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陶艺生活

     中国是陶瓷古国,陶艺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在中国的不少城市,这门古老的手艺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走进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对于这些陶艺爱好者来说,陶艺既不是博物馆内凝固的历史,也不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行为,而就是一种有趣的生活体验。

 


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街,在中国,最著名的文化街就数北京的琉璃厂了。琉璃厂从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的文化街,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变迁。多少年来,它以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吸引着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北京也因为琉璃厂而增添了一分文化古韵。
  



    上海,各具特色的酒吧妆点着城市迷人的夜色,时尚、感性、浪漫,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是属于爱情的夜晚,而另外一些人却更愿意这样打发夜晚的时光。

    这同样是一次浪漫的约会,他们是在和一门古老的手艺亲密接触。

    在北京的这家陶艺俱乐部,每到周末就是这样热闹的景象。

    这是一家自助式的俱乐部,俱乐部为会员提供场地、材料、设备、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陶艺师傅手把手地教学。会员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制作过程的快乐,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俱乐部自创办以来,一直是面向普通市民,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而不同年龄的人入会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安迈琪特陶艺俱乐部经理 杨波:先说老人吧,有的老人到我们这里来,开始心情不太好,首先老年人容易得病。他总觉得在我们这儿静静地做一些他爱做的事情,心情就特别愉快,还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对于老年阶段。像白领、年轻人,现在社会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速度都比较快,尤其是在8小时工作日的情况,总是在繁忙地工作,忙完之后做什么呢?以前也许是唱唱歌、到迪厅,那也不是不健康,但那种休闲方法跟我们这个休息方法不一样,他总觉得能静静地在我们这儿完善一下自己所喜欢的作品,或者他们是送给朋友,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签上自己的名字,完了再烧出来,他在外面买是买不到的,而且体现一个人的心情。像小孩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自己的劳作、动手能力都比较差,家里就一个孩子,基本上都娇生惯养,从来不干活。我们就感觉到孩子应该培养一种劳动能力,首先在我们这里做陶艺,他必须得戴上围裙,我就跟他们讲戴围裙为的是什么?首先戴围裙,在戴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已经开始干活了。

    几年前的北京,陶吧也曾风靡一时,最多时有几十家,当第一波热浪过去,许多陶吧的老板又开始在新的时尚中寻找商机,这家陶吧却坚持下来,并且把自己的业务稳定地拓展到了新的千年。

    在每一轮流行风潮过后,总有一些会沉淀下来,对于真正的爱好者来说,它们不再是流行一时的时尚,而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俱乐部会员甲:特别放松,感觉一下子就从平常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了。

    俱乐部会员乙:像有时候家里的花瓶吧,因为你要去商场里买的话,不一定能买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如果要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不管再难看,也是自己做出来的。

    俱乐部会员甲:不管你创造出来的是奇形怪状还是什么东西,起码你是在创造一种东西,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今天,陶艺不仅是一种时尚生活,也走进了许多中小学校的课堂。

    北京师大实验中学,中国最优秀的中学之一,在这里陶艺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陶艺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孩子们的兴趣在陶艺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校长 袁爱芬:我们开了几年这个课,常常为学生的作品很感叹。他们所表现出的一个一个的作品,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同时又表现出他们这种丰富的表现力。同时我觉得呢,又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新时期的社会实践课,不是学生到公园去拔多少草,去到麦田里拔多少麦子,而是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用他们的手去表现出生活,或者说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这个应该说是更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美术教师 周杰:这个年龄的学生他们需要一种愉快。人生需要愉快,他们这个年龄更需要儿童的那种愉快。这种愉快只有在艺术活动中,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做出什么来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我们称它为叫什么呢,叫做审美愉悦的过程。

    像这样的陶艺课,在这所学校已经开设了3年。3年的时间里,有些学生已经从这里毕业上了大学,他们的作品却留了下来。

    一件件稚拙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曾让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也是他们成长岁月的一个纪录。

    有人说今天流行的陶艺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因为作为一个古老的手艺,陶艺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已经被工业化的陶瓷生产取代了。今天人们又重新拾起这个古老的手艺,重新回归到那种最原始的创作方式,这意味着更加个性化的创作,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普通北京人的陶艺生活。

    北京麦子店的一条街道,刘胜利临街开了一家陶艺店。

    50岁的刘先生有着他那一代人典型的经历,当过兵、下过乡,曾经在政府机构工作,改革开放后又下海经商,而在商海里摸爬滚打干了十几年之后,他又做起了陶艺。现在刘先生不仅拥有这家陶艺店,还是一家私人陶艺作坊的主人。

    刘先生在北京郊区租了一个院子,他的作坊就设在这里。

    寓公佑陶艺坊主人 刘胜利:我做这个陶比较晚,我真正的说是应该从1998年开始。买的这个窑,买了一些设备,当时纯粹是为了玩。在买设备之前,我跟我的一些朋友说,我说呢,现在大家都在弄陶,我说呢,我买点设备,你们大家都过来玩,当时那些朋友都答应,好,你弄吧,弄完了我们就过来玩。等我把这些设备东西都弄好了,炉子也都支好了,都点上火了,我说你们过来玩吧,没想到我的这些朋友们呢,他们又没空了,没空了,可我这设备也买了,窑也买了,火也烧了,也不能不做下去呀,这事就得往前做。往前做的话,怎么办?硬着头皮不懂,不懂的话找美院的学生,先找美院的学生教我,教着教着学生不行了,就找老师。教了以后也差不多了,我的东西也能做出来了。做出来以后一开始,我把这东西送人,送朋友吧,朋友说你这东西人家不要,人不要你的东西,那说明肯定是做得还不行呗,隔了一段时间,再过一段时间,然后呢再送朋友,朋友就能接受了,再过了一段时间,就有朋友开始上门,找着来要东西了。

    刘先生说要是倒退10年,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像他这样一个门外汉,居然也能像摸像样地搞起了陶艺。有朋友和刘先生开玩笑,说他活了大半辈子,居然成了艺术家。刘先生却说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艺术家。

    刘胜利:咱们就是一个民间玩泥的,只不过就是说喜欢它,喜欢它,爱做它,然后呢,也把它当事做,就算行了。

    刘先生陶艺店的生意不错,因为靠近外国使馆区和一些旅游饭店,经常会有一些外国游客光顾这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些陶艺作品的乡土味。而因为欣赏习惯的原因,刘先生的陶艺店刚刚开张时,不少北京人却并不接受。

    刘胜利:他们很多人过来了以后呀,特别是没接触过这些东西的人,没接触过陶艺的人,他们认为瓷器才是正宗的东西,认为这个陶艺就有点不太正宗,有些人过来,他说我们家本来就很乱,摆上这东西不是更添乱嘛。但是现在呢,慢慢地看多了,这些年来讲呢,应该来讲都接受了,都认为这东西好。一进门一看,哎呀,这东西真漂亮。

    刘先生已经在郊区买了一块地,正准备盖一所大房子,等房子盖好了,他就把家和作坊一起迁过去。刘先生说,等到年龄大了或者生意不行了,就打算呆在家里,守着自己的那个作坊,到那时,无牵无挂,也许还真能做出几件象样的好东西。刘先生说,也许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陶艺生活。

    就像刚才这位刘先生一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陶艺生活。原本就来自民间的陶艺,也许并不是一个很难入门的手艺,而一旦深入下去,就会发现陶艺的世界可不这么简单。那么在职业陶艺家看来,专业陶艺创作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对陶艺的普及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陶艺家 王建中:我觉得陶艺家跟普通的做陶的人最大的区别在在于,陶艺家是非常熟悉这个陶艺工艺,也就是说熟悉陶艺的语言的。任何一个艺术创作都有它自己特殊的语言,那么作为陶艺家呢,可能更多的对这种语言更熟悉,运用得非常的灵活,现在陶艺它很多地表现在一是理念,另外就是说,把工艺和材料运用得非常的灵活,层次非常的多,深刻地去挖掘那些工艺语言,或者说材料的这种性质,让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有的时候他的一个理念是通过材料,通过烧成工艺来表现的,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概念上的,我做一个造型,做一个小罐子,我做一个什么东西,是从形态上表现,陶艺家、现代陶艺,它不仅从形态上,它可能更多地是从工艺语言上,从釉料上、从釉子所表现出的颜色上来反映。

    作为年轻一代的陶艺家,王建中和他的同行们一样,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国际陶艺创作的潮流,一方面还要从中国深厚的陶艺传统中汲取营养,王建中相信,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是中国陶艺家必然的选择。

    王建中:我自己创作的这些年来基本上是把自己的创作和传统的陶艺语言结合起来,以表现我所追求的一些理念。那么比如说我的有些造型,从我的作品当中看,有的比较规矩,或者说比较严谨,但是我希望在严谨当中找一种大气的感觉,实际上我所寻找的是汉唐的那种陶艺的风格,中华民族的那种大气、那种大度,是通过这种严谨的形态(表现的)。比如说端正的、方方的肩,大大的腹部,来表现这种精神。

    王建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我的造型表现当中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比如说我还有一个系列,我给它取名叫做《永恒》。我这个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什么呢?是来自于宋代的一个陶瓷的雕塑。那个雕塑是一个很残缺的,大概也就是一个连一半都不到的头像,就是从这个小的头号像,我进行了再创作,就做出了《永恒》这一组东西。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特别是有形的这种传统文化的形式,随着历史的久远,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我们看到一些残破的东西,或者所谓断壁残垣,但是这种文化、这种形式所内涵的那种深厚的东西。不管它到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震撼人的。

    王建中:中国是陶瓷的古国了,所以说有很多人参加呢,作为我们做专业的人是非常高兴的。从我个人来认识呢,我觉得现在参加做陶的人还是很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这个事情,要有更大的基础,这样的话,我们也能够把这块文化事业做大。

    要提升中国现代陶艺的创作水平,不仅有赖于艺术家的努力和陶艺的广泛普及,还有一个工作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怎样加强和国际陶艺界的交流,怎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陶艺,北京乐陶苑陶艺坊的主人许以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陶艺推广工作的热心人。

    每到周末,许先生的陶艺作坊,就会接待不少这样的陶艺爱好者。尤其是见到喜欢陶艺的孩子,许先生总是特别高兴。

    许先生说,乐陶苑自创办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它的开放性,如果可能,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体验到陶艺的快乐。

    许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中国,60年代从台湾去了美国,70年代末期,许先生作为美国石油公司哈默博士的助手回到中国大陆,那时他的工作是协助中国政府寻找石油,但出于对文化艺术的广泛兴趣,许先生在这里也结交了许多艺术家朋友。

    许先生本人并不是一个陶艺家,但出于对陶艺的强烈爱好,90年代中期以后,陶艺的推广工作开始成为他的主要生活内容。

    许先生在作坊里设了一个展览室,里面的展品大多是这些年他一件一件从世界各地收集得来的,其中有国内陶艺家的作品也有外国一流陶艺家的作品。许先生把它们拿出来公开展览,就是为了能让国内外的陶艺家能有更多的交流。

    乐陶苑创办人 许以祺先生:世界的陶艺是在世界艺术的基础上面发展出来的,而不像中国的陶艺,从前没有接触世界的时候,就根据中国传统这么发展出来的,同这个世界艺术两回事。所以我讲这个青瓷,我们过去青瓷怎么做,我们现在模仿呀,或者也有人做点新的东西呀,与世界陶艺之间没关系。而现在世界上的这个陶艺,完全和世界艺术是脉脉相息的。它要抽象主义,陶瓷也搞抽象主义,这是一种有一定的关系。而我们现在假设完全脱开,这世界现在距离越来越短,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这个工作是很必要做的事情。

    许先生的陶艺坊每年都要邀请一些国外的陶艺家到这里工作访问,许先生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唯一的条件就是要求他们把作品留下来,以便让更多的中国陶艺家能亲眼看到国际陶艺创作的水平。

    许先生认为中国陶艺家最缺少的是和国际的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联系,许先生还自费创办了一份陶艺界内部的交流性杂志《陶艺家通讯》。这份完全免费赠阅的杂志到今天已经办了十几期,而杂志的编辑工作都是许先生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许以祺:这个屋呀整个就是我的编辑室,也是我一个人的天地,乱得一塌糊涂。任何人来都不知道,而且你也不能动我的东西,一动我就找不到了。这边是书架也是,这边就是一些比较新的陶艺书刊,来了以后可能直接要用的就在这边。像这边就是已经出版的一些刊物,我放到这儿,随时我也要调查,这是信呀,读者的信呀什么的。像这个是陆斌(陶艺家)来的信,这是(来自)香港、台湾,2001年10月。

    问:每期你都能收到读者的来信吗?

    许以祺:每期非常非常多,大概平均每一期四五十封吧。

    这几年,许先生为向世界推广中国陶艺做了不少工作,曾多次组织中国陶艺作品参加国际展览。而在目前,他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能促成国际陶艺协会2008年的年会在北京举办。

    许以祺:我去年听说国际陶艺协会会长要到台湾去参加台湾博物馆的开幕式,一个新博物馆开幕式,我就写信给他。我说你去台湾是不是要经过香港呀,他说是呀,我说你经过香港可不可以来转一转呀?我给你出飞机票,我想我出不起太远的,从香港到北京的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我说你愿意来一趟,我陪你在中国转一圈,给我一个星期时间,一个星期时间,他说可以。所以他到了香港就飞过来了,我就陪他到西安去看兵马俑,到铜川,到陈炉,到富平看了陶艺村,来参观了我们这边。还带他去看了长城呀等等,这一个星期非常丰富,他认为。我就跟他讲,我说中国将来是非常重要,他说他完全理解。因为中国刚刚拿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嘛,我说可不可以考虑2008年,在中国开世界陶艺大会呀,他说你写封信来算是你的建议,我们来讨论,通过的话,就可以做。所以我就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请他们也写了封信,两封信一起送到他们理事会里面。去年讨论,后来通过,2008年中国开陶艺大会。

    许先生说许多国家在举办奥运会时,都会借机推广自己的文化项目,对于中国来说,陶艺是奥运会文化项目最好的选择。

    许以祺:奥运会里面办这个文化活动呀,它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它是,那些主办国家办的一些文化活动都是他们国家比较强项的一些文化项目。第二个它是比较全民性的,因为它和体育运动有关系,是全民性的。第三个你拿的这个文化项目是能有国际交流性的。不要弄一个只有你自己懂(的项目),比如说秦腔,京戏恐怕都很难去沟通的,一定要能沟通。所以根据它的一些特点,我把他们过去办的一些活动分析了一下,分析出5个特点,5个特点分析下来,中国能够打得出去的牌,就是陶瓷牌。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就叫《奥林匹克 文化中国》。我觉得中国应该在奥林匹克2008年的时候,打陶瓷牌。

    许先生说,他在热切地盼望着,2008年,当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在北京燃起的时候,在奥运林匹克公园最大的的一个博物馆会是中国陶瓷博物馆。

    作为一个陶艺爱好者,许以祺先生为推广中国陶艺做出的工作令人尊敬,也许认识了许先生,你才会发现一个人的陶艺先生原来可以这样的丰富,这是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想象力的生活,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许已超越了陶艺本身。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