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   在剧场观看演出,人们通常是用掌声或沉默来表达自己的评判。可有一部作品,它在首演时,却体验到了“鸦雀无声”、“高声痛斥”、“掌声雷动”、“愤然离席”的全部炎凉,这部作品就是《牧神午后》。
  1894年,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
《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当长笛吹出开头的主题后,全场便鸦雀无声——直到全曲结束。可是乐曲刚一结束,人们便爆发出了难以形容的喧哗——掌声、欢呼声、抗议声此伏彼起。
  1921年,当根据德彪西的这段音乐创作的现代芭蕾《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时,18年前那惊人的一幕又再度重现。
好多现代派舞蹈家都喜欢选用德彪西的音乐进行创作,由于这两部作品在其各自领域里的革命性的突破,使它们分别成为了印象派音乐和现代派舞蹈的里程碑。
  管弦乐《牧神午后》根据法国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创作。作品描述了夏日午后的森林中,牧神的突然出现使刚刚出浴的女神惊惶逃去。牧神捧着女神遗下的纱巾,绮思无限。
现代芭蕾《牧神午后》选用德彪西的同名音乐创作。编导及当时的表演者尼仁斯基花了两年的时间,120次的排练,才完成了这支12分钟的作品。
  《牧神午后》被认为是舞蹈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不仅内容,在形式上也对古典芭蕾进行了革命:首先,舞者们不穿硬鞋而穿希腊式的凉鞋;其次,舞者的身体只做面向观众的平行式移动;另外,舞者必须背诵自己的动作,而不是由音乐来提醒。
  演出《牧神午后》的那天晚上,几乎整个巴黎都疯狂了--大家对“牧神”这外角色欣赏的多,说那是一项杰作;但也有贬抑的,说那是一种猥亵。两派论战不断升级,直到引发了一场世界的大论战。法国文学界、艺术界和政界的著名人物都卷了进来,甚至包括前总统卢贝、总理莱蒙·彭加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