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黄河风韵·甘肃篇·与黄河同行

 俗话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今天,我们就从人们常说的"黄河第二弯说起"。
  黄河从青海流出,第一次进入甘肃和四川两省,这便是通常称为的"黄河第一弯"。之后,它又流回青海省,经过了河湟谷地,第二次流入甘肃省,这便是"黄河第二弯",从它的第一弯到第二弯,黄河走了一个"S"形。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黄河的观察无疑是正确的,正因为大量的泥沙才使万里黄河变得浑浊,而来自"天涯"清澈的黄河水,在这里已是荡然无存了。

 


 青海省东部的"河湟谷地"是青海省东部最美丽、最富饶的地区。湟水、大通河从这里注入到黄河,祁连山脉的苍松翠柏构成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居住在互助、民和、大通以及乐都、同仁等县的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请看下期《中国风》--黄河风韵·青海篇 土族风情。

  甘肃省简称陇或甘,面积为45.4万平方公里,共有41个民族,人口2400多万,省会兰州。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全长486公里,这里孕育着悠久而灿烂的黄河文化。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出自诗人的灵感,李白将黄河冲决昆仑而出,雷霆万钧,直逼龙门的气势,做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又一次领略了黄河的野性及其冲击力。

  黄河穿过千峰林立、雄奇险峻的积石山,来到人称"天下第一险关"的积石关,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有"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的记载。相传大禹治水就是从积石山开始疏浚,直到龙门的。清代诗人吴镇在《积石歌》中写道:"圣子疏黄起积石,神工鬼斧惊千秋;天门屹立云根断,灵光闪碟飞雷电。"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积石关的惊绝险峻。

  万壑争奇的积石山群峰,是大约在7000万年前形成的砂石,经过长期的自然侵袭剥蚀,逐渐变为现在的雄峰峭壁式的丹霞地貌奇观。这里也是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由内地通往河西走廊最重要的黄河渡口。"夫妻岩"、"骆驼峰"、"黄河母亲"以及"姊妹峰"构成了这里山奇水秀的壮美画卷。这是不是禹王治水"导河疏浚"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你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姊妹峰的对面便是我国古时著名的佛教胜地--炳灵寺石窟。炳灵寺以它的石雕造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最为珍贵,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省三大石窟。这些石窟艺术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为宗教服务的宣传品,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而又能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和理解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其宣传的目的,因此,它的题材和审美意识,都要服从于宗教这个特定的内容。

  炳灵寺石窟开凿在积石山黄河左岸的大寺沟内,古称唐述谷。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取藏语"十万佛"的译音叫"炳灵寺"。

  石窟分上寺、洞沟和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南北峭壁的红沙岩上,长2公里,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炳灵寺主要以下寺为主,它建在大寺沟西岸的崖壁上,是炳灵寺石窟中窟龛最集中的一个单元,是全窟群中的精华所在。

  大约从十六国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开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朝代的不断雕凿、绘画和从事佛教活动,现存窟龛184个,大小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浮雕石塔26座,雕塑分石雕、泥塑和石胎泥塑三种。

  现存的第169窟建弘元年题记,是我国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记,也是我国最早的石窟之一。

  位于下寺窟属北端的摩崖大佛,高27米,是唐代所作,虽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但精湛的雕塑工艺仍光彩夺目。

  佛与菩萨在佛教中是尊贵的形象,所以要表现出智慧、庄严与慈祥的神态,从而达到令人望而起敬的效果。在炳灵寺的雕像当中,有的造像气宇轩昂、居高临下,似有顶天立地之势;有的则是眉目俊秀,肤色滋润,衣纹线条简单流畅,甚至衣服下面的肌肤依稀可见;有的则姿态丰满、比例匀称,从那窈窕的身材和逼真的衣纹装饰,使人们感到栩栩如生的动势和强烈的质感。

  从"丰满为体"的唐代造像中,使我们仿佛见到了温饱有余的盛世妇女典型之美。 有的面型以及服饰显露出异国情调,显然是受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这也是东西方文化艺术融合的必然结果。

  炳灵寺的塑像都是以最简练的手法来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其雕塑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炳灵寺的壁画,保存到现在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它有极珍贵的艺术价值。这些绘画,笔墨虽然粗犷,线条简单,都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人民的社会风貌。无论是题材和表现形式,都有独到之处。它们基本上是以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为主要对象。这些绘画多采用线描和淡彩的技法,准确的造型,锋利流畅的线条,反映出西秦画师们不同凡响的艺术水平。

  这些艺术品虽然是一千几百年前的创作,但是它们仍然闪烁着艺术的光彩和感人的魅力。它们是古代艺术家们创造性的艺术结晶,凝聚着古代艺术家们的聪明才智。

  二、陇中览胜

  九转迂回的黄河,把西北重镇兰州一分为二,这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可知道兰州市名称的来历吗?这个答案等会儿再告诉你,现在,请您先到兰州以西的刘家峡去领略一下那里的湖光山色,然后再请有关专家解答有关兰州来历的问题。

  这座高147米,长840米的巍巍大坝,将黄河拦腰截断,使得从积石关奔腾咆哮的河水,在这里被驯服。大禹当年"导河自积石"的愿望,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高峡出平湖。刘家峡水电站成为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黄河的支流大夏河、洮河在这里汇入到刘家峡,特别是洮河携带着大量泥沙,涌入刘家峡,它年均输沙量在2500吨以上,占整个黄河入库流沙量的31%以上。这里的黄河几乎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对大坝造成的威胁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刘家峡不仅以它那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它,而且还以它特殊的方式排出了它,从而确保了大坝的安全发电。

  刘军 刘家峡水电厂副厂长 高级工程师:解放前黄河下流经常泛滥,这个洪水对下游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建国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治黄工作非常重视,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了解决黄河的水患,选择了在刘家峡这个地方,要建筑一座大型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于1958年9月27日正式开工,它是在技术落后,机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完全靠我国自己的技术力量,按照"自力更生"的原则,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创举。

  刘军 刘家峡水电厂生产厂长 高级工程师:从勘测、设计,到制造施工,这一系列都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这也是我们经常引以为自豪这么一个年代。

  当时施工过程中,现代施工机械也没有,主要是靠人力来完成,民工是用手推独轮车来完成的。当时建这么一个大电站,投资又是非常少,整个电站投资是6.38个亿,要在现在,这个电厂最起码得80个亿以上。

  在大坝及电站的建设中,始终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他们亲临施工现场和电厂视察工作,对这里的建设给了很高的评价。黄河每年要在这里创造出57亿度电,这比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发电量的总和还要多。

  刘军 刘家峡水电厂副厂长 高级工程师:作为我们后来的人,也是常以这段历史引以为自豪的。这个电站总的发电量,结止去年(1999年)底,已经超过一千三百个亿,相当于咱们当时投资的13倍的成本已经收回来了,这个电站建成以后,对整个西北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从刘家峡向下游走75公里,便是兰州市了。现在,我们再回到兰州市名称来历这个问题上来。据说,兰州历史上叫做金城,那为什么会叫金城呢?

  邓明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根据汉书《地理志》,第一种说法就是筑城的时候,挖出了金子,所以叫金城;第二种就说,这个金哪相当坚固的意思,墨子也说了"金城汤池"嘛,所以就命名金城;第三种说法,就说金城在汉代的首都长安以西,金在五行里边属西方,所以就叫金城。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在皋兰山下,与黄河不远的地方就筑城,这个城就以皋兰山取名,就叫做兰州,这是兰州第一次得名。

  兰州的历史相当悠久,在一万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儿居住,属于旧石器晚期,然后在五千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时期,在兰州这个地方就有好多先民在这个地方居住,据考古发现这里它是属于马家窟、马厂,还有半坡、齐家文化的遗址。

  经过唐代的筑城,宋代的筑城,一直到明代,基本上定型,就是现在兰州城关区。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里边,把兰州定为陆都,因为兰州处于中国的陆路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

  1949年8月26日,彭德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就把兰州解放了,解放之后(兰州)就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三、与黄河同行

  兰州,古称金城,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是黄河天堑的重要渡口。

  羊皮筏子是黄河历史上最主要的运输工具。兰州人发明了它,驾驭了它,在黄河上游弋,为西北地区的进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海万福 兰州筏子客:这个羊皮筏子是最古老的一种运输工具,1958年还在水上运输瓜果蔬菜,兰州市民吃的瓜果蔬菜全部通过这个运输到兰州市。在我身上已经是四辈,我父亲、我爷、我太爷都是搞这个水上羊皮筏子谋饭。

  当代著名作家袁鹰曾惊叹兰州的筏子客说:"羊皮筏子上的梢公,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同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也许只能是过去黄河交通的写照,今天的兰州已是桥如彩虹,飞架南北,而昔日筏子客身影已是极难见到了,海师傅也许就是最后一个筏子客了。

  海万福 兰州筏子客

  我今年51岁了,在我下一代就没人搞这个了,失传了。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现代交通工具代替了羊皮筏子,传唱了多少代的"九十九个艄公来把船来扳"的"黄河船夫曲",也只能是对往日梢公们勇敢精神的赞叹。

  这又是一个历史的遗迹,也是兰州人的创造。一部水车,一首古老的歌谣,它缓慢地转动着历史的轨迹,同时它也吟诵着沉重的回忆。

  邓明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历史上因为没有动力,它就用水车,水车也叫翻车。它在黄河旁边,利用水的推动力,落差相当大,把水能够抽到岸上进行灌溉。

  兰州水车是古老的提灌设施,它是明代进士兰州人段续所创。段续曾任云南道御使。嘉靖35年段续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辛苦三下云南,借鉴云南的筒车而创制出巨大的黄河水车,水车外形酷似古老的大车轮,水量充足时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水车可灌溉一、二百亩。经过四百余年,兰州水车日臻完善。它雄浑粗犷,风格独特,悠久旋转灌万亩良田,到1952年水车达252轮,林立于黄河两岸,蔚为壮观。

  如今,黄河水车所余无几了,由于黄河缺水,这部曾日夜转动的古老水车,今天也停止了它的旋转,停止了它的吟唱。

  清代画家的《金城览胜图》将兰州城,作了极为细致的历史性描画,这里不仅有羊皮筏子和水车,同时在它的中心位置还有一座浮桥。这便是兰州历史上最久的大桥,据说它才是"黄河第一桥"。明代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公里处建造浮桥。十八年后移浮桥至金城关下,称"镇远桥"。至今仍遗留有重数吨的铁铸浮桥柱三根。人称"将军柱"。虽然它已锈迹斑斑,但却是兰州建桥史的见证。清朝光绪33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改浮桥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铁桥。1954年对铁桥进行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铁桥的气势更加雄伟,90多年过去了,铁桥仍发挥着它巨大的运输作用。

  四、陇中览胜

  兰州市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古代建筑就是它历史的见证。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耸立着一座白塔,白塔山因此而得名。它的山顶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的地方,厚达335米。古时的金城就座落在它的山脚下。

  白塔为七级八面,高17米。白塔的塔基三层,呈八角型,上面是一圆形塔座,意为地方天圆。塔高七层,上覆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有铁马铃,塔身外层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因而称做白塔。它具有印度佛塔的建筑特色。

  据传说元太祖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的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迦派法王,希望得到帮助,法王便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谒见成吉斯汗,这位喇嘛到了兰州因病逝世,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

  白塔山上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紫荆树已经枯死。象皮鼓是印度和尚当年游历白塔山慈恩寺时,贡献在释迦牟尼像前的,是由印度带来的,象皮有五公分厚。青铜钟是康熙57年公元1718年铸造的,重约153.5公斤,它的造型庄重,声音洪亮,这说明当时兰州手工铸造业已达到较高的程度。

  站在白塔山上,兰州市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遥望对面便是兰州名胜五泉山。

  五泉山在兰州城南2.5公里的皋兰山北麓。这里闻名遐尔的佛教建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五泉山,因山上有五个泉眼而得名。相传在汉武帝元狩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曾驻兵于此,但此处无水,士兵饥渴难耐,于是霍去病便用马鞭在山崖上连击五下,倾刻间山泉奔涌,遂成五眼清泉。这便是:"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和"惠泉"。

  五泉山的古建筑群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庙宇依山就势而建,廊阁相连,错落有致,是典型的佛教建筑。

  五泉山的庙宇从元代始建,经过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已很具规模,但可惜的是因天灾战乱,许多殿宇都被焚毁、破坏,楼阁凋零颓败。

  甘肃省著名学者刘尔(XIN)先生目睹名胜古迹被毁深感惋惜,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向当时社会各界发起募捐,重修五泉山。在刘尔XIN先生的倡议下,募得白银四万八千两,从1919年夏季开工修建,到1924年竣工,整整用了五年时间。不仅重修了原有的殿宇,还增建了一批新的建筑,如太昊宫,万源阁等十余处。刘尔XIN先生呕心沥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兰州人怀着敬仰之情,永远纪念他。

  五泉山的胜景有名,与它相映成趣的则是它的对联。当年刘尔XIN建五泉山时,根据每座殿堂楼宇的不同内容,亲笔书题了一百三十多副对联。其中不少对联写得通俗风趣,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赋有哲理性。"金刚一杵巍然现世作将军,珠饰双樱乞号前身是童子。""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问来来往往人,今日之游,水意山情都乐否。到活活泼泼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

  游五泉山,观名胜古迹,同时又置身于名联之中,怎能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和敬仰刘尔XIN先生造福于桑梓之功绩呢!

  五、与黄河同行

  黄河,是一首诗,是一卷长画,是一部交响大合唱。作为生命之河,黄河是我们民族之魂。古往今来,人们曾用各种方式描述过黄河,如今,聪明智慧,勤劳质朴的兰州人,则是用心灵、用双手去装扮着黄河。

  古老的金城,今已是沧桑巨变;兰州城已是旧貌揣新颜。历史的回忆,在《金城览胜图》中尚可寻觅,但是,新的兰州却正在黄河两岸迅猛地发展,谱写着新的篇章。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景象,早已是历史的尘封,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了这个西北重镇的节奏,人们已置身于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之中了。

  然而,兰州人并没有忘记历史,这座塑像,就是最好说明。座落在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是由塑像长6米,宽2.2米,高2.6米,用花岗岩雕成,重40多吨。母亲,神态慈祥,身躯颀长丰满而匀称。优美的曲线,微笑的面庞,卧于波涛之上,给人以安祥宁静的美感,在母亲的怀里依偎着裸身男婴,他憨笑,健壮,嬉戏,顽皮而可爱。雕塑的构图洗练,明快,寓意深刻。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正茁壮成长。塑像基座上的水波纹和鱼纹,是源于甘肃古老的彩陶图案,它反映了甘肃悠久的文明历史。

  《丝绸古道》位于黄河大桥南端,是用高6米,长7米,重达一百多吨的花岗岩雕成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骆驼作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满载着绸缎艰难地行走在沙漠中。手搭凉篷,身着披风的中原商人,在辨认着前进的方向,西域客商正牵着缰绳倒退而行,可见风沙之狂暴。塑像后面的青年人正向后续的驼队呼喊着,保持联络,足见驼队的规模了。雕塑构图古朴,凝重,气势恢宏,给人以朔漠苍凉之感,它浓缩了、再现了昔日的丝绸之路的辉煌。

  许多历史名人都在丝绸之路上的兰州留下了足迹,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晋高僧法显,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高昌王进长安朝见唐王,唐刘元鼎到吐蕃谈判等等,都是经过兰州这条古丝绸之路的。唐代诗人岑参几次经过兰州西出边塞,当年路过金城关时,曾留下"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的著名诗句。

  《西天取经》较好的再现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邓明 兰州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唐代就是玄奘(在)唐太宗的时候,就经过狄道,翻过山,到阿干河谷,到兰州住了一夜,然后渡过黄河,到河西走廊,然后到新疆,最后到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

  这组塑像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动人情景,人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筏客博浪》,通高6.15米,总长8.6米。雕塑是由钢筋混凝土基座镶嵌以黄河卵石,呈黄河巨浪翻卷的气势。皮筏斜飞于浪尖之上,飞驰向前,有博浪追风之感。青铜铸成的筏子客跪在上面,昂首划桨,奋力拼搏。在他的身后跪一少女,手拢鬓发,安祥自然,似乎不是在筏子上,她与筏子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筏客博浪》再现了昔日黄河上以羊皮筏子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情景。

  《绿色希望》是甘肃省130多万青少年捐资兴建的。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汉白玉圆锥体变形树所组成,高低参差、疏密有致,寓意为三木成"森"之意。它反映了兰州人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只有八棵树的历史,同时也象征着兰州青少年茁壮成长。侧像二座,各高8米、长11米,汉白玉浮雕,弧形对称分布于主像两侧,东侧为"采种支甘",西侧为"绿化陇原",以突出、烘托主像,起到提示主题的作用。已故的陈毅元帅曾称赞兰州人对绿化所作出的贡献:"星期佳日游五泉,危楼飞阁互连绵;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杨;杨柳行行多意态,笔挺穿空立道旁。"

  黄河两岸的兰州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不仅创造了昨天,也创造了今天,更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构成黄河岸边一幅壮美的画卷。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兰州人不仅将万里黄河"写入胸怀间",而且将万里黄河凝塑在黄河的岸边。黄河,也将承载着兰州人的美好祝愿,滚滚向前……。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