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王祠正门  虞姬墓  霸王自刎处——乌江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大战中陷入汉军重围,与虞姬诀别时唱的“垓下歌”。这使我们想起了流传古今的垓下大战。 垓下大战是刘邦和项羽各调倾国之兵,集天下之财进行的最后大决战。80万大军在方圆百余里的范围内经殊死较量,最后,以汉胜楚败而告终。从此结束了秦朝末年义军蜂起,诸侯纷争,苍生涂炭的混乱局面,中华民族又实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次大一统,开创了长达427年的汉王朝基业。垓下大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它在文化方面留下了“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琵琶曲)等千古绝唱。 然而,垓下古战场到底在哪里呢?千百年来,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在寻踪觅迹,考察论证,但说法不一。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辞海》也说:“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中国历史大辞典》又说:“垓下在河南鹿邑东,或在安徽灵璧南。”但1995年版的“安徽地图”却明明标着“垓下”在安徽固镇县沱河南岸。实际上固镇县濠城镇沱河南岸有个村就叫“垓下村”,在历史上老百姓又叫它“霸王城”。 为进一步核准这个问题,近年固镇县曾两次邀请安徽省文物部门和省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召开“垓下古战场论证会”。与会学者都认定:现实中的“垓下村”就是历史上的“垓下”,整个古战场应在以此村为中心的泗(县)、五(河县)、灵(璧县)、固(镇县)交界部分的方圆百余里的范围内。这样说来,垓下根本不是在河南鹿邑东,也不是在安徽灵璧县,而是在固镇县;不是在沱河北岸,而在沱河南岸。 日前笔者曾到“垓下村”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确实是座古城遗址,它南北长约340米,东西长约240米。城墙坍毁严重。据村里群众说,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寇在城内驻扎,群众曾三次大规模地推平城墙,致使那时有二人多高的残城墙现在只剩下墙基了。但仍比城外原野高出2米左右。城北依沱河,东、南、西三面皆有护城河。护城河已淤积得很浅了。据说,这里是垓下大战中项羽的大本营所在地。 当地群众说,在城内的地表上,随处可见到绳纹筒瓦、云纹瓦、板瓦的瓦片和青砖块;在城外的田地里农民常能犁出大青砖、铜镞头残断兵器等;在废砖瓦堆积层常有“鬼脸钱”(即楚铜贝币),有一次竟出土10.5公斤。濠城镇废品收购站多年来收购到大量这类东西,县文物组也收藏了大量从当地出土的矛、剑、镞头、弩机等文物,而且在城址周围有大面积的汉墓群。文物部门说,这里“座座汉墓皆藏宝,价逾千金一块砖”。 可为垓下古战场作佐证的是“虞姬墓”和“霸王祠”。从垓下村北渡沱河,行25公里左右就到了灵璧县东南隅的虞姬墓。这里是“一堆黄土掩净骨,几丛翠柏伴亡魂”。墓碑上刻着:“巾帼千秋”。两边的对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兮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观此不禁使人内心凄楚。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军压境四面楚歌的深夜里,项羽在军帐中沉吟:“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姬和而唱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毕,饮剑亡于项羽前。 从垓下村往南,渡淮河到和县的乌江镇,这里有安徽著名景点“霸王祠”。到此祠,又使人想起项羽率八百骑从垓下突围后,到乌江自刎的悲壮故事。唉!顶天立地一英雄,何必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抹脖子呢。唐代诗人杜牧说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霸王祠前的一块巨大石碑上,雕刻的正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书写的杜牧的这首诗,可说是霸王祠众多景点中的点睛之笔。 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诗曰:“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项羽划入帝王系列来写的,题目是《项羽本纪》。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打仗实在是把好手,但“玩政治”比刘邦差远去了。 垓下,虞姬墓、霸王祠构成一道特殊的历史人文景观,它给人们留下很多沉思;也使人们考虑如何在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好这一带的文物古迹资源。(刘选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