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艺术殿堂荣宝斋

  2001年12月下旬,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庆祝人民美术出版社50周年,庆祝荣宝斋(新记)50周年综合展"。借此机会,我们拍摄制作了这一期《中国风》节目。

  在这次节目里,我们将为您介绍荣宝斋以及它的木版水印,中国画的装裱,古旧画的修复和它的收藏,同时还将向您简要介绍一下人民美术出版社。

 


 执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今年是壬午年,也就是马年。每到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中国的邮政部门都要发行一枚这一年生肖的邮票,今年的马年也不例外
  


    艺术殿堂荣宝斋(一)

    木版水印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这次综合展中,有许多优秀的木版水印艺术品展示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木版水印是荣宝斋这块金字招牌的重要支柱之一。荣宝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艺术,不过,最初荣宝斋只是自刻自印自销供当时诗人、书画家、作家等文人使用的信笺。在这种信笺上题诗写字特别的美观大方,因而成为一种时尚,在文人中非常盛行。

    郑茂达:荣宝斋于1896年开始设帖套作坊,自己印制信笺、诗笺等传统的文房用品。在20世纪的上半叶印制了大量的优秀的信笺诗笺。鲁迅、郑振铎先生在北平(北京)二三十家南纸店收集的北平笺谱一共有330幅,荣宝斋就被收入了65幅,受他们的委托(《荣宝斋》)出版了《北平笺谱》和重新刻印了明代的《十竹斋笺谱》。

    现在,当我们翻开"北京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图案精美、印制精良的艺术品。也许有的人对这种信笺并不十分了解。信笺也叫诗笺,是专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供人们传抄诗作或写信的纸,统称笺纸。笺纸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每一张笺纸都是一幅微型的国画。笺纸的特点是清、淡、雅。把笺纸的佼佼者加重颜色印制并装订成册,就成为笺谱。笺谱既可供人们把玩欣赏,又是供后人研究借鉴制笺艺术的宝贵资料。

    笺纸的印制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茂达:1952年荣宝斋开运用传统的雕版印刷艺术复制中国画之先河,试印齐白石的《白茶花 》,徐悲鸿的《奔马》等纸本国画(获得成功),命名为木版水印画,1954年又成功地试印了清代画家王云的绢本国画《月夜楼阁图》,这样荣宝斋就填补了自这种雕版印刷艺术从公元607年出现以来,1300多年从来没有问津绢本国画的历史空白,(木版水印)这种艺术品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保持中国画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笔墨情趣变化万千的艺术特色,它能够做到酷似原作,几可乱真,被称为中国的一绝。

    木版水印的工序包括勾描、刻版、印刷三个过程。

    勾描是由画师按照画家的原作或者原作的照片勾描在专用的纸上。画面上有几种颜色就勾描几套版。勾描要把原作画面的深浅浓淡的层次和笔墨情趣如实地表现出来。

    刻版是把勾描好的纸反贴在木板上,然后参照原作细心领会作者的创意、画面的情趣,并按照勾描好的墨线,持刀如笔地把原作维妙维肖地刻在木板上。

    印刷要用闷湿的宣纸,在一定湿度的室内进行。印刷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在了解勾描、刻版工艺的基础上,追摹原作的精神面貌,按刻出的套版印刷完成。

    高文英:不管是勾也好,刻也好,还是印刷的也好,都要精益求精,都要真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一个好的木版水印的技师,不仅能够真实地再现出画家的原作精神,而且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由于原作的不同,木版水印的版数也各不相同。这是齐白石的"牵牛花",共有八套版。印完一块再换另一块,整个完成了要印八次。

    木版水印的版数多的有几十块、上百块,甚至有上千块的。代表荣宝斋木版水印最高成就的《韩熙载夜宴图》,总共刻版1667块,用了8年的时间,印了20多万次才最后完成,一共印制了35幅。

    五十多年来,荣宝斋印制完成了许许多多古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名画家的木版水印作品。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几幅优秀的木版水印作品。

    不是行家是看不出木版水印和原作的差别的。所以,一幅印制优良的木版水印作品也是很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

    郑茂达:木版水印到底有什么功能呢,说俗了那就是第一它可以延长中国画的艺术生命,其二可以用它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他们用不了很多的钱就能够买到跟原作观赏效果几乎是一样的艺术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确实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古今荣宝斋

    2001年是荣宝斋(新记)50周年,那么荣宝斋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呢?好,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荣宝斋。

    荣宝斋坐落在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这里自清朝中叶以来就与京师的文化艺术事业息息相关。从清末到民国年间,这里更是形成了以书店、古玩店、字画店、南纸店等为特色的文化街市。荣宝斋是这里众多店铺中最为耀眼的一家。

    据考证,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是由浙江绍兴一位姓张的人士,在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1672年开办的。1894年店主张氏,聘请当时京师的名士庄虎臣出任经理,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又开设了"松竹斋"连号,名为"荣宝斋"。 1900年"松竹斋"关张后"荣宝斋"继承了"松竹斋"原有的业务。

    总经理郜宗远:(荣宝斋)它实际上是一个南纸店,跟琉璃厂其它的店铺的差得不太多。做一些笔墨纸砚的生意呀,做一些印信纸呀。

    建国以后,我们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木版水印装裱字画,文房四宝。我们有很多画家,很多成名的画家,都跟荣宝斋有很密切的关系,关系非常好。所以荣宝斋又称为画家之家。

    荣宝斋(新记)这五十年,我个人感觉,这个发展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发展要快得多。所以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把我们的荣宝斋,现在变成一个金字招牌。

    荣宝斋的营业部是它的主要经营机构。经销的商品有高中档书画原作、文房四宝,包括旧砚陈墨、颜色印泥和工艺美术品、木版水印、红木摆件等五千多种。在营业部还设有金石篆刻、收购和销售古今名人书画作品等服务项目。

    荣宝斋的生产部除了木版水印、书画装裱之外,还有传统的装帧和珂罗版印刷项目。

    最近几年,荣宝斋还建立了荣兴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工艺美术服务部、荣宝斋出版社等部门。

    1994年成立的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由荣宝斋控股,隶属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这个公司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地举办了数十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和大众收藏品拍卖会。

    如今的荣宝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企业,在国内外都越来越有影响,越来越有知名度,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艺术殿堂荣宝斋(二)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荣宝斋的中国画装裱、古旧破损字画的修复技术在国内外都很闻名,为世人称道。

    几十年来荣宝斋的装裱艺人们,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根据画心的大小、画面色彩的浓淡等不同情况,分别装裱成手卷、册页、中堂、对联等各种形式,其数量无以计数。

    郑茂达:荣宝斋的装裱艺术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地位,荣宝斋的装裱技艺是人才济济,各方面的都有,有擅长于裱帖的,有擅长于修复旧画的,各方面人才都有。

    装裱对于一件书画作品来说正像人们穿衣戴帽一样,是很有讲究,很有学问的。现在就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给书画作品穿衣戴帽的装饰过程。

    给一幅皱折不平的书画作品,以彩色绫绢装裱成为一幅可供悬挂的条幅,首先就要托画心,上壁待干后,再下壁方裁,配以宽窄合宜、长短适度的绫边和天地头材料,接着进行镶接,然后四裁、转边、粘纸串、扶背后再次上壁绷平,取下后依次砑光、批串、配以大小合宜的天地木杆,按装轴头,待上杆糨口干后收卷系绦扎带,到此装裱完毕。

    郑茂达:装裱的功能跟人的打扮一样,俗话说三分人七分打扮,对国画来说更是如此,一张国画在画家的笔下拿出来它皱皱巴巴,显不出它的光彩,那么经过装裱之后,第一是把它挣平了,让它光彩露出来,第二,根据画面的不同颜色,选择不同的绫边,把它衬托得更突出,这样能够大大为国画增光,添彩,也便于悬挂。也便于保存。

    荣宝斋的装裱艺术还体现在对古旧破损书画的修复装裱上。对于那些残破、画面污渍遍布、年代久远的旧画,荣宝斋的技师们都能够经过精心修复装裱使之恢复原有的风貌。

    王辛敬:做旧画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必须得把残破的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拼接起来,然后揭心,这揭心是比较费事的一道工序了,需要有耐心、毅力。然后在该补的地方,给它找同样的绢,给它补绢,该补画的地方就要补画,按照它的笔法,给它画一下,做到整旧如旧。

    清朝人陆时化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

    由此可见装裱技艺的高低关乎书画的存亡。荣宝斋正是装裱技师高手云集的地方,人们有理由把自己名贵的书画作品托付给它,因为他们有能力恢复那些名贵书画昔日的光彩。

    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荣宝斋都属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下级单位,在我们向大家介绍荣宝斋的时候,也不妨让我们了解一下人民美术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0年10月开始筹建,1951年9月16日正式成立。在2001年12月下旬举办的综合展上,人民美术出版50年的历史和成就展示在观众面前。50 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出版各类图书一万五千多种,总印数达23亿册。这些读物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引导着许许多多的美术爱好者步入艺术的殿堂。这些精美的图书,不仅在国内的各类图书评奖中赢得了荣誉,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郜宗远:这五十年来它出了大量的图书,上万种,五十年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编辑,美术编辑,美术理论家,五十年来它培养了很多的画家。所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它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立初期,就以大量健康向上的出版物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有效地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文化,年画"开国大典"、"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宣传画"我们爱和平",连环画"鸡毛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量普及性读物,曾经在亿万读者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0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许多精品读物,其中有不少都是具有较高学术艺术价值的中高档图书。比如画册《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论著有《中国美术五千年》、《中国雕塑艺术史》,还有《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扇面书画集》、《宋人画册》、《中国美术全集》、《中国书法全集》、《中国历代艺术》、《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等等。50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创办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刊物。比如《连环画报》、《中国摄影家》、《美术》、《装饰》、《中国艺术》、《美术之友》、《中国版画》、《儿童漫画》、《水彩艺术》、《漫画大王》等等。

    近些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完成了《新中国出版50年》、《新中国美术50年》、《近现代名家画集》、《百年中国画集》等一批文化内涵深厚的图书出版工作。

    199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与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合并组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形成了以美术出版、少儿读物出版、期刊出版、电子出版和荣宝斋经营为主,兼顾艺术品开发、拍卖、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多元产业结构。

    郜宗远:这个总社分两大块。一块以出版为主,另外一块以文化艺术市场就是荣宝斋为主,我们利用我们两方面的人才,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很多学者有很多画家,荣宝斋有很多的鉴定家,有很丰富的资源。联合到一起把各自的优势互补起来,对中国现有的出版、艺术出版,对中国的现有的文化市场起到了一个推进作用。

    艺术殿堂荣宝斋

    现在让我们继续艺术殿堂荣宝斋这个话题。荣宝斋之所以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还在于它在多年的经营活动中注意收藏与积累,它以自己丰富多彩的藏品而被人们誉为"民间的故宫"。
    在庆祝人民美术出版社50周年和庆祝荣宝斋(新记)50周年综合展上,展出了荣宝斋丰富而珍贵的300件收藏品。

    荣宝斋的收藏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积累资料。后来的收藏工作扩展到笔、墨、纸、砚、印等文房用具。现在藏有元代的盛懋、柯九思;明代的沈周、文徵明、仇英、徐渭、陈淳、陈洪绶、董其昌;清代的有石涛、朱耷、清四王、扬州八怪、吴昌硕,近现代的有虚谷、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数千件书画作品和文房珍玩。

    从这些藏品中可以大略地看到明清以来我国书画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

    雷振方经理:我们收藏了这个元代的作品,有一幅叫《清溪渔者》,这幅作品在元代盛懋的作品里面也不是太多见的,而且本身元代画家的作品也留存得很少,所以这件盛懋的作品在我们这里算是收藏品位最高的一件,也是年代最久一件,可靠一件,至于明代作品就比较多了。

    像仇英的作品有《松溪高士》,这张作品是仇英纸本作品里面很重要的一幅。因为仇英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绢本的手卷。

    这部作品第一它大,是仇英作品里面比较大的一幅,再一个它是一种粗笔的,不是他的一种传统的那种工细的风格,所以他在作品上面,它是比较珍贵的。

    荣宝斋收藏的明代的书画作品还有不少,不妨让我们来欣赏几幅。

    雷经理:华 是清代扬州地区的画家,(他)和扬州其他的画家同时都在扬州卖画。这张作品,它是一个大的鲤鱼,而且是他晚年的作品,画法用颜色很鲜明,构图也很大胆,所以在华 的作品里面,这种很奔放的作品,这个《红鲤图》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件。

    荣宝斋收藏的清代书画家的作品数量也不少。

    荣宝斋收藏的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就更多了。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荣宝斋几乎都有收藏。

    吴昌硕的《寿者相》,用笔苍劲,有很浓厚的金石味道。

    齐白石的《红梅》,是用朱砂画的,是他九十岁以后的作品。用色、用笔和构图都很有特色。在他的数万件作品当中都是不多见的。

    徐悲鸿的马,荣宝斋收藏有很多幅,风格各不相同。

    雷经理:近百年的作品里面,任伯年是很重要的一家。

    我们收藏的这件"双猫图",是任伯年为数不多的一件作品,我们从这两只猫的画法上,可以看到任伯年的独到之处,其中一只猫一笔从脖子下来到身体一直到尾巴。一笔下来,这个作为任伯年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画法。他的用笔对后代是影响很大的。

    荣宝斋还收藏有很多珍贵的文房用具。有明代、清代的旧笔、旧墨、旧砚、镇纸、墨盒等等。

    这一对田黄大对章,印文分别为"和硕怡亲王宝"、"冰玉道人之章",印石各重945克。印石主人弘晓,号冰玉道人。他是雍正十三弟允祥的第七个儿子,雍正八年袭"和硕怡亲王"爵位。这对田黄印章无论从文物价值,还是从它本身的质量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

    1985年,荣宝斋收藏了这块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田黄石。它高23厘米,宽16厘米,重达4275克。

    荣宝斋这些珍稀的藏品为出版、学术研究、书画家观摹、美术展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国内外文化交流,弘扬祖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