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中英美探险队员联合科考 天坑地缝之谜即将破解
08.21 09:56


    在距离重庆奉节县城90多公里的地方,由大自然鬼斧神工而成的“天坑地缝”续写着三峡余音未尽的咏叹。对世人来说,“天坑”和“地缝”在地理上的联系,以及“天坑”的地下暗河流向至今还是个谜。
    
    不过谜底揭晓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一支由中英美籍探险队员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将在本月下旬对“天坑地缝”进行考察。本报记者为此专赴“天坑地缝”景区,采访已是第五次带队来这里考察的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朱教授很有信心地表示,这一回他和他的考察队将对这个“品种齐全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做出最后的结论。
    
    从坑口到坑底一共2000多级台阶
    
    “天坑地缝”位于奉节县长江南岸,与白帝城、瞿塘峡景区隔江相望。从正在进行移民搬迁的老县城到景区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山路回转不休。当记者赶到景区所在地奉节县兴隆镇时,已经是8月19日的晚上,而联合考察队在当天的上午刚刚到达。
    
    当记者20日亲眼看到天坑时,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诡秘神奇。这个坑口直径626米、深662米,总容积为1.19亿立方米的天坑,相当于5个中型水库,其深度和容积均居世界同类喀斯特岩溶漏斗的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坑”。
    
    近几年,为方便上下,有关部门修筑了2000多级台阶,一直从坑口到坑底。沿着一条蜿蜒小道下到坑底,一条湍急浩荡的地下暗河从一个高100余米、宽60余米的洞穴中咆哮而出,河水在坑底咆哮了数百米后消失在一个巨大的落水洞中,最后从坑外绝壁上坠入了迷宫河。
    
    小寨天坑形态最完美
    
    在科学界,人们一直把天坑称作“岩溶塌陷大漏斗”或“世界级规模的大漏斗”。所谓“漏斗”,在岩溶区是一种极其普遍且常见的形态,但天坑却十分罕见。
    
    与去年一度非常红火的广西乐业天坑相比,奉节小寨天坑的地下水系统要简单得多。小寨天坑的地表看得很清,而且地表没有什么缺口。
    
    到目前为止,包括在小寨天坑(因奉节天坑位于兴隆镇小寨村故名小寨天坑)之后陆续发现的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和重庆兴隆的中石院、小石院等国内规模较大的天坑,以及世界上典型的、具有完全的岩溶天坑特征的天坑,仍以小寨天坑的形态最完美,深度最大,地下河最壮观,地缝式峡谷最深邃奇特。
    
    据朱教授介绍,地缝则发源于高山草场,由多个峡谷组成,全长37公里,呈V字型,其末端距天坑不到5公里。地缝的最后10公里逼窄如巷,宽处几十米,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但深度却从4米骤增至250余米,最深处达900多米,形成“一线天”景观。
    
    已经五次率队前来考察的朱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此次为期半个月的探险考察,主要是想把天坑地缝的资料补足,探明天坑与地缝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天坑的地下暗河究竟流向何方。
    
    考察时间比原定推迟了
    
    原定于19日开始的探险考察并没有正式启动。因为山中的天气飘忽不定,刚下的一场大雨使得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流湍急,“我们的队员已经下到了天坑底下,但是水太急,水流的声音又太响,所以我们的考察计划不得不重新考虑。”已近古稀之年的朱教授精神非常好,他和队员们一样,有一只挺大的背包,背包旁的桌子上放着一堆常备药。
    
    考察队还得做一些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这次来,他们15个人一共带了三车东西,而大多数都是探险的设备。“队员们必须对装备进行检查、整理、分类,每天用什么,怎么用,都要考虑好,像电池之类的就要提前充电,到了下面还要用小型发电机、电钻,这个准备工作要费一些时间。”朱教授说。
    
    考察队员非职业但很专业
    
    考察队一共由15人组成,中国人5名,英国人9名,还有一位是美国姑娘。
    
    朱教授说,考察的主力是国外的朋友。“他们在探险、排险方面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他们并不是职业探险队员,但他们的水平很专业。”这些外国人所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有电脑软件工程师、教师、银行职员等,但是他们长期的探险训练使他们决不亚于专业人士。
    
    这些队员都是自告奋勇参加朱教授的探险队的,而且费用也由他们自己负担。朱说,在他的工作地广西桂林的阳朔,有一个探险爱好者的聚集点,许多队员就是在那里认识的。
    
    这次探险队的5位中国人中,有一位是广西某新闻单位的记者,他通过对乐业天坑等地的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险技巧,并且得到了外国队员的认可。
    
    朱教授对于记者“其他人能否随同前往考察”的提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没有专业知识,根本无法胜任。”朱说,去年在考察广西乐业天坑的时候,有一些非专业人员下到底部随队进行探秘,大家都说走了10公里,但是经过专业人员的勘察,路程只有1公里左右。朱教授说,当时这只非专业队伍在回来的路上,一位武警战士被水冲走了,什么也找不到。几个月后,中英探险队发现了他的钢盔和几根骨头。
    
    在上一次探险考察开始前,某电视台曾向朱教授提出能否进行现场直播,被婉言谢绝。“因为我们没有洞内摄影的设备,也没有合适的人员可以进行现场解说,另外电缆也不大可能拖那么长。”朱教授说。
    
    专家预测天坑地缝肯定相通
    
    朱教授说,这次探险工作极为重要。在先前的四次考察后,他们已经绘制了考察图,做出了报告。这一次,国际洞穴协会第一副主席、英国人安德鲁·伊文斯亲自来到奉节,他在今年春天时到广西乐业做了考察,夏天又来到这儿,也显示了对中国天坑现象的关注。
    
    从坑口往下走,气温越来越低,底部只有7-8摄氏度,所以这两天要开展考察工作还比较困难。因为探险总能遇上各种不可知的因素,所以很难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但探险队不能停止工作,所以朱教授必须修改既定的安排,他们接下来有可能先对地缝的西段进行考察。
    
    朱教授说,通过前四次考察,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有关地质地貌、水文系统等方面的资料,绘制了很多地质考察图。经过这次探险,明年他们将公布所有的探险报告。
    
    朱说,目前为止天坑和地缝之间的地下暗河未探明部分还有几百米。“但两者肯定是通的。”
    
    小寨天坑地缝正在申报世界遗产
    
    中外探险队一次次的考察,无疑扩大了小寨天坑地缝的知名度。1999年,奉节县还将天坑地缝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由于交通的原因,至今还少有人来到小寨,要最终被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不过,“旅游富县”已经逐渐成为贫困的奉节县的发展口号。据了解,三峡水位的上涨不会影响到天坑地缝的景观,但要让那些走到瞿塘峡准备打道回府的游客继续往前走,奉节方面还需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开发。而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好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深受关注的难点问题,不容忽视。
    
    奉节的移民搬迁工作不停歇地进行着,废弃的房屋比比皆是,从江的南面向北望去,破败与新兴正形成鲜明的对比。
    
    专家解读:为什么中国南方地区多“天坑”
    
    根据考察,朱学稳教授认为天坑分为两种:一种是塌陷天坑,这种坑是从下往上形成的,这种坑和地表的地形没有关系,如小寨天坑、乐业天坑;另一种是侵蚀天坑,这种坑是地面水往下冲造成的,数量较少,如四川武隆的天坑。这两种天坑的地下河不一样,一种是穿过,一种是起源。朱教授很形象地比喻说,塌陷天坑就像糖葫芦,其中的地下河就是那根棍子;而侵蚀天坑像烟斗,地下河从天坑的底部发源。
    
    按照朱教授的解释,之所以天坑多出现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因为北方每年几百毫米的降水量根本不具备水动力条件,因为需要水动力,也就是地下河的流淌才能把岩溶物质带走。“必须是亚热带多雨气候,一般说来至少一年要130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并且只有在地壳抬升的时候才可以形成天坑。”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新华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