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屯堡:苗岭上最后的“大明遗民”
04.18 16:27


    
    
一个屯堡就是一座石头城(欧阳昌佩摄)

   
    明朝初年征战西南后留下驻守的屯军部分后裔,至今仍保持着600年前的江南习俗和明朝装束,成为一个奇特的群体和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在贵阳市区,每天都能遇见这些装束奇异的妇女:身穿青布长襟大袖上衣,脚蹬绣花翘头布鞋,头包青白布帕,云髻上插着发簪,在古装戏中似曾相识。中外游客往往以为她们是少数民族。
   
    跟随她们暮归的足迹,走进贵阳附近安顺东部的苗岭村镇,突然发现,时光仿佛倒转,自己落入了一个戏剧性的社会——这儿的建筑、周围中老年男女的服饰,以及他们的风俗、戏曲,一派明朝遗风。而且,从围村的石筑寨墙、街道两头厚厚的石门楼、耸立村中的石碉楼、房屋墙上的射击孔、耐储藏的传统食品、以屯或堡命名的村名来看,当年必定是军事堡垒。
   
    他们正是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驻西南的30万大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在云贵高原建起了一个个屯和堡,边耕读,边戍土。此后在从清朝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变迁中,许多屯堡和它的特征已如流云飞散。安顺东部的屯堡社区密布300多个屯堡村寨,只有这一带屯堡集中地区,至今仍固守着明朝江南文化风俗和明朝屯军文化遗风,被研究者称为“屯堡文化”。
   
    与一些作为旅游景点的明清古镇上看到的假古董、假扮古人不同,你在这里看到的是地地道道的明朝生活、古街坊。“屯堡人”一直在延续着梦中的江南故乡的明代社会生活,留下了这一举世罕见的历史活化石。屯堡文化已经成为与黄果树瀑布一样最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资源。
   
    耕战结合的石头建筑
   
    “石头的屋顶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磨,石头的井台石头的缸。”这段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建筑特色。一个屯堡就是一座石头城寨。寨墙、房屋、院墙都由密密层层的灰色石板线条构成,从上望下去齐刷刷一片石板屋顶。
   
    虽然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到处有天然的片岩板材,石板房并不怎样稀奇,但外表看似粗犷的屯堡石板房,内部却铺排着华丽细腻的江南建筑风格。屯堡的小院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门头都有垂花门楼,小院内满目都是精雕细刻的图案,精雕石柱础,细刻木窗花、雀替,连下水道的入口处也都有龙、凤、蛙、蝶、蝙蝠等各种图案,来自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座屯堡或依山据险,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绕田野,村中有水井,不愁水、粮。屯堡四周残留着城垣和寨门,村中耸立着可观察敌情指挥作战的碉楼,每座房屋都留有射击孔和隐蔽的低矮后门,每条街巷两头都筑有防守的门楼,布局严谨,将各个独立的住宅联成一个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的明代屯军特点。在屯堡密集地区,一有烽烟,各屯堡相互支援。
   
    一穿六百年的“凤汉阳装”
   
    我们看惯了古装戏中的明代服装,一旦真正的明朝民间服饰出现在眼前,反而迷惘了。
   
    屯堡妇女可说是屯堡文化忠实的守护者,一身明初朱元璋家乡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六百年。她们的装束通常是青布宽袖镶边大襟衣,黑布围裙,滚边绣花长统凤头鞋,已婚妇女腰束长长的织锦丝带,佩带银质耳环、手镯、戒指,未婚女子梳长独辫。已婚妇女剃额修面,束“三绺头”,前发高束似凤凰头,包头帕,丈夫或双方长辈中有亡故的包白帕,如果看到老年妇女包青帕,那么这家人肯定都长寿。屯堡妇女自古以来追随朱元璋的元配夫人“大脚马皇后”,不缠小脚,而且习惯打绑腿,因而被周围的少数民族和后来迁到贵州的汉人讥笑为“大脚女”。
   
    屯堡的中老年男子则穿青布对襟长衫。
   
    突显军旅和江南特点的文化
   
    独具一格的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戏源自明朝军队中的军傩,后与地方傩戏结合,成为独特的文化遗存——舞台在地、观众在坡的地戏。表演时面戴黑纱、头顶面具,内容多以征战沙场忠君报国为题材,唱腔高亢悲凉,带着京剧先祖原始弋阳腔,激励屯堡后代报效国家。屯堡人对地戏百看不厌,每逢过年过节,各村寨地戏班子轮番表演,观众人山人海。
   
    屯堡还保留着江南已经很少见的正月花灯社火和七月放水灯。
   
    屯堡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粑、腊肉、香肠、血豆腐、干菜等,经烟熏火烤和盐制,便于储存和收藏,当年完全是为了适应战争和迁移的需要,现在成了屯堡餐馆推出的特色风味小吃,据说口味接近南京传统菜肴。
   
    六百年“大明遗风”的艰难持守
   
    屯堡人无论是建筑、服饰、饮食、娱乐方式,都与少数民族和后来的汉族村寨迥异,连语音也略带江南口音,后来的汉人视他们为苗族中的“凤头苗”,少数民族则认为他们是“老汉人”,处于双重孤立的尴尬境地,在清朝时更因他们坚守明朝道统而受到歧视。在失去明朝屯军优越身份后的几百年间,能一直保持明朝江南文化传统,确实非常艰难。所以在广大的云贵高原上留存至今的只剩寥寥数屯。
   
    大西桥镇九溪村和天龙镇是现存最早的、仍保持600多年前“大明遗风”的屯堡。据九溪村屯堡文化研究会的老人们介绍,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文联曾组织专家作过一次调查,认为“屯堡人”总数有32万。这或许是指“屯堡人”后裔,而且肯定是个约数。老人们都说,还能领略到屯堡文化传承的,现在就剩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交界处的七眼桥、大西桥、旧州、双堡、东屯、刘官、天龙等乡镇,以及安顺市关岭、镇宁、普定与黔南州长顺几县的极少数乡村了。
   
    相守还能有几年
   
    屯堡人先祖开发西南的辉煌历史和当年带去的江南故地先进文明,使屯堡人自始至终有一种优越感,支撑着他们骄傲地坚守着明朝江南的文化习俗。但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这种优越感已不复存在。
   
    在屯堡,年轻女子平时大都脱去了“凤阳汉装”,穿上时装,年轻男子更是一身西装。即使屯堡建筑保存最完整的本寨,也已经出现瓷砖贴面的现代建筑,云山屯的现代楼房更多。传统的狮头腰带也没有几人在编织了。近二十年来,屯堡文化受到的外界冲击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不少人担忧屯堡文化可能在现代子孙的身上“二世而绝”。这种担忧是非常现实的。但想想江南几百年来的大变样,江南人甚至认不出“屯堡人”就是明朝的江南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要“屯堡人”继续过着逝去的江南古代生活呢?“屯堡人”和“屯堡文化”能延续至今本来就是封闭环境下的产物,今天再想完整地延续屯堡文化已勉为其难了。如果能将屯堡的这些古建筑完整地留下来,已经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了。(文/浦建平)
   
   

    
“九道坎”是天龙屯典型的可御敌巷道水夫摄
   
   

    屯堡里每座宅院大门的装饰都精雕细琢侯少华摄
  


发表评论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