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埃及印象记 > 正文

埃及印象记(18):走访贝都因人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7日 15:15)


  都因人,是阿拉伯地区和北非沙漠地区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属游牧民族,作为阿拉伯民族一个分支,一直处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他们主要居住国是以色列。生活在埃及的贝都因人是该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西奈半岛属沙漠地带,埃及的贝都因人就主要聚居在西奈半岛,北贝都因人已多是定居,而南贝都因人还保留传统的游牧特性。

  有着“沙漠之民”、“沙漠的流浪者”称号的贝都因人,他们没有国王,只有真主,如果按这严格定义来说,究竟有多少人可称为贝都因人,无人知道。对于欧洲探险家而言,阿拉伯沙漠的贝都因游牧民族几乎可称之为超人种族,他们重名誉、勇敢、慷慨、高贵,从圣经时期以来未曾有丝毫改变过,更不为腐败的现代世界所污染,对一般人来说,贝都因游牧民族则是神秘而遥远的种族。对我而言,只是对躲在神秘面纱后面的贝都因妇女感兴趣。

  但今天的贝都因人则属于社会最贫困的人群,无论在以色列,或是埃及,他们受到阿拉伯人鄙视。

  据说,贝都因人有着高傲的气质,连他们的伙伴——骆驼也如是,贝都因族和骆驼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人甚至可以历数一只骆驼的母系家谱到十五代以上。啧啧,我连我爷爷的大名也说不上来。

  我们继续租用琳娜老爸的四驱车,他安排我们走访3个贝都因人散居的地方。当听说我们对贝都因人感兴趣,琳娜老爸眼睛亮亮的,当他得知我们曾到过锡瓦,立刻和我们套近乎,说他的外祖母还生活在锡瓦。说起锡瓦,他说那是个美丽的地方,得到我们的认同,更是对我们另眼相看。

  这次探访贝都因人,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个德国女孩。

  天啊,在这荒漠地带,有着高贵气质,长有长长眼睫毛、琥珀一样电眼的德国女孩,竟然和我说中国话。她告诉我她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叫莎美娜,天啊,这也叫中国名字?刚见面,虽然有点不礼貌,但我还是抗议,说这绝不是中国人起的名字。她笑笑说:对,是我一个日本老师帮我起的中国名字(当然了,你得用一种怪怪的声调,语速缓慢地说)!

  因为她是搭我们的便车的,当然就得自我介绍一番了。

  她是德国人,现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天啊,又是一个让我发出感叹的名词!这个在当今传媒里绝对响当当,对我绝对百分之百吸引的地名)边工作边读书。一下子,我对她干什么工作更感兴趣些,但同伴立即阻止我,看他那样子,我眼下是个正在从事地下工作的危险人物。莎美娜只得耸耸肩,歪歪头,摊开双手,然后把她的眼睫毛眯成弯弯的月牙形。

  在我们相谈甚欢之时,四驱车悄然来到一处荒漠中的几间泥砖房旁,几个小不点的孩子在空地上玩,看他们手中的玩意,那不是我们小时候也玩过的自制玩具吗:一条铁枝推着一个木轱辘,在石砾地中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次埃及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们旧时的景象,现已渐渐被淡忘的事情,让我们重温许多美好旧时光。

  听见汽车声,从屋里又走出几个大人,多是妇孺,妇女全是身穿长袍戴黑色头巾,深凹进眼窝的双眼很有神,基本上是没有语言沟通,但看情形这里是一个旅游点。她们让我们走进她们居住的屋子里,在“客厅”的地方,有着我国湘桂黔地区少数民族的屋子一样,安置有一个火炉,主妇从里屋搬出一些煮食的物件,我们就和他们一样围蹲着火炉,大眼瞪小眼。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太有经验了,这个时候就等我们这些外来人主动了。

  我用手撩撩她们的头巾,没想到她们快速地解下围在头上的纱巾,递给我。凭我的经验,这些手感略显粗糙的头巾应该是用自制的麻布,自染成黑、蓝黑色,再钉上一些小珠片、小珠子作为装饰。我试着围在头上,看同伴的反应我就知道我有多难看了,忙解释说,我只想买一条作为纪念。以为挺纯朴的贝都因人,在兜售货品时的娴熟劲头,让我打消了对这个民族深究的所有热情,或许商业国际化的进程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到其发展的速度和威力吧。

  我索然不知所为地按照司机和我们既定的路线游走,拜访余下的两个贝都因人散居地。或许是我对他们的了解甚至连皮毛的认识也谈不上的缘故,后来在另一个贝都因人居住点用午餐时,与莎美娜谈起我们的旅程,她有点不以为然地问我们:这是你们的职业吗?看起来,你们很专业。你们中国人有句成语,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就是走。。。走。。。什么的。我说是:走马观花!对!走马观花!虽然你们这样走已经不容易了,还不如深入一些。

  我告诉她,也想过,但文化背景及所受教育,以及两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不一样,会受到许多限制,像我们今天这样走出来,已属不易,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吧。我们这次游走,也是以一个旅人的眼光,把埃及的风土人情尽可能多地带给国人,再深入一层只能期待日后了。

  比如对西奈半岛的认识,来之前是全然不知,只认为是一个历史、地理及军事概念,真没想到即使是风光,这里也很吸引人的眼球。

  这里有着大峡谷的地貌,壮观的景象如果不是实地所见,非笔墨所能形容,更不要说有着无限风情的贝都因人了。别说我辈之流,即使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来看,西柰还真算是个处女地。

  告别贝都因人,回旅馆躲过炽热的下午,想象着斜阳的峡谷地貌,我们再次租车前往大峡谷。

  很自信我们能找到没有地名标识的峡谷,就在小镇上租用一部农夫车,司机一句英语也不懂,凭着我们的指点,在我们预计的时间内准确来到看好的地点。

  渺无人烟的峡谷,已经在我们的脚下静候着西落的夕阳最后的抚摸,是那样的安详,让人不敢多喘一口粗气。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王卉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