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人民的学者——钟敬文 > 正文

钟敬文:伟大的人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9日 22:08)

  

万建中

  人民的学者钟敬文先生,为了伟大的人民事业耗尽了最后的精力,终于撒手西归。尖冰为此融化,大地热泪盈盈,学术界哀声戚戚。

  2002年适逢钟敬文先生百岁、启功先生90岁,一位是我国民俗学界的泰斗、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一位是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们皆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乃莫逆之交,感情甚笃。

  新年第三天的上午,由启功先生提议,在北京友谊医院为钟敬文先生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热烈的祝寿会,祝贺钟先生百岁寿辰。友谊医院会客室里布满了绚丽多彩的花篮,一个硕大精美的生日蛋糕摆在中央,充满喜庆气氛。

  祝寿期间,大家希望钟先生用一句话表达此时的心情。钟先生沉思良久,大声说,不,就他虚弱的身躯而言,是呼喊出来的:“人民的事业是最伟大的事业”。临终前,钟先生说了两句话,其中一句是:“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钟先生把他从事的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事业视为人民伟大的事业,他将百年生命,将他拥有的一切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他曾一再动情地说:“我死了以后,也要把骨灰撒在自己热爱的学科上”。2001年9月他在《拟百岁自省》中以诗铭志:“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宏思竣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漫漫百年,可对钟先生来说,时间还不够,“未了”的事情太多太多。

  去年11月22日,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举办了“民俗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学术研讨会,钟老十分兴奋,他在会见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代表时说:“这是住院以来最高兴的一天,也是我80年来最高兴的一天!”钟老面对民俗学学术队伍的壮大与学科建设的发展,他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他郑重地嘱咐民俗学工作者:“大家有一种民族的自觉,将中国的精神视为命根子,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也视为我们的命根子”。最后勉励大家“我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学是一种重要的学科!”

  钟先生常说:“我是‘五·四’的儿子。”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说于新文化运动,以后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将个人的生命与整个民族、国家密切联系起来。钟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40年代因躲避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到香港执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响应党的号召回到祖国。他坚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积极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腔热忱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宏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贡献出巨大力量。

  钟先生的学术和创作活动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都建立了光辉业绩。钟先生将自己一生中主要的时间、精力和睿智,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事业,成为这两门学科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奠基人和领航人。早在上世纪40年代,钟先生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80年代他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90年代初他考察了“五四”时期重视口头文学、宣传通俗文艺、提倡白话、推行国语、搜集整理民俗资料等事项,创立了民俗文化学;90年代末又发表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理论。钟先生还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更是一位学养深厚、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至今,钟先生身上仍散发着浓郁的诗人气质和情愫,笔耕不辍,时有诗作面世。

  钟先生8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耕耘于学术和创作园地,硕果累累,经典颇多。钟先生治学以文名,更以德名。他的著述逻辑严密、思路清澈、语言明白、分寸得体、口气温婉、行文流畅,堪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钟先生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科被人们称为“民俗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各时期的新老学生对钟先生蔼然忠厚的大师风范感恩不已。生前仍带着12位博士生及数名访问学者。离永别的前半个月,他还计划好了要主持二年级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像他这样超越常人所能、老当益壮地继续为学科和教育事业发展而建功立业的情况,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网 2002年1月14日

责编:郭翠潇  来源:中国网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