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满韵旗风舞芳菲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满族是这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满族的民间文艺蓬勃开展,我们这期节目就和您聊一聊独具风情的满族民间舞蹈艺术。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满韵旗风舞芳菲(一)

  舞蹈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舞蹈的产生与人们早期的宗教信仰、军事活动、生产劳作、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说舞蹈是人类活的历史。满族的舞蹈也是如此,它的产生跟满族人早期的社会生活形态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康玉岩:“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尤其在民间,舞蹈是深受满族群众的欢迎。舞蹈满语叫‘莽势’、‘玛克辛’、‘玛克申’,这都是它的音变。”
  清康熙年间杨宾撰写的《柳边纪略》里边,对满族的风土人情作了生动的描述,这里边尤其介绍了“莽势”这种舞蹈,它是这样介绍的:“……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这就是说,在这种舞蹈里面,是在喜庆宴会的时候,由主家男女更迭起舞,什么叫更迭起舞呢?就是你上去我下来,这样非常自娱自乐,这种非常自由的这么一种舞蹈,就反映了当时满族的这么一种风土人情。
  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历来有祭山的风俗,在山上找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村里人就在这棵大树下祈祷;到了晚上点起篝火,人们载歌载舞,祭山仪式达到高潮。这时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彼此之间情深意笃,就可以到山林里边去野合。第二天,男方就到女方家说亲,经过双方家长同意以后,男方就要到女方家“服役”三年,这种习俗叫“倒娶姑爷”,这种舞蹈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在节日期间、秋收期间自娱自乐的舞蹈了,这种舞蹈反映了古代女真人原始部落时期的一种生活的写照,也可以说这种舞蹈是一种历史的活化石。
  “笊篱姑姑舞”产生于满族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村女正用笊篱淘米、洗菜,这时一个恶霸将村女抢去,欲逼迫成婚,村女誓死不从,以死抗争,满族人敬佩她坚贞不屈的气节,尊称她为“笊篱姑姑”。为了纪念“笊篱姑姑”,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人们便会跳起“笊篱姑姑舞”,虽然舞蹈表现的与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手中的道具却始终是一把画成面具模样,用柳条编就的笊篱。
  在旧时,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在萨满教的祭天、祭祖等宗教仪式中,焚香、跳神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香又分为太平香与还愿香,香烟缭绕之际,萨满手抓单鼓,身系腰铃,以舞祭天。在这些宗教祭祀舞蹈当中,不少都是被吸收过来并改造了的满族民间舞蹈,再加上萨满本身又多是专业的民间舞蹈艺人,他们又常常将宗教仪式上的舞蹈带回到民间,与民间舞蹈相互融合,相互推动,所以萨满在舞蹈的风格、技巧等方面对满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
  康玉岩:“民间舞蹈本身在它的流传过程里边,有一种功能就是对自己的后代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对民族、对民俗、对宗教、对生产、生活技能的一种传授。这种民间舞蹈进入宫廷以后,就变成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制上、从服饰上、从音乐上等等各个方面就起了变化,它逐渐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这么一种形式的舞蹈了。”
  随着清王朝的兴衰,满族的宫廷舞蹈也经历了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命运,至今绝大部分已然失传,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好,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有关满族舞蹈的话题,对满族这个民族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满族是世代生息繁衍在中国东北地区广袤土地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长白山、黑龙江,在这壮丽山水的交合中孕育了勤劳智慧的满洲民族,满族先民对开发祖国东北疆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496年,一支中了箭的鹰落在了河南开封淮阳一带陈国君主的王宫里,陈国国君派人向当时正在陈国驿馆下榻的孔子请教,孔子看了看这(HU)木杆、石簇头的箭,十分肯定地说“这是肃慎人的箭啊”。肃慎人便是满族的先民。这个民族在中国后来的历代史书中曾先后被称为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早在隋唐时期,满族先民靺鞨人就曾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渤海国。公元1115年满族先民女真人完颜阿骨达建立政权,国号为金,并先后灭掉辽和北宋。金代历时120年,曾拥有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疆域。四百年后的1616年,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政权,1635年建立满洲八旗制度,满族从此诞生。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直至中华民国成立。
  清王朝早期的“康乾盛世”长达130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持续时间之长比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与唐代的“贞观之治”时间的总和还长一倍多,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今日中国的辽阔版图也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奠定的。
  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清朝入关以后又大量吸收、借鉴汉族的优秀文化,使满族文化达到空前的丰富与繁荣。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满族文化也在汉族文化当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满文创立于1599年,大量的满文历史档案至今仍保存在中国和海外的许多博物馆里,他们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绝大多数满族人使用汉语,通晓满语的人已经很少。
满族人历来亲近文化,人才辈出,清朝有被誉为宋代之后“词界第一大家”的纳兰性德,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现代有:人民艺术家老舍,京剧大师程砚秋,而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满族杰出人才更是不胜枚举。
  现在的满族分布于中国各地,其中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和北京等地较为集中。
  满族人热爱自己的民族,珍视民族文化。勤劳智慧的满族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劳动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满韵旗风舞芳菲(二)

  提到满族民间舞蹈,不能不提的是满族的秧歌,满族秧歌在民间又被俗称为“鞑子秧歌”,它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人民喜爱的舞蹈形式。
  和汉族一样,满族也喜欢闹秧歌,这一习俗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形成了。满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她善于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土壤,秧歌便是满族人民在吸收汉族文化过程中,学习、借鉴过来,加入自身文化元素,为我所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李北达:“提起满族舞蹈就不能不提满族秧歌,满族有闹秧歌的习惯,一般是在元宵节和春节期间,满族人把秧歌扭得火爆火爆的。因为满族入关以后吸收大量汉族的文化,同时也借鉴了汉族秧歌为它自己所用。但是满族秧歌和汉族秧歌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这个里头的人物,这个‘鞑子官’他实际上是这个秧歌队的头,还有一个‘克里吐’,就是一个不人不神的怪物;它这里头还有一个丑,在‘鞑子秧歌’里头有一个说法叫做‘以丑为美,以丑见长’,‘扭秧歌,丑来逗,没有丑就没有逗’,‘扭秧歌,没有丑,不如调头回家走’,这都是民间艺人口头上常说的话,通过这些话也可以知道,丑在‘鞑子秧歌’里头的重要性。这个‘丑’很活泼,他在秧歌队伍里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他来回起到一个调节作用。”
  除了这个丑,“鞑子秧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礼见长。秧歌队伍边扭边走,每走到一户人家都要拜茶桌,两支秧歌队相遇的时候也要相互见礼,在这一过程中讲究的要行三十多种的礼节,这和日常生活中满族人讲礼貌、重礼节是分不开的。
  李北达:“这个‘鞑子秧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火爆。它比别的秧歌火爆,因为它这个民族,人豁朗、豁达,动作幅度也大,而且它受萨满教的影响,它有跳腰铃的遗风,腰部的扭动就比较大,腰扭动一大舞姿就比别人粗犷。满族女人是天足,所以她们扭起来的时候也是很火爆的;男人的扇子和势子这个低就显示秧歌的火爆,快要跳破了天的感觉。”
  在火爆热烈的“鞑子秧歌”中经常有舞者模仿骏马奔驰、雄鹰盘旋,模仿战争中的排兵布阵,俗称走阵,这些内容使得满族秧歌呈现出了与汉族秧歌迥然有别的个性特征,再加上舞蹈中保留的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内容,使“鞑子秧歌”具有了记录历史,再现民族风情的独特作用。
  李北达:“什么叫舞蹈呢?‘言之不足而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而足之蹈之’,舞蹈就是人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就是舞蹈,世界上各国的舞蹈都是这样。”
  众所周知,中国北京的市中心有一座金碧辉煌、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然而对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故宫,这座中国第二大皇家宫殿建筑群,知道的人似乎就少多了。
  沈阳故宫坐落在沈阳市内怀远门和抚近门之间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旁,它是清朝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主要的办公、议事场所。和北京故宫的磅礴气势相比,这里似乎有些逊色,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中国现存第二大皇家宫殿建筑群所具有的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整个沈阳故宫的建筑分三个部分: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东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建造的中路和清高宗乾隆时期建造的西路。在东路,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其主要的建筑组成。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大政殿、十王亭是满族和蒙古族风格比较显著的这么一个标记。因为满族是渔猎民族,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在建造宫殿的时候,把他们平时居住的习俗运用到宫殿建造上来。我们看到平时满族在山上或湖边,蒙古族在草原都建的帐篷,大政殿、十王亭有一点像帐篷式的建筑,用我们传统来讲,它就叫帐殿式建筑。”
  在大政殿的琉璃宝顶上,有八个大力士从八个方向奋力牵引绳索,它既象征着满族八旗制度,又具有八方归一、河山一统的政治含义。汉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表现得也很鲜明,比如汉族建筑中传统的榫卯结构、八角重檐、双龙盘柱、黄琉璃瓦等建筑装饰形式在大政殿整体建筑格局中十分抢眼。殿外莲花瓣状的石柱础和殿内藻井上的梵文则是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符号,多民族建筑风格融于一体,是大政殿最突出的特色。
  支运亭:“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叫中路建筑,中路是皇太极时期建的这组宫殿。那么这组宫殿的建筑民族特点也比较明显,比如说这个崇政殿,它的汉族符号比如隔扇门、还有龙以及台阶叫做丹陛,这都是汉族宫殿建筑的一个明显的标记。第二就是它的柱子是方柱子,这都是藏族建筑的符号。满族建筑的符号一个是琉璃墀头,这个琉璃墀头在宫殿建筑上可以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就是它的硬山式,整个房子的大山都是硬山到顶的,这和汉族建筑的歇山式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北京故宫的人们都知道,太和殿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是紫禁城中最高的建筑,皇权使它在整个建筑格局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供人居住的后宫,其建筑高度绝不可以高过太和殿,但是在沈阳故宫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支运亭:“我们现在在这地方是沈阳故宫的后宫,也就是皇帝、皇后、妃子以及淑女居住的寝宫。那么这组建筑它显著地和北京故宫有明显的不同,它是建在一个高台上,前面的崇政殿就是金銮宝殿啦,它在高台之下,这就叫‘宫高殿低’,北京故宫是‘殿高宫低’,因为满族是个渔猎民族,他习惯住在比较高的地方,他在建筑宫殿的时候也把本民族的习惯运用在宫殿建筑上,保持了他本民族的一个特色。”
  整个后宫的建筑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瞧,清宁宫的门开在了一旁而不是正中,当地管这样开门的房子叫“口袋房”;宫内的火炕南、北、西三面都有且连成一体,内有火道相通,这叫“万字炕”;最奇怪的是高高的烟筒不是矗立在房顶上,而是拔地而起。
  支运亭:“用俗话说就叫‘口袋房、万字炕,烟筒戳在地面上’,这是典型的满族宫殿建筑的一个特点。”
  西路建筑与东路、中路不同,细腻的回廊、精巧的庭院、嶙峋的假山石,使人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江南园林艺术的情有独钟。抬头仰视,我们发现许多宫殿顶部的黄色琉璃瓦都有一条绿色镶边,这在北京乃至全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极其罕见的,据专家介绍,这绿色的琉璃瓦代表郁郁葱葱的山野林莽,它体现了满族对养育了自己的白山黑水间广袤土地所怀有的深深的感激与眷恋之情。此外,每年在沈阳故宫还定期举行盛大的皇家礼仪表演,这场壮观宏大,气势非凡的表演,使游人不仅可以徜徉在默默无语的楼台殿阁之间寻访历史长河中的那一段辉煌岁月,还能令目睹乐舞的人们倍受感染,使人分明看到了三百多年前那个崛起中的新兴王朝,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豪气与自信。

满韵旗风舞芳菲(三)
  生机勃勃的满族民间舞蹈,不仅在民间扭得热火朝天,而且早就引起了专业舞蹈工作者和文化学者的极大关注,如今的满族民间舞蹈早已从乡村跳进了城市,从旷野场院扭上了文艺舞台。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现在来看,满族舞蹈也正在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辽宁省歌舞团排演一个舞剧叫《珍珠湖》,那个是名扬天下了,还是初次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示出来的比较成功的舞剧。”
  满族舞剧《珍珠湖》讲述的是:以打渔为生的满族青年舒东阿与珍珠国塔娜公主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根据镜泊湖一带的满族民间传说改编的舞剧,在故事内容、舞台美术设计、音乐风格和舞蹈语汇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浓郁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色,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族舞剧发展历程中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创作尝试。不但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应邀赴朝鲜、日本表演引起轰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贾作光:“丹东歌舞团创作了许多满族舞蹈,有单鼓舞、八角鼓,还有霸王鞭,还有些舞剧。那么最近来看呢,我们满族舞剧还是很有影响的就是《白鹿额娘》,由辽宁省歌舞团创作的,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了,同时在北京在国家五十周年大庆的时候也演出了,很受欢迎。”
  舞台上的满族舞蹈来自民间,它们的成功演出又促进了民间舞蹈的更好发展,民间群众性的业余舞蹈团体不断涌现,象辽宁抚顺满族民间艺术团,这个完全由满族舞蹈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艺术团体已经是连续七年自费晋京参加北京著名的龙潭春节庙会了,热烈火爆的满族秧歌年年是龙潭庙会上最抢眼、最有人缘的节目。这不,在2000年2月举行的北京龙潭春节庙会上,他们创编、表演的满族秧歌《龙腾满乡》荣获了第十四届民间花会大赛的金奖。1999年10月1日的晚上,天安门广场礼花绽放、歌声飘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时刻,来自辽宁的满族群众跳起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满族民间舞蹈——太平鼓,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喜迎盛世的豪迈心情。
  从八十年代开始,以中国的东北为研究基地,出现了许多满族舞蹈的热心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挽救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满族民间舞蹈。像黑龙江的李松华,吉林的曹丽娟;辽宁丹东的马景星、栾榕年,沈阳的庞志阳、李瑞林等老艺术家、老舞蹈家们,他们长期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并成功地推出了一大批新创编的满族舞蹈,向世人再现了满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之美。
  极具权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黑龙江卷、吉林卷、辽宁卷都已将满族民间舞蹈作为独立的、重要的舞蹈品种收入其中。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李北达:“研究满族舞蹈我们就不能不涉及到满族文化,我们应该把满族舞蹈放在满族文化的高度来研究它、认识它。因为现在不光是国内的学者研究满族舞蹈和满族文化,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比如俄罗斯、瑞士、瑞典、美国、日本、韩国都有很多学者、专家在研究它,也有很多的研究机构。这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满族舞蹈,为什么要涉及满族舞蹈呢?因为民族舞蹈是研究人类文化学的活化石,那么这些专家、学者涉及满族舞蹈他们是从满族舞蹈里边看到了满族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满族舞蹈是满族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满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独具风采。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