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音频片段 Real 收听说明
  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不能不提到这样一部作品──它的交响性、史诗性、 雄壮性,半个世纪以来,无出其右。海外华人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作家茅盾说:“听过它,就象灵魂洗过了澡。”
  1939年的早春,延水河边,宝塔山下,到处传唱着它的旋律。1993年的盛夏,北京国际剧院,近千名海内外艺术家同声高歌──怒吼吧!黄河
  这就是“20世纪华人音乐的最强音”──《黄河大合唱》
1939年除夕的延安,春寒料峭,从山坡上的一所窑洞里,不时传出欢歌笑语,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们正在开春节联欢会。一阵掌声过后,诗人光未然走上场,他满怀激情地朗诵起自己渡过黄河时受伤在担架上创作的长诗──《黄河吟》。已与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也在下面凝神倾听。突然,他忽地一下站起身,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转身冲回自己的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不眠。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架起小书桌,日夜兼程地赶写起来。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他不抽烟,写作时总是以糖代烟。延安买不到糖果,他就让光未然买来两斤白糖,写几句便抓一把塞进嘴里……
  六天后──1939年的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
  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陕公大礼堂首演。
那一天,合唱队由演剧三队担任,朗诵者就是光未然本人,乐队呢?按照冼星海的设想,乐队应有12支长号,12支小号,6支圆号,环列于合唱队四周。可当时的延安哪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只好就地取材:煤油箱绑上羊肠子做成了大胡,旧木桶权充低音鼓,茶缸、汤匙、饭盒、面盆都成了特殊的打击乐器,与口琴、二胡、三弦一起,奏响了这首震撼山河的世纪之声。尽管条件简陋,演出还是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时的报纸评论说:“第一次公演的《黄河大合唱》颇为精彩!”;词作者光未然回忆道:“那次演出,始终是我听到的这个大合唱的最好的一次演唱!因为大家都有无比饱满的热情,都有在黄河岸边生活和战斗过的经历。”
  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了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
  《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明天的中国将向世界敞开!
  194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演出《黄河大合唱》
  1957年,俄罗斯共和国合唱团、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
  1964年,日本神户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出《黄河大合唱》
  1983年,加拿大华人音乐爱好者第三次演出《黄河大合唱》
  1992年,《黄河大合唱》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