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一章 昆仑美玉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6日 13:36)

  

  共工触不周山,天为之倾,女娲采五色石补之。古代的神话传说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性。我们不妨把共工的壮举视为上亿年前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至今还处在活跃期。珠穆朗玛峰每年以两厘米的速度长高,这一现象是两大板块不断运动、挤压和撞击的结果。据考察,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交汇之处也恰恰是两大板块交汇所在。在板块间巨大的挤压力量和地壳下岩浆不断活动的情况下,板块之缝隙中的岩石形成了新的矿物结构,就是我们所谓的玉石。

  神话中所讲的不周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昆仑山。昆仑山,也许是我国名山大川中最神秘的地方,它的形状,它的色彩更是模糊不清。

  珠峰,一年几次的攀登,天下第一可度可量。泰山不高,却一览众山小,有诗为证;至于“黄山归来不看山”、“自古华山一条路”,更是人人有目共睹,耳熟能详。

  而巍巍昆仑是个什么样?何以“巍巍”?谁又能道出个所以然?

  昆仑山,倒是和传说中的神仙老祖们联系得紧,无论是谁,一提起神仙们的仙居宝府,必会想到那个远在天边的地方。

  昆仑山系地处内陆,属标准的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很大,终年干燥少雨。因此,虽然海拔极高,但冰河并不发达,仅在少数的高峰上终年积雪不化。全区四季云层稀薄,阳光普照,日耀山头,极为美丽。

昆仑山

  古代的交通未发达,昆仑山可能是中原人士所知的天下最高之山脉了。直至汉朝年间,汉武帝派人去西域勘查河源,才发现“河源出于于田,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由此可知,古代所称之昆仑,是指今于田河上源之山。“昆仑”之名也定于此山。

  昆仑其名与我们是那样的近,一直以来在历史和文学中被频频提及。昆仑和黄河、长江等同,都是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处发祥地。当人们津津乐道泱泱中华大地从昆仑山巅绵延到东海之滨时,可曾想到,是什么让相距万里之遥的两地,纵数千年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一起?——套用《毛主席语录》里的一句: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昆山之玉”。

  昆山玉又称和田玉,昆仑之巅就是和田玉的源头。在无数光彩夺目的宝石中,惟有玉石被孔子比做“君子”,“君子之风”乃是无数文人贤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温润,其高洁,其坚韧,其风采,“玉”皆有之。

  当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华夏大地的时候,玉石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量的考古发现,使人们慢慢地看到,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玉大部分都来自遥远的边陲,那个生活过女娲和西王母的地方。

  公元282年,河南汲县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分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交往的一段故事。也许这就是最早关于和田玉由西域进入中原的记载。

  西周穆王,如果放在今天,定是个酷好旅游的人。穆王带着七队兵勇,驾着八匹千里马拉的车,边打猎边游览,一路西行,先到达今天的内蒙古,再折向新疆,来到昆仑山北麓,进入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王国——史书所载“西王母”的领地。在这里,他受到西王母的盛情款待,返回时,又接受了西王母送给他的八车宝石。此外,穆王沿途在几个大规模采玉、琢玉部落亦作停留,当地部落出于敬重,也纷纷拿出最好的玉石敬献周穆王,此行可谓满载而归。

  据考,周穆王带回的玉石,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和田玉”。周穆王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早在3000年前新疆产玉地点已不少,并形成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国内地。《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也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这条“玉石之路”对后来“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先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玉石之路”一直延伸到新疆以西地区。

天池(传说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佳话可谓经久不衰,令历代文人墨客称叹不已,唐代诗人李商隐还特为此作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衰。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与西王母俨然一对恋人,不然何来“动地哀”、“不重来”的诗句?不过,后人考证,西王母并非古人描写的美若天仙、情深款款,《山海经》中描写,西王母实际是“青面獠牙,虎身,还长着一条尾巴”。

  中原古人并不了解西部母系氏族社会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看见那里的人们穿着兽皮兽衣,自然认为是一些半人半兽的神人。传说中的西王母距今不过5000余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类的进化是不大的。今天的西域,也就是昆仑山一带多出美女,恐怕如果让这些美女披上兽皮,一个个也就是西王母的样子了。

  目前在新疆,无论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没有汉代以前使用和田玉的文献,只有在西晋古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以及那一段恋人般的传说能说明当地人对玉石的重视——他们将自己视为珍宝的玉石送给了周穆王,从此西周玉器大行,成为王室祭祀、大典的必需品,日常表明身份、玩赏珍藏须臾不可离开的珍宝重器。

  玉石最著名的典故当属“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是那样惨烈,和氏为此付出双腿。和氏璧后为历代帝王奉为价值连城的传国之玺,历遭变故,多次失而复得,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为之折腰,玉石的价值也从珍宝直上升为神器,为王者尊。

  说到和氏璧,绝对是历史上一大谜案。由相关典故言及楚国这一事实推断和氏璧出自楚地,这似乎已是不争之事,但是献玉者和氏又叫卞和,仅这一点,又使和氏璧产地多出许多疑点。

  据考,“卞”原不属汉姓,而是胡人之姓,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西部一直被称之为“胡地”,那么“卞和”也可能是西部地区的人,而非南部楚地人。

  再者,楚地在今湖北、安徽一带,并不出产玉石。这位卞和是从哪里发现的和氏璧呢?有玉石专家指出,璧本是古人作为随葬佩挂的小件东西,如把它做成玉玺,恐怕大不过一只手掌。而我们所看到的历代帝王传国玉玺,至少也有半尺见方。有人说,关于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故事,根本就是古人开的一个千古玩笑,他们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有专家从它的大量描述中考证得出,这块和氏璧很可能是和田玉,此玉出自昆仑,而卞和就是当地一位采玉的工匠。

玉石溯源路线图

  我国当代著名玉石专家杨伯达说:世界上产玉的地点很多,在中国,玉石矿带可分成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再就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地质板块活动之剧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山运动作用下形成的玉石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玉,就是我们所说的和田玉。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昆仑山出产和田玉,而和田玉只出产于昆仑山的原因所在。

  杨伯达先生还认为,最早发现和田玉的一定是当地人,最早认识和田玉价值,利用、开发玉石的也一定是当地人,是他们最终把这种认识传授给了其他外来人。

  无论是昆仑山的神仙美女,还是山中的宝玉奇石,一串串谜一样的传说,都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激发着我们前往一探。

用来测定方位的GPS

  机会终于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我们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组成了一支玉石溯源科学考察队,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地对玉石之路进行科学考察。

  新疆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这次科学考察之前,我曾在新疆北部进行过几次科学探险活动,也穿越过丝绸之路中一段早已成为无人区的戈壁沙漠,不过那是一种进军式的行动,直奔主题、全力以赴,装备既精良又现代化,配有高空探测飞行器,奔驰公司出产的越野车、充足的给养、卫星地面站、导航定位设备等等应有尽有,虽说冰天雪地,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走在荒芜百年的无人区,但那是一种气贯长虹式的闪电战,靠我们那套装备,去趟月球恐怕也不是难事。

  ——可这次去昆仑山科考,对我们来说几乎处处存在问题,装备、经费、人员都严重不足,只有我们这几块经过摔打的“料”也许还行。同我们一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巫新华说,这次科考,也可以说是一次探险活动,要攀登数座无人上去过的5000米高峰,还要骑驴。整个科考有相当一部分路途是骑在驴背上完成的。别以为骑驴是一种轻松潇洒的事,对我们这些城里人来说,骑上一天不下来,想哭的心都有。

  真有那么严重么?我们几个记者没说话,可心里不以为然。我们可谓饱经风霜,在野外什么苦没吃过?这种事儿对我们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