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李白故里

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辕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每当读到《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那畅快淋漓的诗句和博大恢弘的气势,总是激发起人们美妙神奇的畅想。这首诗歌问世于一千二百多车前的唐代,至今却依然脍炙人口,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请观众朋友和我们一道去这首诗歌作者的家乡,也就是到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去走一走,看一看,到车由故里去感受这位后代诗人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

 


 近年在国内掀起了一阵收藏连环画的热潮。在2000年还被评为十大收藏热点之一。中国连环画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下期我们就想和您聊一聊中国的连环画。
  


(一)李白故乡行
  
  中国四川省的北部地区风景如画。那里有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的森林和梦幻般的溪流。融化的雪水逐渐汇集成一条条奔腾的江河,它们穿山越岭,一路欢唱者汇入长江。其中的一条长江支流叫做“涪江”,它流经一座美丽的城市——四川省江油市。这里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已经远离李白生活的那个年代。李自出生在公元701年,与今天已经相隔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而八世纪的中国正逢唐代“贞观之治”以后的“开元天宝”盛世,整个社会是一派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的景象。李白是幸运的,四川北部秀美的田园和绮丽的风光,以及唐代浓厚的文化氛围,都为李白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 袁行霈:盛唐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给诗人们的心理和气质所带来的影响,给诗歌创造所带来的那种活力,真是不可低估的。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那么李白,又是适逢其会,走在这个新的潮流的前面。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城纪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的秦安县。然而李自从小并不生活在甘肃省,而是在四川省江油市的青莲镇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这里在唐朝时归属剑南道彰明县的青莲乡,所以李白又自称“青莲居士”。
  
  青莲镇天宝山脚下的“陇西院”就是李白的故居。人们敬仰这位大诗人,所以历朝历代的人们不断地修缮他的故居,翠竹掩映下的老房子一直保存到今天。在陇西院附近,有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溪从北向南流过天宝山.今天的农家人依然还是靠它浇地洗菜。据说在中国妇孺皆知的“铁杆磨成针”的成语故事就坐在这里。当地人传说李白小时候聪明过人.却免不了好动贪玩。有一天,当李白玩耍时路过了这条小溪,恰好看到一个老婆婆正要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吃惊之余悟出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地发愤读书,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杨义:他(李白)还讲过了,比如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诵六甲就是学习天文地理这类知识。现百家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了。
  
  上海大学教授 黄乃斌:他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除了一些儿童的启蒙知识,天干地支吁,怎么计数呀,这些知识以外,他还读了很多非儒家的,比如道家的、纵横家的一些杂书,知识面是相当的广。
  
  夜晚的江油市灯光璀璨,今天李自家乡的人们生活恬静而又富足。夜空中飘然而下的绵绵雨丝,不禁使人遥想起当年李白花月光下.端坐在陇西院内秉烛夜读的情景。“旧是谪仙体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许他的许多诗歌的创作灵感,正是孕育干这些富有诗意的夜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小小的李白不甘寂寞,他的心目中已经立下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凌云壮志。
  
  (二)窦圌山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当年李白吟诵的这首《蜀道难》,如今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他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对描写山川河流的惊人才华,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无比热爱。观众朋友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李白诗歌中发现大量赞美自然风光的名篇佳作,这与他从小就喜欢游历山水是分不开的。
  
  据说青少年时代的李白读书之余常常与朋友们结伴外出。有一天他外出郊游的时候登上了家乡的小区山,这里美丽的风光,幽静的环境让李白心旷神怡,他决定在这座山中安心读书。“山上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屏开”。所以后人就把这里叫做“李白读书台”。实际上,山峦叠翠的江油市处处留下了李白的足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窦圌山。
  
  窦圌山位于江油市北部的群山之中。山上林木茂盛,风光如画。最让人难忘的是山顶上还有三座挺拔独立的山峰,形成了山上有山,峰上有峰的绮丽景象。三座山峰虽然各建有一座寺庙,却只有一座山峰有路可通。当年的和尚只能攀附在横空高悬的铁索.在空中往来干几座寺庙之间,由此形成了“圌岭飞渡”的奇观。当李白登上窦圌山时,他也被壮美的山川景象深深地感染了。
  
  四川省江油市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黄石林:少年李白他就在附近的匡山读书,读书学剑达十年之久。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匡山离窦圌山很近,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带了朋友到窦圌山游玩。在游玩中,他觉得这个山特别美,像画得一样。他就留下了一个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唐代的蜀中是个道教活跃的地方。李白年少时就喜欢四处寻访道士,除了窦圌山以外,李自还游历了附近的戴天山、长平山等地。他常常与道士谈经论道.受到不少习染。李白重义尚侠,喜欢击剑弹琴。他曾经在诗中描写自己“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小伟:从汉代以来,道教在四川一直影响很大。所以李白在这种环境里面,蜀山蜀水给他这种陶冶,还有当地风气给予他的陶冶,他形成了和中原诗人完全不同的一风格。象有名的《蜀道难》:“噫吁戏,危平高哉。蜀道之难,谁于上青天”。里面就用了很多神话传说故事。
  
  据说李白在二十几岁时一挥而就,写下了《蜀道难》这首气象万千的诗篇。当他带着自己的作品远赴西安,求教于诗坛的考前辈贺之章时,老诗人连连拍案叫绝。惊叹之余,对眼前的这位年轻诗人不禁刮目相看。
  
  上海大学教授 黄乃斌:贺之章看到他的《蜀道难》了,看第一句,马上就大为吃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呀。就大力吃惊。就称赞这个李白说,你恐怕不是我们这个地上的人吧,你好象是谪仙人。“谪仙”就是,意思就是说,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或者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下放到人间来了,是一个仙人的化身。从此以后“谪仙”这两个字,就跟了李白一生一世。
  
  (三)太白碑林
  
  李白一生中究竟写了多少首诗歌,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我们今天可以读到的李白诗歌大约有九百多首。虽说李白生活在遥远的唐代,然而他的诗歌在今天的读者中依然广为流传。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李白家乡的人们在他的故后附近修建了“太白碑林”。
  
  太白碑林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天宝山上。2001年适逢唐代大诗人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太白碑林”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文化领事 何博司:李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凡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美国最重要的诗人埃兹拉·庞德也受到了李自优美诗句的感染。
  
  台湾学者 陈大洛:李白的诗歌深入民间,深入台湾每一个基层,而且他写的诗歌朗诵起来铿锵有力,也可以说在台湾家喻户晓,都在背诵着李白的诗句。
  
  如今太白碑林的石碑上篆刻的内容,都是精心挑选的历代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整个碑林主要由“首碑广场”、“巨碑广场”、“梯碑”和“方柱碑”组成。
  
  首碑广场上耸立的十三座圆柱牌,象征着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周年。碑身的设计借鉴了中国华表的造型,上面共刻有33首李白的诗篇。广场地面上是半径达23米的扇形碑,所以也叫做“扇形广场”。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纸扇,十三个词面碑组成一个巨大的扇子形状,红色的石料是南骨,黑色的石碑是扇面,扇面上分别刻有十三首李白诗文。
  
  巨碑广场由长达80米的浮雕墙碑组成,巨大的青石垒起的石碑上分别篆刻着《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利《将近酒》三首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人们在上山的台阶上,还会发现非常别致的“梯碑”,它是用黑色花岗石做成石碑,再镶嵌在台阶的中央,而台阶两侧是造型各异的“方柱碑”。流连在碑林之中,欣赏着李白的诗歌.人们感受到的是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流行的现代时尚。
  
  (四)江油风情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位于中国大西南的李白故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江油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然而历史是割不断的,李白的家乡至今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村镇。传统的文化生活在李白
  的故里不断地延续着,……。
  
  江油市位于江河的冲积平原上.奔腾不息的涪江穿城而过。座落在群山之中的青林口在历史上曾经是交通要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商业发达的古镇。古老的石板路,街道两旁林立的老房子,以及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高大木结构建筑,都显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早年修建起来的这座“合益桥”更是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
  
  江油市青林口村民 尚德钧:原来这是一座木桥,上面有亭子。据文献记载,当时形容这条官道的重要性,它就说:“夫役车舆,往来辐凑”。因为这个南下成都是必经之道,北上西安也是必经之道。这里直通甘肃,所以我们甘肃用的布匹、盐巴、这些买卖都走这条路。这个街上实际有500多户人家,店铺林立,相当繁荣的。
  
  在江油市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最吸引入的地方就是坐落在昌明河畔的李白纪念馆。全馆共分十大景区.亭台楼阁,轩榭廊斋等三十多处仿唐古典建筑错落有效地镶嵌在四万多平方米的花林竹海之中。雄伟的太白堂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紫铜铸造的李白像气宇轩昂,坐落在堂内的正中央。环顾四壁,木刻诗屏上是历代名人手书的李白诗文。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馆长 敬永谅:这个李白纪念馆,现在在全国是规模最大的,在海内外都有非常的影响。我们这个纪念馆是具有丰富的、众多的陈列展出。另外,我们作为一个名人纪念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版本,从宋代以来的各种版本二十多种。另外还收藏有牌列、拓片、书画作品及其它藏品,我们全馆的藏品近万件。
  
  李白的家乡每年都举办李白诗歌演唱会,孩子们争着上台朗诵李白的诗篇。
  
  一首首李白的诗歌回荡在李白故里的上空。舞蹈《匡山情》表达着人们对李白的颂扬之情。江油市还先后举办了六届“太白灯会”。当地人自己动手制作的“太白邀月”、“诗仙李白”等有关纪念李白的各种彩灯,把李白的故乡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李白故里的人们在劳作之余,还常常喜欢到茶馆里喝茶、听家乡人演唱的川剧。川剧的唱、念、做、打不但自有一套程序;更让人面看不厌的是川剧中有着其它地方戏中少见的绝活一吐火和变验。
  
  据说吐火和变验都是父授子传,世袭家传,决不教给外人。变脸主要靠表演者动作娴熟,技术高超,突出一个快字。而吐火的表演稍有失误,就会伤及演员,惊险之中更有秘不示人的祖传诀窍。它们为川剧的演出增添了许多魅力。
  
  (五)永远的李白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诗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当高朋满座,人生得意时:当壮士戍边,亲人伤别时,……中国古人都要吟诗唱和,抒发情感。无论是面对风花雪夜,还是大漠荒原,诗人们都有写不完的悲欢离合。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数以千万计的灿烂诗篇。
  
  千百年来.写诗吟诗曾经是中国人追求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直到今天,许多人还喜欢背诵李白的一些著名诗篇。因此,当江油市举办李白诗歌签写活动时,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识文断字的学生,社会各界人士都踊跃参加。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征集到了一千三百多人书写的李白诗文。李白故里的人们对李白诗歌的喜爱,对诗人李白的敬仰,都表达在一笔一划的诗文之中。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名人辈出,大量传世之作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比肩而立的众多诗坛泰斗中,李白总是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小伟:人们说唐朝的诗歌,是以直抒胸臆,无所拘束自称。那么唐诗里边嗓门最大的诗人就是李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杨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的语言给人造成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你觉得就应该这样写,但是你写不出来,这就是李白高明的地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上海大学教授 董乃斌:李自最大的特点呢,就是他的诗歌的气势很大。他好象是自己天马行空,居高临下地来看这些山山水水。所以他的那个画面都是非常雄伟的,比如说描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就承担了这样一种时代歌手的任务,所以我们后代的人都特别喜欢李白的诗。跟这一点是有关系的。李白花大半生的漫游生活中,接触到了底层的吉百姓。他为农夫山民们写诗吟诗,而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也滋润着这位诗人。我们从李白的许多诗歌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歌的影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清新朴实的诗篇,在老百姓当中广为传唱。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陈大洛:李白的诗写得很通俗,不管他“黄何Z水天上来”,哎,很好嘛。大家看,那么当然这是描写。有的时候他写“白发三千丈,”其实那个人白发有三千丈?他形容艺术得很,感觉很美,有这么一种感觉,所以大家特别地喜欢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金元浦:“抽刀断水水里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你觉得他说到了人生的绝出妙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上海大学教授 董乃斌:他能够把人们心中想到,可是讲不出来的那种感情,或者是能讲,却讲的不太好的那种情况。在他的笔下变得非常的美丽。叫人家感觉到不仅把我的话讲出来了,而且几百倍几千倍地比我的好。所以宁肯念他的诗来表达我的感情。杜甫是与李白同时代的唐代大诗人,两个人曾经一起携手出游,吟诗唱和。比李白华少十多岁的杜甫对李白的诗文敬仰无比,他总是念念不忘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叹李白的诗文是“笔落原风雨,诗成泣鬼神”。
  
  北京大学教授 袁行霈: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一向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但是像李白那样,生前就引起起轰动的,恐怕并不多见。李白以他的人格、热情和才华,以他那惊风雨,泣鬼神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
  
  把名誉和友情看得比金钱和地位更重要的李白,永远追求着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人格的魅力征服了不同时代的读者。一千多年来,李白的诗歌里以他那奇伟的想象力和雄浑壮阔的大家风范成为诗人永远的楷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金元浦:我们可能平谈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诗,突然间显出来光彩。
  
  上海大学教授 董乃斌: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象夏夜的星空一样。有这么多灿烂的明星,这么多明星族拥着一个明月,那个明月就是李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小伟:那种瑰丽的,那种宏大奔放的,那种充满了一种,就是特别扩张的一种个性,整个诗的人格在他的诗里面都已经放大了多少倍,等同干一个时代的精神,等同于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说呢,李白就是李白,不可替代。
  
  李白是继成国大诗人屈原之后中国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与遗产。李白的很多诗歌如今已经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读者的喜爱与传诵。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空前的频繁。文化的多元化促使许多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来研究李白。李白不仅属于唐代,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说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名字同他的诗歌一起,早已融化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