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狂草人物画家--汪易扬

  中国画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中国画各种流派纷呈,技法独特,令世人瞩目,其作品浩如烟海,各个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家。
  汪易扬先生的"狂草人物画"以独特的技法开创了当代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其成果为业内外的人士所叹服。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乐器,在我国,有许多民族都喜爱芦笙。生活在贵州的苗族人民对芦笙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请看下期《苗族芦笙》。请看下期《苗族芦笙》

  当这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你立刻便会被那飞舞流动的线条、浓淡相间的节奏以及那翻腾流畅的韵律而为之震动;并为那新颖独特的绘画技法而惊奇;同时也为画家所描绘的人物而深深地打动。面对画家笔下这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人们在展开遐想的同时,也由衷地发出惊异的赞叹!

  已故著名雕塑大师,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开渠先生给汪易扬的画予以充分的肯定,他说汪易扬:"所发挥的线、墨和色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或感到有狂草飞动之气的律动线,有狂涛嚎啸之势的大泼墨;有铿锵抒情的悠扬乐感,有婆娑英发的舞蹈动律之美……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技巧多变,他不拘一格,却又能在其情感性格与气势上统一为独具之格"。

  传统的中国画,是以墨为骨,以彩为衣,彩色常常处于补偿墨色不足的从属地位。而汪易扬的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着色和用光,从而突破了"墨以淡为主","设色不宜艳"等陈规,在色彩美和形式美之间作了勇敢而新奇的探索,因而使彩与墨,线与画都成了组织为美的化身,洒洒脱脱状物抒情,坦吐出胸臆间的豪气与壮美。

  所以著名诗人艾青由衷的发出"我爱易扬人物画"的赞叹,正是因为这些超凡脱俗的作品感动了诗人,才使艾青如此动情。

  汪易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好评,他的画还远渡重洋在海外展出,同样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外国评论说汪易扬的画"非常流畅,充满灵性","他具有一种了不起的威慑"。

  汪易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美术评论家。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他坎坷人生历程求索和辛勤耕耘的结果。

  1931年汪易扬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贫苦人家。

  邱伯贤 汪易扬童年时邻居:易扬的童年是在鼓浪屿渡过的,我同易扬是邻居,当时他的家庭比较贫穷。父亲多病,家庭全靠他母亲一个人撑着。为了供他上学,没办法只能把他的一个小妹妹送给人家。这件事对易扬来说震动很大。易扬很有作画、画图的天赋,他五岁就画一手好画,当时因为家里穷,母亲经常要到废品店里面买一些旧的账簿,然后把账页撕下来反过来让易扬去练习书法。在十四岁那一年他和另外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少年,在厦门市开了一个少年画展,这在厦门有史以来(是)第一次办少年画展,所以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易扬少年的成长和鼓浪屿这个艺术氛围有很大的关系。鼓浪屿这个地方的西洋文化内容比较多,比如说教会,宗教的唱诗班,都很活跃,还有建筑,还有钢琴之岛,这些都对易扬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抗战结束不久,很多华侨艺术家,留法的,回到家乡来,带来法国的一些作品,当时易扬一放学就赶快往这些人家里去,看那些艺术精品。

  当时我家里面有很多藏画,他同我的父亲和我的叔父关系不错,是忘年交。他特别喜欢齐白石,任伯年的这些狂草大写意的东西,他觉得这种大写意的东西有气势,有大手笔,所以他特别喜欢这些东西,这些文化的精华就引导他步入艺术的殿堂。

  汪金煌、厦门第二中学负责人:厦门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逐渐形成了在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特色,在这方面培养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汪易扬先生就在美术方面有造诣的一个姣姣者。殷承宗也是其中的一个,还有陈佐煌,是指挥,也是从我们这个学校毕业出去的。汪易扬先生是1947年在我校就读,当时受到地下党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厦门市各界人士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汪易扬和他的同学们站在反抗的最前头,他们走上街头,举行"反饥饿斗争"的大游行,开展罢课斗争,宣传群众等活动。高中未毕业的汪易扬就被当局以"共产分子嫌疑"为名,迫使学校作了开出的决定。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迫害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汪易扬悄然离开了他热爱的故土--鼓浪屿。

  邱伯贤:汪易扬他17岁离开学校,只身到上海,他同时考三间学校,一个是上海美专,还有一个是杭州音专,还有一个是开飞机的,结果三间学校同时录取他。后来他从上海写信告诉我父亲,说我读哪一间学校好,我父亲告诉他开飞机很危险,唱歌到老了就唱不了啦,所以你还是去学你的画画吧。所以对他的人生的选择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汪易扬得到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等国画大师的悉心指教,使他的书法和绘画技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上海解放后,19岁的汪易扬于1949年6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南下文工团一路行军到达福州市,这时他画了大量为战事、为群众的宣传画,他的才华得到了展现。1953年21岁的汪易扬靠他的才干和能力当选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天地之悠悠,岁月之磋砣,1963年在被汪易扬称为第二故乡的河北省馆陶县,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他跋涉了二十多年,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观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使他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他在生活中写,在群众中画,他将中西绘画的光、墨、色和点、面、线都溶入他深深的思辩之中。中原大地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二十多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多个春秋对艺术的感悟,为日后狂草人物画的横空出世作了雄厚的铺垫。

  鼓浪屿是令人遐想的地方,是摧开画家汪易扬艺术花蕾的故土;也是他迈开人生第一步的生命之岛。

  鼓浪屿位于海滨城市厦门的西南角,与厦门隔海相望。它是一个长不足1800米,宽不足1000米,面积仅为1.78平方公里的小岛。

  鼓浪屿原名叫园沙洲、园洲仔。小岛西南面有一处千百年来被浪潮冲击而穿透的风化石岩洞,每当涨潮的日子,海浪撞击石岩,发出擂鼓般的轰鸣,人们称它为鼓浪石。从明朝时起就把这如诗如画的小岛叫做鼓浪屿。

  鼓浪屿、秀色天成,它融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是鼓浪屿的三个主要景点。日光岩又叫晃岩,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高不足100米,顶峰有直径为40多米的巨石凌空屹立,浑然天成,成为鼓浪屿的标志和厦门的象征。因而有"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的说法。

  画家汪易扬醮着浓墨重彩画笔,将生他养他的故乡浓缩在他的画中,这里不仅有喧腾磅礴的"浪花"也有滴血欲泣的"泪花",不仅有浮光掠影的"风樯",也有千帆竞发的"彩帆"。而《故乡--鼓浪屿》则是画家心中永远的净土。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画家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柱和不朽人格追求的象征。

  日光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屯兵的地方。高耸挺拨的日光岩为绮丽的鼓浪屿增强了山水呼应,海天相接的立体感。当你站在水操台上,随着飘拂的海风,遥想当年郑成功在此指挥若定,检阅水师,操练士兵的景象,思古之情油然而生。龙头山寨巨石夹峙、森严壁垒,海风袭人,那些将士们乃与我们同在。郑成功和将士们在岩石上开凿的圆孔搭架帐篷,鼓浪屿的许多景致都与郑成功密切相关,当年的景象历历在目。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曾在此写下"当年古垒依旧在,日光岩下忆英雄"的诗句。

  在明清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东侵之际,郑成功领导了反清斗争,反抗国内民族压迫,驱逐荷兰殖民统治收复台湾,大力开发台湾,促进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郑成功的伟大壮举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因而使他从一位抗清志士,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收复台湾300周年,1962年1月28日建立了郑成功纪念馆,以缅怀这位伟人。他的光辉业绩为后人永远敬仰。在复鼎岩上耸立着郑成功的石雕像,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625块优质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共分25层,是目前我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郑成功身披盔甲、手握利剑、凭海临风、注视着东南方的台湾岛,那里的风云变幻仍牵挂着这位民族英雄的心绪……。因此我辈应完成统一祖国之大业,以告慰郑公在天之灵!

  鼓浪屿的书法石刻随处可见,是岛上一大景观。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真、草、隶、篆各有不同的韵味,而把狂草书法运用到绘画之中是不是汪易扬先生的突发奇想呢?

  书法在汪易扬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从小就擅长此道,并得到名家指点,其基本功是十分扎实的,他的运笔如行云流水,气在笔端,疏密布局谐和,浓淡相间得体,挥洒收放自如,大气豪放,细微之处若潺潺小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汪易扬 中国艺术研究院 画家:中国的草书就是线的艺术,它这条线龙飞凤舞变化无穷,它有舞蹈的节奏,有音乐的韵律。写草书--狂,但是要狂得有味,狂得有力度。有骨架、有肉、有变化。狂,但不是飞快的狂,狂是内在的狂,不是外在的那种。它快慢要结合,该慢的,该有骨的该有肉的要重,该飘逸的让它飘逸,所以飘逸跟持重要相结合。整幅字哪个字大哪个字小,哪个宽松哪个字紧,哪个字占的面积大,或者要长,哪个字要扁哪个字要圆,整幅字里面要很好的配合,必须要有节奏的变化,没有节奏这幅字就缺少艺术。有节奏变化这幅字看起来就有魅力,人就有所欣赏。

  汪易扬曾下苦功临摹过二王、怀素和张旭的草书,从而形成自己的狂草风格,虽不能说已臻完美,但他却深得"笔墨之道",他的狂草功底为日后狂草人物画的创新提供了基本保证。

  那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汪易扬矗立在《长袖舞》面前揣摩冥思,终于在飘动的红带中悟出了引狂草入画的真谛。于是他的《屈子行吟图》诞生了。

  汪易扬:画这个屈原当时整整一天,画了二十幅,从早上五点一直画到晚上十二点多。始终都没有一张满意的,不满意我就撕掉,结果睡到第二天早上五点钟起来,不死心。结果没想到,就是那天早上画了这一张,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一个里程碑的作品,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

 刘海粟大师称赞他的弟子:"万转墨弦着意求,前人肩上上层楼,灵襟书卷山川出,废画三千得自由。"这个自由的获取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艰苦的磨练而获得的。汪易扬善取要领,洗去冗笔,兴味所致,挥洒自如,一气呵成。,观他的画是美的享受,看他作画更是美的享受。 

 汪易扬:这条线看似书法,它又不是书法,但是它又有书法的法,起笔、落笔,飞舞这些行笔都是按照书法的规律来进行的。这条线我现在不是写书法,是在画画,想画一个人物。从中国画来说,墨分五色,我这条线已经墨分五色,浓、淡、干、焦、湿基本上都交待了,都有了它的语言已经够丰富的了,所以就不需要有其它墨来参与,所以我就舍弃了泼墨。不要泼墨,用简单的,最简约的语言来表达比较丰富的内涵。

 这条线它既是书法又是画,从狂草的那条线运用到画上来,狂草最有节奏感,最有韵律感,所以跟音乐、舞蹈、戏曲相济,溶合的最紧密,我的哲理观念在这条线里面流动,我的个性也在这条线里面展现。用这样(方法)表现人物行不行,经过了有六年时间的探索,最终找到了它是可以表现人物的,它可以把咱们祖先、咱们先辈给咱们留下来的所谓人物"十八描"的这些技法,把它改革一下,突破一下。它不符合"十八描",从绘画上来说它无法,不符合规章,但是它又符合传统的书法,符合草书的规律,所以它没有脱离传统。

 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这条线就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它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汪易扬的狂草人物画,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音乐的律动和起伏变化的张力,这不能不说和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对他的熏陶有关。

 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钢琴之岛和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据说在这个小岛上平均每五户人家就有一架钢琴,钢琴的拥有量居全国之冠,所以它是名符其实的钢琴之岛,音乐之乡。十九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不仅在这里传教,同时也将唱诗班的形式传入鼓浪屿,随着大批华侨的回归,也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文化带回岛上,年复一年这里的弹琴、歌唱便蔚然成风。

 汪易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音乐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这里也是音乐家的摇篮,指挥家陈佐皇,钢琴家殷承宗就是这方面的姣姣者。

 良好的音乐氛围,也吸引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来岛上献艺,为鼓浪屿的音乐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鼓浪屿作为一个文化之岛,不仅造就了音乐、美术方面的人才,也造就了其他方面的人才。

 马约翰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两次留学美国。1936年曾以总教练的身份率中国队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191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达52年之久。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等专著。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马约翰为我国体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1年生于鼓浪屿的林巧雅,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授和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精湛的医术都献给了妇产科学事业,高尚的医德和优秀的品质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她是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她曾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妇联副主席。

 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近代的优秀人物,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鼓浪屿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国,祖国在他们的心中是神圣的,他们将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她。

 人们景仰他们,鼓浪屿的涛声吟诵着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鼓浪屿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和联想。我们无意将画家汪易扬先生与前人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从汪易扬的绘画中,隐约可以感受到或者说从他的画中可以传达出鼓浪屿的风骨、鼓浪屿的品格、鼓浪屿的精神。

 "青灯偏爱苦耕人",汪易扬的执着追求,使他的狂草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这方面的开山人,他的画已达到"当其落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境界。被国画大师刘海粟誉为"大草狂草入画,抽象具象结合,形、神、情、气、韵皆佳,这才是既继承传统又具现代感的中国人物画"。

 刘晓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中国绘画在很早就很自觉的不以形似论高下,以人格修养和它的意象来论高下,看他(汪易扬)的画需要画家参与,要积极想象,就是把他点到为止的东西,你还要增加你的想象。

 翟墨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他的道路可以看出一个中国画家走的很独特的一个路子,就是他七十年代以前是写生和水彩,比较写实的风格;八十年代(他)以故乡鼓浪屿为背景,画了好多彩墨画,带着中西结合的特点,但是以西方为主;到了九十年代,他就集中专攻狂草人物,中国特点就更明显,他七、八、九三个十年可以看出他是西方切入回归东方;从写实状物切入回归抽象;回归抒情;从再现到表现,这是他的发展脉络,这个脉络可以看出来他把非常细致的写实,慢慢抽象成一种彩墨的半写实状态,到他狂草人物基本上处于半抽象状态。

 书法是中国最典型的一种抽象艺术,中国就有"书画同源"这么一个传统,后来书画又分家,在他这儿又合起来了。

 他的路子原来比较宽,既画素描,又画水彩,又画彩墨,最后颜色也没有了,写实没有了,都集中到像写书法一样黑白。路子好像越走越窄,但是这个窄是他原来很宽的一个集中、一个提炼、一个概括。

 可以看出是在中国绘画当中开辟了一种用大狂草入画这么一个路子,他画了好多"八仙"、佛教人物,中国古典小说人物,题材开拓有特点,这就是他在中国画当中,把狂草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他作出来的独特的贡献。

 如今汪易扬先生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壮心不已,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都留下他高大的身影。以笔当歌,以笔当舞,他在继续描绘着心中的期冀……。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