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十六章 古墓谜踪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6日 19:00)

  清晨,柳什乡亮得比其他地方早,也许是我们住的地方地势较高。

  科考队员还没起来,安矿长已经开始忙碌着炒菜做饭,为考察做准备。

  新疆地区的烤馕,真是一大发明,非常适合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们。经过充分烤灼的馕水分极少,易于保管,一次制作,可以备藏很久,当地少数民族出门途中常带上一摞馕,吃时用开水一泡就可以食用,既好吃又方便。

  烤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看出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烤馕

  据考证,“馕”这个词来自于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形如圆圆的大煎饼,四周微微上翘,薄薄的,吃起来香喷喷,质地劲韧有嚼头,虽然没有任何味道,但口感不错,越嚼越香,完全是面粉的本味。我们几个从城市来的人,一手捧着碗“汆汤”,一手拿着半边馕,围坐在一块,有说有笑,细细品味着这大西北独特的早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就有馕的碎片,说明馕的存在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打一坑馕可以吃一星期。据说唐僧取经路过吐鲁番时,从高昌携带的食品就是馕。

  驴子仍然是山区最佳的交通“工具”。


驴子是山区最佳的“交通工具”

  鉴于在白玉河上游的经历,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骑上了山区“最佳交通工具”。这些“最佳交通工具”也非常不情愿地驮着我们走上崎岖的山间小路。

  从流水乡骑驴沿着陡峭的山势向上攀登,这里的山体基本上是石头组成的。一路上,河谷纵横,山峦起伏,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光骑驴过河就多达40多次。山雨袭来,透彻肌肤,我们的防雨衣几乎失去了作用,胯下的山驴极不老实,总在变着法将人摔下背。毛驴们尤其喜欢把人们摔进河里,我们至少有两次遭遇此劫。也就是说,浑身如果没有被风雨打透,也被河水浸透了。


驴过河

  据说这一带就是西王母活动的地区,作为一个母系氏族的酋长,可以想象她身上除了披着兽皮之外,恐怕也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玉石饰物。不过那个时候的玉石,大部分是在河流里拣拾到的,由于琢玉的工具还不发达,他们所佩戴的玉石可能具有更多的天然色彩。

  可以想象,我们现在所穿过的一条条河流,也许其中不乏藏有大量的美玉,只是到了近代,采玉的人多了,河里的玉石才开始减少,不过这个地区由于交通极不方便,采玉人还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挖掘工具,所以在这些河水中鹅卵石的下面,恐怕就有价值连城的宝玉,尽管如此,但还是没有一个人下到水中,因为河水实在是太冰凉了。

  这段山路,还算是好走的,路上我们不时能见到一些小山村,还有一些修得很好的木桥。在一处开阔的地方,小分队停了下来,一小块开阔地上,有规律的排列着许多奇怪的石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专家很快做出了判断,这是一个古墓群,这些石头就是墓主人的标志。石头上没有文字,说明年代比较早,而且是平民。

  我们对它周边的地形调查,很快就发现了几处长年被雨水冲刷露在外面的洞穴墓室。经过简单的挖掘,出现了一些陶器的碎片,年代大约是公元前的东西,再向里挖掘,洞穴中又出现了人骨,头颅完好无损,经专家初步认定,两具人骨一为中年,一为青年,均属男性,头形很像欧罗巴人。


出土的头骨碎片

  由于这个地区许多的墓穴已经被雨水冲开,专家们在这里毫不费力的找到很多文物,特别是发现了几个保存完好的陶罐,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

  新疆出土的陶罐和印欧地区的陶罐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眼前的这些陶罐从器型和文饰上却和中原地带,齐家文化出土的陶罐非常相近。而且这些陶罐和过去在西藏发现的陶罐几乎一模一样。这是不是说它与西藏的文化还有一定的渊源?


双鱼陶盘

  发掘和考察一直进行了一天,收获丰厚,专家还发现许多陶制的盘子,上面绘有明显的双鱼,而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早期中原陶器上的标志。在这个古墓群中,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发现铁器,说明墓葬的历史很久远。

  在这一墓葬群中,专家们还发现了许多玉石的碎片,正是这些碎片,把我们和那个久远的年代联系在了一起。

  专家判断,在此长眠的人,很可能是一些几千年前的采玉人。意外的发现,令科考队大为兴奋,决定扩大寻找范围,并在当地小村子里住下来,对已发掘的东西进行初步分析鉴定。

  科考队在未出发前,玉石源头考察曾拟定过一个题目,就是要找到古代当地人采玉用玉的遗迹。

  按常理分析,玉的发现地应该是附近的部落,不可能是远距离的部落先发现。只有本地人知道玉的价值后,才会把它变成商品。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上看,和田玉大多是从河中拣拾的,直到清代,才有了从山上采玉的记载,这次发现了几千年前的采玉人的遗迹是我们没有料想到的。对这一片古墓的进一步考察中发现,这片墓地,远非一开始认定的那样,是一些穷苦的采玉人,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青海高原确有古人类生存遗址。1983年,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科研人员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距今三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2002年初,青海文物考古所在昆仑山东区发现大量石器时代文物,经考证为一处重要古人类生存遗址。


复原后的头骨

  在流水乡出土的人的头骨与中原人的头骨不一样,这种圆形的头骨除了和奥罗巴人相近以外,还和一些我们所知的少数民族的头骨形状差不多,不过墓葬的方式却与中原地区很相像,大都是头西脚东,俗话说,“万法归宗”,古人把入土为安当作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生前富有的人,还是平头百姓,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坟,秦始皇陵建了整整两代,时间之长,可以和埃及金字塔相比,汉唐皇陵就更不用说了。

  墓是人们最后的归宿,这里可以概括一切阳间的习俗,形制以及向往,所以说,要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和生活状况,只要看看他们的墓就够了。在流水乡的墓地,从方式上虽然和中原地区差不多,但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上看,还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其中出土的一块扁圆的玉佩,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新疆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一块玉饰。大约在三千年前,或更久的时间,这块玉佩还很原始,中间有一个洞用来穿绳子,将玉挂在身上,它不仅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玉佩,它的形状和它出现的地点更令人感兴趣。因为除了这块玉以外,这里还出现了许多瓦罐,还有一些青铜制品,这些东西和目前国内外两大神秘的古文明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一个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三星堆,再有一个就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玛雅文明,关于三星堆文明早就有人假设,它和玛雅文明有着某种联系,有人说,三星堆是玛雅文明倒流回中国的一种产物;还有人说,三星堆是玛雅文明的先驱,不管这两种假说有没有根据,但是从这两个文明遗迹出土的玉器上看,他们的确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这两大文明都属于氏族部落发展后期已形成独立政治体系的一种社会结构。在这两个文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人兽合一、人神合体的奇异的雕塑形象,而与之相伴为伍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大量用以祭祀的玉石神器。由于当时琢玉的工具不发达,所以那个时期的玉石雕刻非常的粗糙,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雕刻,只是经过磨制,在玉石上打个孔,三星堆发掘出的玉器就是这样,无论是玉圭、玉璧、还是玉戈、玉刀,一律打孔,少见雕饰。南美发现的玛雅人的玉器更是这样。

  流水乡出土的玉器,似乎在不经意之间,使这三处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明联系到了一起,可以设想,于田古国也许是联系东西方的一个中间站。

  中国古文明和美洲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在使用玉的国家中,除了中国和一些周边的小国之外,远在美洲大陆上的玛雅文明就是另一个大量使用玉,并把玉当作神一样崇拜的民族。印第安人或玛雅人与中国人同属蒙古人种,这已是不争之实,而两大古文明对玉石的共同爱好,又一次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处“洪荒”的昆仑山一带,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其文明的辐射远及美洲,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对于玉石的研究,似乎不应该拘泥于国内一语,这也是许多专家的共识。目前关于流水乡古墓群的发掘还在继续,许多有价值的发现是可以期望的。

  (2003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在昆仑山地区于田县境内再次对流水古墓葬进行发掘,专家认定,此处古墓是昆仑山区域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化。)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