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姑苏艺绣

  苏州,是中国江苏省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以生产精美手工艺著称的城市。苏州人聪明精细,心录手巧,他们创造了独特的苏绣技艺,苏绣与湘绣、蜀绣、粤乡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在今天的节目中,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苏绣的艺术风采。

 


 农民画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当时江苏省邳县、河北省束鹿县和陕西省户县等地的农民为了配合社会形势,先后搞起了"诗画满墙"活动,后来这种形式很快传播到全国,农民画从此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苏州地处经济富足、景色旖丽的江南水乡,有着十分深厚的艺术传统和文化素养,这为苏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扭转。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享有“鬼斧劈线,神工运针”的美誉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创造了图案秀丽、绣工精细、色彩文雅、针法活泼的刺绣风格。
    诗人车前子:有关刺绣在《诗经》、《尚书》里边已经都有记载。但那个时期就是服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作为一个艺术品出现。像这种东西,我们可能在少数民族那些服装上还能看到。现在江浙一带的乡下,也还能看到刺绣作为一种服饰出现。
    始建于公元959年的虎丘塔是苏州古城的标志,被誉为“东方斜塔”。1956年,苏州市文管会在修缮这座古塔时,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这包经卷用的绣花经袱是现存最早的苏绣制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文化学者王稼句:因为苏州在当时绣工,绝大部分的绣工都是妇女,妇女当时都在家里的,不从事产业劳动的,在家里,不从事产业劳动,她们就刺绣。刺绣又信佛,她们往往绣什么东西呢?就绣观音大寺,就绣观音像,绣了观音像以后,把它作为一种寄托,或送到填充院里面去。苏州历史上的刺绣史上,这块是重要的内容,它是作为艺术品的,它并不是作为一种商品。
    明代的苏州是江南丝织手工业的中心。这时期出现的“吴门画派”,更是推动了刺绣的发展。文人画家参与刺绣欣赏品的创作使在宋代已兴起的以绘画为蓝本的苏绣观赏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身怀绝技的刺绣艺人本身就是能诗会画的才女。清代,苏州有“绣市”的美称。皇室所离开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自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的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嫁寿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姑苏艺绣》——“针神”沈寿
    在二十世纪初叶,苏州有一位美丽的绣女,天资聪颖,她将西画沮像仿真的特点融于刺绣之中,创造了“仿真绣”,从而翻开了苏绣崭新一页。她的绣品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离开有很高的声誉。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公元1871年,苏州一个古董商家里,出生了一个女孩,取名沈雪芝。她自幼聪明手巧,七岁弄针,八岁学绣。沈雪芝二十岁时,同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的余觉结婚。婚后,夫妇俩画绣结合,相得益彰。公元1904年10月,是清朝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余觉和雪芝南上《八仙上寿图》和《元量寿佛图》四幅绣品。慈禧见到后,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改名“沈寿”。1905年,沈寿夫妇赴日本考察刺绣,在日本,沈寿开始接触西洋绘画,她将西洋画中讲究光线,透视的优点,融进了苏绣中,创造了“仿真绣”。1914年,受爱国实业家张先生之聘,沈寿赴南通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她在教学中,以刺绣为主,兼学绘画、语文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学者纪戎:她就把宫廷艺术从民间走向宫廷以后,变成一个非常高雅的艺术,又返回到民间,而且作了一个变更及的工作。因为任何艺术,高雅的艺术都需要普及,也需要来提高。那么在普及这方面,她(沈寿)切全了当时西风进来以后办学堂。中国班里面,她聘请了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比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民间刺绣家来教这些学生。
    沈寿的绣品既有中国画的清雅深远,又有西洋画的凸透质感。她的“伉真绣”,开启了苏绣一代新风。1910年她用仿真绣技法绣制的《意大利皇后像》,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优等奖。1915年,美国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博览会。沈寿的《耶稣像》获得博览会一等奖。沈寿晚年在19149年,沈寿在病中口授的《雪宦绣谱》,不仅是沈寿一生的绣艺总结,也是她一生在刺绣艺术上探索求新的记录。

《姑苏艺绣》——刺绣之乡
    在苏州民间,姑娘从六、七岁开始,就要在母亲或姐姐的教导下,学习刺绣。可以说,一部辉煌的苏绣艺术发展史,是由千百万技艺同宗、情同手足的绣女用千针万线写成的。在苏州的镇湖镇有一对姐妹,她们可以说是苏州民间绣女中的佼佼者。
    镇湖是苏州的一个小镇,只有2万人口,而从事刺绣的绣女却多达8千人。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绷是这里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姚惠芬、姚惠琴姐妹俩生长在一个刺绣艺术之家,她们的父亲为刺绣站设计画稿,母亲在家飞针走线、描龙绣凤。姐妹俩从小耳濡目染,绣得一手好花。
    绣女姚惠芬: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苏州吴县刺绣总厂,看到有位教师在绣仿真绣的,那种乱针绣的油画《蒙娜丽莎》。当时,我就觉得很吃惊,因为在乡下,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绣品,也是没有机会看到。我自己心理当时就想,有一天我自己也能绣到这个程度,那我肯定会很高兴的。从那时以后,我就经常跟我爸爸说:要给我找一个老师,我要学这种仿真绣,绣肖像、绣油画。
    1989年的冬天,22岁的姚惠芬孤身一个来到苏州城,拜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为师,学习仿真绣。在苏绣中,难度最高的莫过于人物肖像。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绣女姚惠琴:开始的时候,不喜欢那个刺绣,不喜欢刺绣吧,因为在这个范围里边长大,我妈还有我奶奶她们都会绣,都会绣了以后,我们就是,我和姐姐,姐姐也从事刺绣了,我们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因为,当时读书呵,好像读到毕业了以后,你要么就是能够考大学考出去,要么就是只能是,好像这边女孩子都是搞刺绣。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氏姐妹获悉,北京将举办“首界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姐妹俩拿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来到了北京,结果,姐姐绣的《张大千肖像》获得了刺绣一等奖,妹妹的《君士坦丁堡女郎》获得了优秀奖。两间绣伤口的得奖,使姐妹俩产生了飞得更高的欲望。两间绣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妹妹姚惠琴再一次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绣女姚惠芬:以前因为选绣稿,刺绣的稿子都是姐姐说了算。现在我回来,我就要跟她争,我绣完了以后,有时候我绣的作品根本看都不给她看。我绣完了再给她看。她说怎么不是按原来的,没有她说的那种,就是针法换了。我换了另外一种,我说你看一下我的效果,姐姐就看了一下说:另外一种效果出来了也挺好的。现在姐姐也觉得你出去学了还是有进步。
    在镇湖,有一条远近闻名的绣品街,在家“琴芬绣庄”就是姐妹俩创建的。她们说:“琴芬绣庄”取自姐妹的名字,是“勤奋”二字的谐音,也激励着她们在苏绣艺术道路上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她们说:既然选择刺绣,就要绣出最好的作品。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姐妹俩能办一个自己的刺绣作品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苏绣。

《姑苏艺绣》——双面绣
    多少年来,苏绣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尤其是小猫、金鱼,更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195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手工艺品及家庭爱好品展览”上,一位中国姑娘表演“绣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就是中国第一个出国表演刺绣的苏州绣女顾文霞。
    这幅《刺绣图》是著名画家费新我在1956年创作的,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作家深入到当时的苏州刺绣工艺合作社观察苏绣工艺流程,记录每个细节动作,画了无数张速写,和绣工们结下了深厚友谊。画中的顾文霞当年只有26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顾文霞:在当时小猫跟金鱼确实很受欢迎,因为一个是在国外表演的时候也是猫,在的来表演的也是金鱼。做金鱼好像总觉得在缎子上做,就是一面的,不能透明。后来我就想出来用纱,用纱就是两面透明的,透明以后看样子好像金鱼就在水里边游的这种感觉出来了。
    双面绣《金鱼》,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只绣鱼,不绣水,再绣上几支微微摆动的水草。从鱼身绣到鱼尾,线条愈来愈细,排针愈来愈来稀,几乎细如蚕丝。
    苏绣中的双面绣,是在同一块刺绣底料上,通过一次针上针下的过程,同时绣也正、反两面针法、色彩、图案一模一样的艺术品,这在平面徒刑艺术中是罕见。苏绣艺人不断探索,掌握了在针上针下的过程中,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以及熟练地顺序用针的规律,使双面绣成为苏绣中独树一帜的绣种。
    双面绣的题材丰富,以《小猫》、《金鱼》最为著名。绣猫,最主要是精绣耳、鼻、眼等部位,于细微处见功夫。特别是猫眼,要用26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精绣而成。而小猫身上的茸毛是将一根像头发丝一样细的丝线分成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的。
    双面三异绣是在双面异色的基础上发明而成的,绣品正反两面异样、异针、异色。它能使观赏者能在一幅绣品上欣赏到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刺绣艺术形象。在给人以奇特的艺术情趣的同时,又平添了一种神秘莫不测的感觉。

《姑苏刺绣》——乱针绣
    刺绣可以说是“针的轨迹,线的图画。”中国刺绣工艺延绵数千年,历代艺人世代相传,在针法与技法上,都有很多创造。苏绣的镇法有九大数四十多种,刺绣者要根据不同题材,采不同的针法,来啬绣品的表现力。随着苏绣题材的开拓,苏绣的针法也在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刺绣艺术家杨守玉,把传统的刺绣针法与油画、素描的笔触相结合,改变了传统刺绣一贯沿袭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创造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被誉为是“绣坛上的阳春白雪”。
    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 张美芳:我问她,我说:你到底怎么会想起做这个乱针绣的。她跟我讲,她说:我这个人小时候也蛮喜欢玩的,做那个平绣没有心思,就是好象耐不住寂寞。她是这样讲,实际上杨守玉她自己会绘画,然后她又会刺绣,她把两者揉合在一起产生了、发明了这种针法,就是线条交叉的乱针绣。
    乱针绣线条自由交叉而显示其乱,但和顺均匀,绝非杂乱无章。施色丰富多彩,疏密适度。乱针绣在长短“乱”针的交叉重叠中表现出物体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十分讲究形象的立体感及丰富的色彩韵律,显示出光影的艺术魅力。它的绣理和素描、油画的画理相通,以乱中有律的手法,使绣品别具一格。
    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 张美芳:乱针绣从一开始应该讲,它就是在传统针法意义上的一种变革,就是传统针法都是平、密的,它是交叉的。从现在发展,我觉得应该讲,杨先生对我们后代留下了一个很珍贵的财富。为什么这样讲呢?她这个变革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刺绣的时代。因为通过它这个线条的交叉跟分层夹色的手法,就是在刺绣的手法上可以大大的拓展。
    乱针绣与摄影是两门不同的艺术,然而在色、光的运用上两者却有相通之处。《雪溪》是根据美国摄影艺术家罗伯特的作品为原稿,用乱针绣针法绣制而成的。绣品不仅很好地表达了原作的风姿和神韵,而且还平添了几分苏绣的柔美和灵秀之气。

《姑苏艺绣》——苏州刺绣研究所
    以往传统苏绣多满足于写实,绣得“真”,绣得“像”就是好,而当代美术发展趋势则强调一种自然界的光和色,一种抽象的、流动色彩感觉。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房里《小猫》、《金鱼》已不再是这里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写意的中国画和优秀的摄影作品。
    刺绣历来建立在画的基础上,传统的苏绣画稿,多以文人国画为绣本。今天的苏绣画稿则广泛涉及摄影、油画、水粉画、版画等多个画种。
    这幅《睡莲》,绣稿采用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佳作,苏绣艺人们巧妙地运用乱针绣线条灵活多变的技艺特点,恰到好处地处理色彩关注,增强了层次感和空间感,成功地表现了《睡莲》的艺术内涵。当欧美的雪松、乡间的池塘、金秋的落叶、舒展的白鹤以苏绣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无不为苏绣艺术的生机与活力而惊叹。
    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 张美芳:这传统题材实际上这是一个,就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很经典的,很有文化品的东西,就是我们怎么样把它的神韵表达出来。小猫的题材也要创新的,我们做了白底白猫,黑底黑猫,他们觉得这个更有韵味,更能引起联想。它没有失掉苏州地方风格的特点,但是又有现代欣赏的一种艺术感觉。这个就是我们创新追求的这种效果,这一种目标。
    刺绣艺术以绚丽灿烂的色彩引人入胜,又因采用丝线赋色而区别于其它艺术。中国素有“南淡雅,北重彩”之说法,苏绣艺人们潜意识地受地域的色彩审美心理的支配,就自然地形成了其淡雅的审美观。
    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 张美芳:现在这个色彩运用大大丰富了,因为画面的绘声绘色画语言在丰富,所以我们的刺绣语言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处理这个画面的时候,就不能按照原来的丝线,原来这个色彩基本上用的几个色彩,现在我们往往就是运用色彩的时候,等到画面出来之后,原来的色彩不够用了。
    刺绣研究所可自行染制36个色级几百个色泽的丝线。一般,一种颜色的色线从淡逐渐至深渐变要达到三十至三十六个色级。这种“小锅饭”的染制色线,可使画面镶色自然,接色不露痕迹。

《姑苏艺绣》——科学与艺术
    2000年,李政道先生在美国长岛超级对揞机上进行了一次重要实验:在超强电流推动下,两个金核子在加速中高速对撞,互相穿透,形成瞬间真空状态。倡导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李政道教授邀请苏绣艺术家将这一精彩瞬间定格为刺绣艺术珍品。
    根据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的照片精心绣制的“金核子对撞”,在刺绣技艺、材料和表现手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工程。
    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 张美芳:实际上这幅产品,我们完全是突破了原来的,原来概念上的苏绣就是丝线作材料。我们用了一种仿真的新材料,叫“异形丝”。材料就是跟我们传统意义的零点丝的材料不一样,它的结构原理正好产生一种自然的折光。当时展览会上李先生就讲了,说:你这个原理正好和金刚钻横断面一切,就是这种很强有力的一种光,他说:这样运用很符合科学的道理。
    刺绣工艺的创新,使交叉重叠的线条疏密合理、自然流畅,逼真地再现了金核子碰撞瞬间的奇妙现象。与传统苏绣精美亮丽的风景花鸟作品相比,“核子对撞”以别样的风采,表现了科学世界的无究奥秘和人类不懈探索的精神,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人们艺术欣赏的审美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发展以及审美情趣的追求息息相关。美籍著名国家丁绍光说:中国美术的前途在于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苏绣则用刺绣的语言讲述着世界的故事。苏绣技艺于现代艺术相互的结合,给古老的刺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