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杏坛的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学派是距今两千多年前鲁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主要以游说列国,著书立说,开办教育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学术主张。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问世于一千二百多车前的唐代,至今却依然脍炙人口,受到人们的喜爱。下期的节目就是请观众朋友和我们一道去这首诗歌作者的家乡,也就是到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去感受这位后代诗人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
  

一、杏坛的故事(一)
  
  这是山东省曲阜市孔庙里的杏坛,相传当年孔子就是在这里的杏树下设坛讲学。现在,大成殿前的这座亭式建筑,是明代修建孔庙时留存下来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这天,人们就会聚集在杏坛周围,纪念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他出生在鲁国鄹邑,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部的尼山一带。
  
  曲阜历史悠久,至少在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曲阜在古代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文化中心,中国许多历史传说都与曲阜有着紧密联系。相传曲阜东门外的寿丘,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这里还是少笑陵寝的所在地。公元11世纪西周建国时,开国元勋周公受封于此,称为鲁国,现在山东省的简称“鲁”,就是从鲁国的国名来的。
  
  曲阜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孔子。成年后,孔子在鲁国先后担任过主管建设和主管刑法的官吏。也开设学堂,收徒讲学。五十四岁时,孔子辞去宫位,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直到六十八岁时,他才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埋葬在鲁国城北的泅水河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胡小伟:孔子自己多年从师,当老师,手下有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他留下的教育思想也很丰名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喷教无类”。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春秋那个时代,贵族才能接受教育,而且认为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教育还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是孔子首先提出“有救无类”,主张不分他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他只要愿意学,他都有可能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还是由国家控制,即所谓的“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在教学中,孔子还总结了一套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教育。有一次,于路和冉有向他请教: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不能马上去办呢?孔子对于路说:你有父兄在,还是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吧。而对冉有说;当然马上去办。有的学生不理解,问孔子;老师,你对他们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应当鼓励他遇事果断;于路办事急躁,所以要他多方考虑,然后再做。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改变了中国古代受教育是少数人特权的局面,这对中国后来施行的平民科举制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传到了西方。
  
  中国社会拉学院研究员 胡小伟:十七世纪时候,西方启蒙运动接触到孔子思想以后,可以说在西方就掀起一场教育革命.因为在十七世纪的时候,西方也是贵族统治,尤其是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那么像伏尔泰听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后,都感到是在心灵上开启了一扇窗户,然后随着这个才开始有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普及。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的儒家学说就已经传到了中国周围的朝鲜、越南等邻国,公元三世纪又传到日本,引起这些国家广泛的重视。
  
  韩国东国大学客座(硕座)教授 孔鲁明:现在在韩国,有个专门研究孔子儒教思想的成均馆,它是从六百年前朝鲜时期开始成立的成均馆大学,也是韩国研究儒教的最高研究机构。在韩国的儒教学派里有个退溪学,是成退溪先生创立的,退溪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儒教学里最大的学派,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规定官吏要从儒生中选拔,从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孔子思想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孔子的名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公元元年,汉平帝封孔子为公爵,500年后,北魏孝文帝又改称孔子为“文成宣尼公”,唐太宗李世民尊称孔子为“先圣”,宋真宗赵恒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到了清代,硕治皇帝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说到孔子的学说,其实孔子生前并没有留下自己的专门著述,孔子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它是弟子们关于孔子言论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主要有孔子的谈话,他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以及弟子们的谈话言论。
  
  《论语》中有许多篇章是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精辟论述。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在讲:学习过的东西又经常复习,是件很高兴的事情,朋友们从远方来也是快乐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论语》里还有“三省吾身、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侮人不倦”等名句,它们已经成为汉语的成语典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引用。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他提出要以“礼”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仁”,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中国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把《论语》奉为经典著作,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实际上,《论语》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杏坛的故事(二)
  
  在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中,有许多来源于儒家文化的成分,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见义勇为、遵守秩序等,表扬一户人家庭关系和睦,就说是诗礼之家;称赞一个人有胸怀、有学识,就会说他有儒者风范。中国人浓厚的家族观念和孝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直接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学生们一进学堂,首先要向孔子像行礼,学的也是《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朝廷设置的科举考试制度,成为国家的官吏。
  
  两千多年过去了,《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有它的积极意义。比如孔子说:
  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检查自己有没有他的坏毛病(字幕: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入这是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要求。在学习上要学
  而不厌,对于问题要做到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字
  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政治主张,孔子说;施政要依靠
  道德的力量,这会使你团结更多的人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马宪余:孔子的一些思想,比如说为人的思想,做事的思想,特别是伦理道德里面的积极因素,我们积极地去挖掘,把它整理成篇,让学生诵读,并不一定是深刻地理解,只是在量上进行积累,为学生以后的文化素质的积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去理解,去消化,去受益。
  
  在中国历史上,从孔子去世开始,鲁国就设庙祭祀,以后历代国君不断修葺扩建,到了明、清两代,孔庙成为了与北京皇家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相并列的古代三大建筑群之一。
  
  三、曲阜孔庙
  
  孔子子公元前479年在曲阜去世,第二年,他的弟子们把他生前的故居改立为庙,供奉孔子生前所用的衣服、书籍、车乘等。后来在公元 153年,东汉皇帝刘志下令扩建孔庙,并派孔子的后裔孔和为守唐官,这标志着孔庙正式成为国家所立的铜庙。公元 539年,东魏孝静帝修缮孔庙时,第一次在殿堂上摆放了孔子的塑像,以供人们纪念瞻仰。以后的历朝历代,多次修建扩建孔庙,使孔庙的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它的建筑规格仿照皇宫的制度,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整座孔庙共分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的中轴线上,左右的建筑基本上作对称的排列,整个建筑群南北长达一公里多,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研究定研究员 孔祥林:孔子庙在历史上它不仅仅是祭祀孔子,它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显示国家对孔子思想的重视,就是推崇孔子的思想.所以在孔子庙里面,当然它主祭的是孔子,但它在两庑两个厢房当中,还有后代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对孔子思想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从战国,孔子以后的战国一直到清朝中期的一些著名的学者。这个孔庙在封建社会当中,就是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象征,所以它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位于孔庙中心位置的大成殿,整座大殿建造在两层汉白玉的石阶上,在黄色琉璃瓦的飞檐之间,悬挂着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殿名。“大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孟于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认为孔子达到了把古代各位圣贤的美好品德集于一身的最高境界,孔庙的主殿就以孟子对孔子的赞语作为段名。
  
  大成殿内正中设置了孔子的塑像和牌位,两边是“四配”和“十二哲”。“四配”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以及孔伋,曾参和孟轲,“十二哲”为孔子的十一个弟子以及宋朝的大儒朱熹塑像上方和大殿的梁上,悬挂着清朝几位皇帝题写的赞颂孔子的匾额。
  
  最引人瞩目的是大成殿前檐的十根石雕龙柱,每根龙柱上雕有两条盘绕升腾的巨龙,中间是一颗宝珠,四周村以火焰和祥云。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曲阜祭孔时,孔子的后裔都要用黄缤把这十根龙往包上,恐怕困为它超过了皇宫的龙往而让皇帝怪罪。
  
  孔庙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以庞大的组合群体,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孔庙与孔府孔林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在曲阜孔庙的东侧,有一条十分有名的街道,这条街南北长有七八百米,但只住有一户人家。这条街名叫阙里,街上的人家就是孔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的衍圣公的府邸一孔府。
  
  四、阙里世家
  
  在春秋时期,“里”指城市中人们居住的地方。若干家组成一里,里也指街道。汉代时,曲阜城中孔子后裔居住的街上有一组石阙,阙里街因此而得名。
  
  元代时,因为修庙扩建街道,移走了石阙,在原来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木质结构的牌坊,上书“阙里”二个金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寻常百姓都不能在闻里街居住,渐渐的街上只有孔姓一家人了。
  
  如今,间里街成为了人们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古色古香的街道上除了出售人们喜爱的曲阜土特产品以外,还有各种有关孔子的纪念品。
  
  孔子家的旧宅门,正对着阙里街,在宅门的东侧,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代居住的地方。
  
  孔府也叫行圣公府,“衍”是指水的长流和广布,后来引伸为延展的意思,衍圣,就是延续发展圣人的思想和事业。
  
  衍圣公的名号,是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的四十六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世代相继,到公元二十世纪初,整整承袭了三十二代,历时八百八十余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衍圣公是享有特权的贵族。宋朝时相当于五品官位,到了元代提升为三品,明朝初年,衍圣公又升为一品文官,地位仅在丞相之下。到了清朝,衍圣公的地位扶摇直上,不但列现在一般的文官之上,而且还特许在皇宫中骑马,在专为皇帝修建的御道上行走。
  
  随着孔子名声地位的显赫,孔子的故宅也逐渐增大。明朝皇帝朱元筹下诏行圣公有权设置官署,又特命在孔子故宅以东重建府第,清代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的重修,从而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孔府总面积有十六万平方米,厅堂楼阁等建筑五百多间,现存的还有463间。孔府分东、西、中三路布局,东路叫东学,建有孔府家庙以及作坊等,西路叫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等,主要供家族亲友便宴、读书和学礼之用。孔府的主体建筑在中路,前院的大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大堂后面的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会见官员、处理日常族内事物的用房。在三堂后面,是眷属活动的内宅。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孔祥林:中国食街的建筑都是前面是官街,后面是住宅,官行前面办公后面住,这是中国传统的,都是这样的。孔府的这个建筑群,就非常有典型性,因为作为明代的能够保存到现在,这种官衙邸宅的建筑,这是惟一的.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氏一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族。孔氏的后裔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曾发生过一定影响。孔子的孙子孔伋继承了孔子治学严谨的家风,留有著作《中庸》,也是中国士大夫必读的儒家经典。孔子的二十代孙孔融,是公元三世纪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成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之一。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历时十年,三次则改,写成了剧本《桃花扇》他们两个,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这是孔府档案中的孔氏家谱,至今保存完好。孔氏家谱从孔子的上五世祖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以及婚姻家族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研究埃研究员 孔祥林:孔氏家族六十年一次修家谱,在甲子年都要修家谱,所以历代的家谱它现在都保存着,而且孔氏家港在世界上来说,一个家族这么完整的家谱,恐怕这是惟一的,是没有第二份的.这个家族管理最系统,从孔子到现在,在中国已经传到八十一代了,它的家谱都非常非常详细.
  
  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规定,嫡系以外的孔子后裔要搬出阙里街。今天,仅散居在曲阜市的孔子的后人就有十二万多。
  
  人们常常比喻孔子的学说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五、杏坛的故事(三)
  
  这是一场叫做《杏坛圣梦》的大型广场舞蹈诗,创作者力图通过音乐和舞蹈语汇,对于孔子的思想做出概括的把握和阐述。据说,他们的创作灵感是来自曲阜孔庙中的杏坛。
  
  
  孔子国际饭游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桑巨弗:杏坛对我们启发很大,尽管那里还有大成股,还有其它的,但是我们对杏坛发生了很浓的兴趣.所以我们想,杏坛一定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那么它一定是很神圣的,你看,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坐在那里听他讲学,在杏树下,那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感觉,这样的话我们就想通过一种仪式性的、一种古老的那么一种环境来做。
  
  
  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吴建伟:人类要自我完善的话,首先要学习,我就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第一个版块;那么有了这种学习,有了自身的提高,那么就有可能做到“发乎情,止乎礼”,有了新的伦理道德秩序,新的社会规范,克服人性本身的一些弱点,做到了这一步时候,人类出现了一个新的秩序,新的道德规范的时候,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就可以实现。因为我们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博大的胸怀,面对整个世界和人类,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最后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一条脉络,用四句话连接起来以后,就表现了孔子关于世界大同的思想。
  
  《杏坛圣梦》舞蹈诗还力图通过舞台美术、灯光服饰等多种艺术语汇,表现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从而折射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也表现了创作者对于儒家文化本原的认识和理解。
  
  杏坛是中国古代教育的象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原因的一块沃土。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杏树下孔子与学生那些充满哲理的对话,依然后迫着今天的人们,并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伦理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