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风俗细说 > 正文

川西南的原始纺织古镇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9:29)


  

晾晒在路边的羊毛毡布

  男人也能纺线织布

  四川凉山甘洛县田坝镇在今天依然进行着原始纺织,而且从业家庭达数百户,从业者分布很广,大街小巷,家里家外,镇里郊区,随处可见人们在进行纺织。这是一个今天很少见的原始纺织古镇。田坝镇是以汉族为主的古镇,但是他们纺织的不是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是彝族羊毛服饰,以察尔瓦(一种形似斗篷的“人”字斜纹毛布,用捻制的羊毛粗线织成)和披毡(用羊毛擀制而成)为主,这是该镇纺织的独特之处。

  前不久我第一次走入田坝,正是赶场天,只见人如潮涌,街上门市店铺很多,许多店铺前、街边摆着纺车,做生意的男女老少在闲暇的时候,把纺车摇得呼呼地飞转,线锤“嗒嗒”地响着,有的人俯着身在织布架上用一块木板状的东西一推一拉地织着布,有的人捻着羊毛坐在街边聊天……今天这种纺车已很少见,本身应该成为文物,可是这里仍在使用,而且使用的人很多。

  进入人家,许多家庭里摆着纺织器具、羊毛等物,常常是夫妻或是两代人同时忙着,人们边做边唠些家常话,客厅是他们加工的作坊,阳台是他们晾晒的地方。在镇郊,看到不少人家在制染披毡,随处可见人们在竹做的垫子上擀羊毛,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院墙上、铁丝上晾晒着披毡与察尔瓦。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无处不在做彝族服饰。

  田坝的许多男人也是纺织能手,他们觉得那是他们该做的事。许多外来的人好奇地驻足观看,但是田坝的男人们神态自若,被人盯着也不惊不诧,只管纺自己的线,织自己的布。

  这里的一些地名也与羊毛有关。田坝镇最有名的街叫羊毛街,这是田坝汉族染制擀制彝族用披毡、编织察尔瓦而形成的纺织一条街,闻名凉山。另外还有羊新村,也因加工羊毛而得名。

  田坝是甘洛县的大镇,除县城外就数它最热闹最繁华。每天有几十辆出租微型车往返于县城与镇之间,镇里还有许多网吧、游戏室,在这样一个有着许多现代气息的山区古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利用古老的工艺制作民族服装?

  彝族服饰汉人制造

  田坝位于甘洛县西北部,田坝河中游,距县城13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02米,最低海拔1100米,是典型的山区地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玉米、小麦、水稻。

  田坝镇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镇,纺织传统悠久。田坝原是彝族住地,彝名毛日阿嘎,意思是毛日姓的地方。清光绪时《越西厅志》中有“马日杠”名。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汉族逐渐迁入,形成聚落、街市,民国时已成规模。1939年建西康省时田坝是西康省越西县的启明乡。建省时省政府明文禁止种植鸦片烟,但不久后表面禁种却暗中扩大种植,特别是尼日河东南的彝族聚居区种植鸦片更为泛滥。田坝因地理位置和社会关系成了甘洛地区的货物与鸦片集散地,鸦片成熟时,各地商旅、烟贩云集田坝,呈现一派病态的繁荣,各种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汉族迁入田坝有记载的只是一两百年,他们把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入凉山彝区,时至今日其纺织术反而回到了更加原始的手工制作。

  田坝周围的彝族人多,需求大量的羊毛制品。离田坝镇数公里的地方分别有三处彝族土司遗址。18世纪初,二岭(即上下土司)迁来甘洛田坝,并分别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归附清王朝,被授予“?带田坝土千户”和“?带密土千户”称号。?带田坝土千户管辖今胜利乡一带,范围较小,并兼发饷银。?带密土千户辖地宽,占今甘洛县一半以上,下辖七乡总。田坝曾出了岭承恩等彝族大土司,这里曾经是凉山北部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今天田坝一样的繁华,每到赶集日就会看到许多彝族群众到田坝镇买卖商品,其中羊毛制品商品交易活跃。长期以来彝汉两个民族经济与文化相互往来,相互融合,汉人有较强的商品意识,会制彝族服饰披毡和察尔瓦,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将其作为商品加工和出售。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