家人怎么培养子女,娘家人家教这么好;再一个赞颂你结婚以后怎么美好的过(日子);还有一个赞颂媒人、赞颂介绍人,也有赞颂亲友。
娶亲的过程很有戏剧性,场面也很热闹。首先男方要选派能言善辩的"纳什金",就是迎亲的人,先到女方家去娶亲。娶亲往往是在夜里进行。
傍晚时分,"纳什金"带上礼物,来到了新娘家,女方早已准备了"栏门盅",三杯喜酒落肚,"纳什金"便来到女方家门口,但大门却紧闭,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女方同村的(姑娘),为了刁难"纳什金"而把他们"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早已躲在高处墙上的阿姑们,便向"纳什金"身上泼水,"纳什金"如果不机灵可就要吃淋透衣裳的苦头了。
祁明荣、青海省土族研究会会长:泼水就是你不干不净不要带进来,洗干净、讲卫生。迷信上讲妖魔鬼怪你不要带进来,不干净的东西不要带进来。
用对答歌《唐德格珠》向"纳什金"提出刁钻的问题或要求,请"纳什金"回答,门里的阿姑们对"纳什金"的回答认可后,方开门放行。
女方用好酒、好饭招待纳什金,可是,这顿饭可不是好吃的。你看,阿姑们屋里屋外将纳什金围住,唱起了《纳什金斯果》,意思是挑衅纳什金,他们竭尽嘲弄、挖苦、贬低、戏弄之能事,向纳什金再次提出问题。因为问题古怪尖刻,难度大,往往很难回答,因而常处于被动而尴尬的地位。虽然心中恼怒,但又不能发火,还必须表示出极大的忍耐和克制,以表示自己的大度。阿姑们则常常是戏弄了对方以后而哄堂大笑,表示对纳什金的轻蔑,并显示女方的尊贵,而且处处体现出诙谐幽默和机智的才能。
鸡叫二遍,新娘改变发式,穿戴新婚服装。新人出门前的"上马"仪式开始了,阿姑们唱起"上马曲",曲调低沉、委婉。新娘此时也开始了"哭嫁"。她哭诉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照顾之情和亲人们难分难舍之意。
与此同时纳什金在堂屋前边唱边舞,直到新娘出屋"上马",由新娘家直系亲属组成的"红仁切"--送亲客,护送新娘到婆家。骑马、坐轿可太慢了,如今还是坐汽车来得快捷方便。
新娘到男方家,气氛热烈而欢快,新人要举行拜天地仪式,敬酒献哈达,边歌边舞。这时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一边敬酒,往他嘴里喂炒面,往脸上贴酥油,以表彰媒人成人之美的功德。
土族婚礼充分显示了土族人热爱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共同心愿。
花儿会·观经会
土族人爱唱歌,更爱唱"花儿"。"花儿"是我国西北八个兄弟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都用汉语演唱。每年一度的浪山"漫花儿"就在这漫山遍野,青山绿水中进行,成为盛大的集会,所以也叫"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五峰寺花儿会、佑宁寺花儿会,在青海省是很有名气的。人们盛装出行,人流如潮,从很远的十里八乡赶来唱花儿,花儿会上歌手云集,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张口就来,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花儿"是属于"野曲",在家里在村子里不能唱,在长辈面前也不能唱,"花椒树儿你甭上,你上是刺芽儿挂哩;村子里头你甭唱,你唱是老汉们骂哩。"于是人们便走出家门,到山间田野里去唱。以抒发胸臆间直白而坦诚的情感,"花儿会"也成就了许多青年男女美好的姻缘。
农历六月,天蓝、水美,苍松翠柏间流动着人群,鲜艳的服装把山川装扮得分外妖娆。
"花儿"有许多曲牌,曲调高吭、跳跃,有时又很悠长、婉转,歌曲一般是上下句结构,歌词韵律性很强,又很富于文学性。所以"花儿"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花儿会"往往是伴随着庙会同步进行的。因为"花儿会"起源于庙会,以前为了祈求神佛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所以人们去庙会进香许愿还愿。庙会之后,人们兴致正浓,不愿离去,于是便唱起"花儿",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是,又相得益彰。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五十乡的佑宁寺,是青海省著名的寺院。历史上它的名气和影响曾一度超过著名的塔尔寺。它始建于明万历32年,即公元1604年,是藏传佛教圣地。因寺院多,僧人多,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
农历的六月初八,一年一度的"佑宁寺观经会"与"花儿会"同时举行。
佑宁寺的"观经日"主要是"跳欠"。"跳欠"是藏汉合壁的叫法,藏语叫"尕欠",当地人称之为"跳神"或"喇嘛社火"。这是一种寺院舞蹈,与民间安昭舞是截然不同的。
佑宁寺的跳欠主要有"法王舞"和"马首金刚"两种形式。
由于领舞的演员扮演的是护法神--法王,所以,舞蹈就叫"法王舞",藏语叫"曲杰",就是密宗主神"大威德金刚"。
法王舞共分为五场,第一场叫"托干"。出场的四个少年戴的面具为骷髅形。第二场叫"巴吾",意思是"天界勇士",出场六个人或四个人,戴勇士面具。第三场叫"夏雅",意思是"鹿兽舞",演员分别戴鹿头和牛头面具。第四场叫做"多尔达",意思是"死神",四个小孩戴骷髅面具。第五场是"贝芒",意为"众人共舞",先是六个仆人簇拥一个大施主入场,然后戴牛头面具的法王出场,他右手握降魔杵,左手拿装有象征妖魔心肝的头盖骨碗,其他角色纷纷入场,在法王的带领下绕场起舞,法王在场中作斩魔的仪式。
马首金刚舞,主要角色是"马首金刚",藏语叫"丹正"。因戴的面具上有三个马头而命名。马首金刚舞与法王舞基本雷同,唯一不同的是以马首金刚代替法王。
"跳欠"的目的在于驱魔除妖,法王和马首金刚等都显现出愤怒凶恨的姿态,要以武力消除佛教徒们修习正法时的各种邪见逆缘,降伏一切危害佛教的邪魔歪道。
院内的"观经会"在进行,院外的"花儿会"也在进行。
土族、藏族、汉族等各族兄弟姐妹的"大联欢",正进入高潮。
纳顿节
如果说收获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是喜悦的时刻,那么极为珍惜丰收的土族群众则更是把这个季节定为"纳顿节"。
青海省民和县土族聚居的五大堡三川地区,位于黄河的北岸,是黄河拐弯的地方。当秋叶泛黄的时候,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四万多土族群众便跳起来了,黄河岸边随即就卷起了欢乐的旋风。
"纳顿"土语为"娱乐、玩耍"的意思。是该地区土族人为庆祝丰收而每年举行的独有的传统节日。每当夏粮收割完,新麦子磨成面粉、酿出家酒的时候,纳顿节便开始了。人们以庙会的形式,欢庆丰收、感谢神恩,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到九月十五结束,前后持续两个多月,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传说三川地区过去十年九涝,人们过着清苦的穷日子。后来有人从四川灌县的二郎庙请来了二郎木雕神像,来帮助这里治理水灾,说二郎神是治理都江堰李冰的儿子的化身,并为他修庙供奉。说来也巧,那一年果然风调雨顺获得了丰收。于是大伙便兴高采烈地用八抬大轿抬着二郎神像,逐村转悠,一路上锣鼓喧天,高声叫喊,"噢,大好,噢,大好……"以谢神灵。这十多斤重的馒头和许多簸箕,与其说是供奉二郎像,不如说是对劳动成果的展示和礼赞。
马光星、土族、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从下川延续到中川、上川。这个期间它是一村一会这样排列的,一个村子举行一天"纳顿",第二天又到另外一个村庄,又举行"纳顿"。
彩旗招展,人声鼎沸,由上百人组成的大型集体舞,其场面蔚为壮观。尽情的敲吧,尽情地跳吧!这是大地的节日,这是欢腾的"纳顿"。
这个带有乡土气息的舞蹈,叫"庄稼其",就是"庄稼人"的意思。演的是一家四口,老汉、老伴、儿子、儿媳种庄稼的故事。
马光星、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庄稼其"(人)表演的就是父子两代人种田的故事。儿子不想种庄稼,他的老子就是要让他去种庄稼,这个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最后他的老子请几个老者说服他的儿子。(老者说)"七十二行庄农为先,谁都要吃粮食,所以要种庄稼"。他说服儿子以后,驾起牲口一直种田。这是反映土族农耕生产生活的这样一种舞蹈。
原始的耕作,原始的舞蹈,这些生活中的情节和动作,一招一式,观众一看就懂,而且很让他们入迷。
这又是一个很古老的舞蹈,叫"杀虎将"。也叫"跳三将"、"跳五将"。它反映的是土族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和斗争的故事。这些面具,与汉族的面具、傩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光星、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一个角色戴牛头面具的,一个神叫"杀虎将",他们手里拿着两把长剑与老虎来博斗,最后杀死老虎,为一方百姓保平安,为民除害。
在土族地区演这个"杀虎将"恰恰是以很活的这种形态,原始这种形态,它表演了、反映了古代这个戏剧在最早形成的原始状态的那种情景。看了土族这个舞蹈以后,它能联想到中国古代戏剧的一些很贵重的、很原始的一些戏剧形成的因素,所以很有价值。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就要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是,当来年春风再度吹绿土乡的山川大地的时候,土族人民将用勤劳的双手去迎接更美的春天,而欢腾"纳顿"会又一次来临……
土族儿女就从这里送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告别了青海,向甘肃滚滚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