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市旧名叫枋桥,古名摆接堡,是台湾台北县府所在地。在板桥市西北角有一座庞大的旧式建筑,名叫板桥别墅,也叫林本源宅,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台湾板桥林家庭园。林本源并非一个人名,而是林家的家号。板桥林家的源头,就来自福建漳州府的龙溪县(今龙海县)。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林应寅从祖家漳州龙溪来到台北新庄,设帐授徒。他的儿子林平候十六岁时也到了台湾。林家父子因经营全台湾的盐馆和在南洋各地从事经商活动,发了大财。后来,林平候回到老家龙溪花了一笔钱财,捐了同知官衙。回到台北后,招募佃农开发台北平原和宜兰平原,并捐资支持当地的群众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使林家名声远扬,成为号召一方的望族。林平候有五子,按照“饮水本思源”的古训,依次取名为:饮记(林国栋)、水记(林国仁)、本记(林国华)、思记(林国英)、源记(林国芳)等五个家号。其中林国华、林国芳为林平候的新生子。林平候死后,林国华、林国芳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在板桥地区合力建造了“弼益馆”,成为林本源宅的基础。以后,林国华之子林维让、林维源先后建造了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和花园别墅三大部分,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板桥林家庭园。由于庭园为“本记”和“源记”两家所建,故称之为“林本源宅”。 板桥林家庭园占地达五点七二万平方米,占了当时板桥市的一大半。所用的木材都是采用大陆和台湾名贵的樟楠,并重金礼聘大陆名师巧匠参与设计建造。设计风格模仿当时晚清大臣盛宣怀在苏州的庭园“留园”而兴建。亭台池榭皆雅近画意,建筑风格又注意体现八闽情调,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古式庭园代表。建造庭园全部完工耗时四十年,耗资五十万两银子。而同时兴建的台北府城垣才花费二十万两银子,足见林宅是何等的气派。因此,人称“台湾的大观园”,有“林园之胜冠于全台”的美誉。 板桥林家庭园格局严谨,比例优美,其屋顶为燕尾式,是当时台湾的最佳造型。五落新大厝的外门及围墙十分坚固。入门后又有两道门才进入大埕,中有大池塘。自头落到五落,其间厅、房、厢、廊、淀、亭、台、阁等建筑极其繁复,左通右联,曲折回环,有若迷宫。二三落东侧有戏台,旁边供家养戏班住的厅房就有二十九间,占地近千平方米。 林家花园占地约二万平方米,有大门、中门两重。园中有仿照明代毛子普的“汲古阁”的名称建造的藏书室,题为“汲古书屋”;有做为名门贵族聚会、寄情诗酒或共赏歌舞的“方鉴斋”;有供贵宾下榻的两层小楼“来青阁”,取自“青山绿野入眸来”之意;还有“百花厅”、“开轩一笑”、“观稼楼”、花圃“香玉移”、“月波水榭”、“榕阴大池”等等。有的富丽堂皇,极尽奢华;有的婀娜多姿,精巧雅致。 全园的中心是“定静堂”。这是一幢占地三百一十二平方米的红砖木石结构的建筑物,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又称作“花厅”,取自《大学》首章“定而后能静”的意思。在堂西有半圆形大池,池岸上屹立着仿照林家祖籍漳州龙溪群山模样的假山。堂前有迂回曲折的山径以及石门、隧道等。四处塑立着佛像、熊、虎等形象。围绕着池塘周围,散布着许多凉亭与台榭,方形、棱形、圆形、三角形、八角形等,形态万千,花样无穷,依其形象造型,分别命名为钓鱼矶、梅花坞、海棠池、云锦淙等。在蜿蜒的庭园围墙上,到处都开着小门和花窗。小门的形状各异,有方形、半圆形、八角形、蛋形等。小窗更是变化多端,有蝶、瓶、钵、琴、竹、鱼等。这种建筑艺术,可谓独树一帜,极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可惜的是弼益馆早已倒塌,而三落旧大厝已被拆除成为商业大厦的用地。目前林宅仅存五落新大厝和花园别墅这两部分。林家已将花园捐给了当地政府。目前正在做修复工作。(杨毅周) 《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