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灞陵柳长青 【汉中剑花】2004-10-11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15:11)

  不久前去了一次西安东南郊白鹿原上汉家陵阙之中的灞陵。灞陵是西汉王朝孝文皇帝刘恒的陵寝,在古诗词里常能读到它。想象中的灞陵应该是一个悠悠咽咽箫声动听,年年处处柳色成荫的所在,先人们在此踏歌赏柳、叙旧言情、把酒话别,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名篇名句。朝雨清尘,客舍青,柳色新……,真是如诗如画,令人神往。

  白鹿原是灞河南边一片辽阔的黄土山坡,我在原下转来转去,问了不少人,好不容易才找到在一个名叫灵庙村傍不起眼的灞陵。呈现在眼前的灞陵依坡而建,俯瞰秦川,不失帝王气象,但陵墓年久荒芜,失于管理修葺,墓前冷落,车马稀少,鲜有游人,丛生的杂草中有一块石碑上刻有“汉文帝刘恒灞陵”字样。周围几乎见不到柳树,地里的庄稼显然由于干旱缺水,不如其他水源好的地方那样鲜活茂盛,灵庙村里一些半边盖的土基农舍展示了地到传统的关中风情。

  偶遇一位风趣健谈的老乡,他半调侃半认真地说:“可惜这里埋得是位穷酸皇上,墓里没啥值钱东西,连盗墓贼都不乍来。旅游图上也不标咱这,你看人家秦陵、乾陵,跟前的人都发了!”问起柳树,他说:“我自小就生活在这,从来没见有那么些柳树,是不是早年遭年馑时候树被吃光了皮。柳树长的慢,又不结果子,谁种那干啥?”他的这番话叫人无言以对,想笑又怎么也笑不起来。老百姓只有仓廪充实方能知礼节,衣食富足才会知荣辱,当大家缺衣少食的时候,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又怎么谈得上美化环境,保护生态,造福子孙呢?

  与秦陵、乾陵相比灞陵的确十分寒酸冷清,那么多的旅游宣传介绍,看来看去也没找到有关介绍灞陵的文字,也难怪当地老乡要抱怨躺在墓中两千余年的这位文帝老儿了。谈起秦陵和乾陵,尤其谈起秦陵,三秦父老总是眉飞色舞有道不完的故事,光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就给咱老陕脸上贴足了金,描写秦陵的文章多的看不过来,国家元首、顶级名人常有光顾,陵前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连香烟也因注册了兵马俑的商标而销量大增,秦始皇时代修的长城、秦陵等宏伟工程确实给周边乡亲百姓带来无限商机和利益,这恐怕是这位伟大历史人物当初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扫六合归一统,创中央集权封建统治之先河,令当世人畏惧,让后世人仰止。但他好大喜功忽视民生,横征暴敛不恤民力,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兴水覆舟,强秦帝业传不过三世便失鹿鼎,灰飞烟灭。清静恭俭的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接受秦失天下的教训,废除秦朝的苛政,约法令,施德惠,对外和亲息战,对内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他曾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为安养天下起带头作用,他亲自下地耕作,皇后亲自织布,饭食不重味,衣饰不重彩,出行乘坐的车辆至多只驾有四匹马,宫室、园囿、车骑、服御等奢侈享乐设施用品一律不许新建添置;减免农民赋税,免除肉刑,专务以德化民;他儿子孝景帝谨遵父业,父子共创文景之治前后五六十年间,黎民醇厚诚信,社会移风易俗,国家内外无战事,国富民足,粮仓充实,骡马成群,钱财无数,国库里铜钱因为存储太多太久,连穿贯的麻绳都朽断了;两朝大臣官员上行下效谨慎自律,出入皆用牛车,以腐化享乐为耻,以简约朴素为荣;百姓人人自安自爱,遵法守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文帝死后葬灞陵,随葬品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物,因其山,不起坟……史书评价:“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这评价并不过分,一个打江山,一个守祖业,奠定了牢固的汉家基业,数百年强盛不衰,汉语、汉字、汉族、汉中、汉文化得以流芳百世,文景之治的成功之处令后人深思。

  秦人好“挖坑”,这本无可厚非,但好栽树、栽好树的人才真正值得尊敬。悄然离开灞陵的时候,我默默的祝愿灞陵周围的人们早日致富,致富的同时不要忘了多多栽些柳树,让灞陵柳常新、长青,让八百里秦川结束尘土飞扬,让八水绕长安、灞陵烟柳的美景又回到大家身边。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