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布达拉宫作证
山子

  站在避暑山庄的"小布达拉宫" 顶上,一片流云从西方冉冉飘来,我想,它也许是从拉萨布达拉宫那边飘来的吧!倏然,一股清风从"小布达拉宫"顶上徐徐掠过,我又想,它也许是向着拉萨布达拉宫那边吹去的吧!从雪域高原上的大布达拉宫到燕山丛峦中的"小布达拉宫" ,拉萨与承德,边疆与内地,虽相去万里,然而,岁月的纽带,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我在拉萨工作生活多年,曾住在布达拉宫旁边。它那殿阁巍峨、金顶矗立的雄姿风貌,历历在目;暮鼓晨钟、法号长鸣,朝夕与之相闻。

  50年代,有位德高望重的藏族老学者,大家叫他擦珠活佛。擦珠活佛年轻时曾随十三世达赖喇嘛到北京觐见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他对民族团结交往,同修善果甚是热心。他经常给我讲,13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带着发达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西藏,藏王松赞干布就在"逻些" (今拉萨)中央的普陀山上,"别建宫室,以居公主",那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可惜后来这些宫室毁于雷火战乱。布达拉宫是由五世达赖喇嘛和他圆寂后的摄政王桑结嘉错主持修建的,现今已扩展增高至十三重殿阁,分红宫和白宫。白宫主要是达赖喇嘛处理西藏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从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则占据了红宫。布达拉宫称得上是民族团结的佐证。初建之期,松赞干布就招请过一些汉族工匠,交流镏金、铜铸、彩绘和雕塑等工艺。后来重建,清康熙皇帝又派来了一百多名汉、满、蒙古等族工匠。正是民族团结的合作,使得布达拉宫既突出了倚山据岭、高台厚墙、殿阁层迭的西藏传统宫堡式建筑风格,又表现了汉地斗拱、金顶、藻井、飞檐、吻兽等技艺特色,更显得造型独特、多彩多姿。

  擦珠活佛希望我能尽快上去参观。我何尝不想早点上去看看哩。可是,当时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还原封未动,进藏汉族工作人员不准随便上布达拉宫,尤其是女同志。

  第二年春,机会终于来了,时逢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布达拉宫开放,拉萨老百姓纷纷上去点酥油灯,祈愿朝佛。我和另一位女同志趁机混在前去采访摄影的汉族男记者当中,登上了布达拉宫。那时,男女都戴制服帽,我俩把短辫塞进帽壳里,把帽檐拉得低低的,尽量不让外人看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层层通行无阻,参观了佛殿、神像、壁画和灵塔,还在金装玉裹、珞缨悬垂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前,跟拉萨的善男信女一道,喝了带有佛光灵气的"圣水"。那天,阳光明媚,如能登上布达拉宫金顶,俯瞰拉萨河谷,定当别有一番风光。当向导喇嘛引着我们正打算经过白宫最高处的达赖寝宫,去参观金顶时,迎面过来一个身躯特别魁梧,金丝垫肩高耸,手执一根镂花铁棒的喇嘛。他走一步,就把铁棒朝地上一顿,当当震响,好生威猛!紧跟在身后的两个头陀,脸色油黑,每人腰间都吊着一把尺多长的铁钥匙。拿铁棒的那个喇嘛紧盯着我们不放,随即厉声喝斥向导喇嘛,"格!把甲嫫(汉女人)往哪里带!"向导喇嘛连忙躬腰吐舌,显出很敬畏的样子。金顶参观不成了,下来后,向导喇嘛才悄声告诉我们,刚才那个高肩膀正是维持秩序的铁棒喇嘛。

  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我作为工作组的一员,天天进入布达拉宫清理原西藏地方"噶厦" 政府的档案资料。工作之余,我就在这座"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里到处转悠,这下可增长了见识,大饱了眼福。

  布达拉宫不仅外貌奇伟壮观,而且内藏文物、经书、画卷、珠宝、古玩和藏地手工艺品等十分丰富,它既是西藏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又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宝库。在吐蕃藏王松赞干布遣使向唐王请婚和文成公主进藏完婚的珍贵壁画前;在公元十三世纪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觐见元世祖的巨幅"唐嘎" (西藏卷轴画)前;在清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前;在红宫最高处供奉着清朝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达赖每年都要定期去朝拜的"萨松朗杰" 殿堂里;在白宫最大的、由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皇帝主持达赖坐床典礼和亲政大典的"措木钦厦"大殿里.....我看到了西藏与祖国悠久的历史渊源,看到了那种臣与君,地方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在许多丝织锦绣,特别是在那幅清康熙皇帝赐给的,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时悬挂的大型锦绣帐幔面前,我感受到了汉地织女们用纤纤素手,经年累月编织的民族情谊。从拉萨调回内地工作前,报社美术编辑、藏族画家益西喜饶曾答应用拉萨河北岸特产的青石给我雕刻一座布达拉宫全景,可惜走的匆忙,益喜还没来得及雕刻,我就离开拉萨了,真是一件憾事!

  调回内地十多年了,岁月流逝,生活倥偬,布达拉宫在我的脑海里已越来越模糊了。今天,当我面对避暑山庄北边的普陀宗乘之庙,记忆中的布达拉宫又清晰地展现眼前。

  普陀宗乘之庙那倚山而建的风格气势、白石红墙的重重殿阁、金碧辉煌的宝顶飞檐,就连那山峦两边向上伸延的堞墙,都跟拉萨布达拉宫相似,只不过体积小些罢了,难怪人们称它为"小布达拉宫"。进入庙门,迎面的碑亭正中矗立着一座方形石碑,上面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清乾隆皇帝撰写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碑记说,"普陀宗乘之庙之建,仿西藏,非仿南海也。"这时,正有几位外国游人绕着石碑,兴致勃勃地看了又看。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懂不懂上面的内容,但看得出他们对东方的石刻书法很感兴趣,把它当作艺术品在欣赏。导游小姐告诉我,当年,乾隆皇帝利用喇嘛教笼络大漠南北蒙古、青海等地的王公贵族和广大喇嘛教信徒,始终把修建普陀宗乘之庙当作一件大事来办,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特地派了两个官员、两个设计师和一个画工前去西藏布达拉宫实地考察。在庙里,我看见来自西藏的法轮经幡、唐嘎佛像、六字真言、吉祥图案等等,就连大红台正中的主体建筑--万法归一殿的宝顶也采用了藏式法铃的形状,覆盖鎏金铜瓦,别具特色。

  如果说汉地织女们用纤纤素手,把民族情谊织进了大布达拉宫里的巨幅锦锈帐幔,那"小布达拉宫"里珍藏的云纹挂毯和氆氇卡垫,则是藏地织女们机杼声声织下的美好祝愿。

  万法归一殿呈回字型,四周群楼环绕。在整修一新的东西两面群楼里,西藏、青海民间工艺品展销的红色横标,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阵阵鼓钹声,从昔日皇帝看戏的御座楼前传来,这里的"96旅游节"文艺演出,正在演唱藏戏。一个带着红色和一个带着蓝色面具的藏族演员在舞台上腾挪跳跃,不住打着旋子,表演斗魔擒妖的各种动作,乐声激昂,舞蹈粗犷。旁边另有一演员,用快板道白的形式向观众介绍剧情,说是降服鬼怪邪恶,给世间带来平安吉祥。我想起在拉萨,每逢藏历腊月三十,布达拉宫都要跳神唱藏戏,没想十多年后还能在万里之遥的"小布达拉宫"观赏到来自雪域高原、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戏,自然感到格外亲切!

  当一头黑色大牦牛猛然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们不禁吃了一惊!西藏牦牛长毛毵毵,体态笨拙,善长途驮运,被称为"高原之舟"。随着震耳的鼓钹声,演员靠一张牛皮竟把它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一位发辫丝穗,腰系锦裙的藏族姑娘,用高亢嘹亮的歌声赢得中外观众们长时间地喝彩!

  遥想当年,乾隆皇帝在这里庆祝自己的寿辰,彩灯高照,钟鼓齐鸣,各族达官显贵、活佛高僧,俯伏三呼,何等盛况!1780年6月,乾隆七十寿辰之际,八世达赖的老师六世班禅贝丹益西代表达赖,亲自前来承德为乾隆祝寿。乾隆派六皇太子和章嘉呼图克图远道前往迎迓,并特赐班禅以御用銮驾。班禅到达承德后,乾隆又用新学会的藏话问候班禅,"我佛长途跋涉,一路辛苦了!"六世班禅倍感恩宠,一再为各族王公贵族、活佛高僧讲经祈福。乾隆与六世班禅的这段交往,促进了民族团结,加强了祖国统一,被载入册史。

  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此情此景,深感我怀。历史乃浩瀚长河,个人经历仅是暂短一瞬。从大布达拉宫到"小布达拉宫",我经历了50年时空变换,也读到了这样的历史:中华各民族应相互依存,藏汉民族情谊也会源远流长。

  我心我愿,巍巍布达拉宫作证!

返回首页>>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