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思想家鲍勃·迪伦



  2001年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最佳电影歌曲奖的鲍勃·迪伦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历史著作《激情年代》一书中将六十年代的美国称之为“激情十年”,而最能代表这十年的艺术家当属鲍勃·迪伦无疑。他创作了大量极具史诗性的流行音乐诗篇,因此鲍勃·迪伦被视作美国战后婴儿潮年代的精神代言人。有人在谈到摇滚乐的发展史时认为,猫王赋予了摇滚乐以形象和存在的理由;披头四乐队确立了摇滚乐在艺术界和音乐界的地位;而迪伦则证明摇滚乐不只是音乐,它里面同样也有微言大义。

  鲍勃·迪伦1941年5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城,父亲亚伯拉罕及母亲贝亚特里斯属中产阶层,他们在图卢斯经营一家五金和电器商店。迪伦自小便显示出罕有的音乐天赋,十岁时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中学时他又与同学组成了当地的第一个摇摆乐队。高中时,他参加了摇滚乐队。后来又到明尼苏达大学主修音乐理论,这段生活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学校里,迪伦接触了许多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其中尤以五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作品对其影响较大,并逐步卷入了左倾的知识分子民谣演奏圈子,同时开始尝试作词作曲。这期间,他对威尔斯诗人迪伦·托马斯十分痴迷,并改名叫做鲍勃·迪伦。1961年,迪伦移居纽约。一年后加盟哥伦比亚公司,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演唱生涯。 迪伦的早期作品曲调简洁,旋律优美,但歌词内容却带有强烈的心智意象色彩。他对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教条,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奉为圭皋。在当时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潮流下,迪伦创作了大量的“抗议歌曲”,里面充满了激进的批判性文字。《大雨将至》、《战争狂人》都可作如是观,同时这些作品也奠定了迪伦作为美国六十年代初“民歌复兴运动”的旗手地位。而这一时期创作的《随风飘荡》,由于其高度的时代意识被誉为黑人“民权运动”的圣歌。另一首《时代的变迁》更是以其激进的“反主流文化”倾向使迪伦一跃成为“新一代文化的代言人”。

  六十年代中期,作为民谣歌手的迪伦首创了“民谣摇滚”,他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民歌溶入黑人“节奏蓝调”同白人“乡村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摇滚乐”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乐种。此外他的词曲创作也日臻成熟,题材多样,包括人生,爱情,政治,宗教,死亡等等。他的歌词深受五十年代“垮掉派”作家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以及威尔斯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影响,充满了荒诞但极具哲理的意象,以至于被叫作诗歌。此时的迪伦也不再是狭义上的摇滚歌手,而是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摇滚诗人”活跃于美国流行乐坛。

  进入七十年代,鲍勃·迪伦参与的范围更广。1971年,他出版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还在森·毕京柏导演的影片《大英雄与小人物》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他经常在各地巡回演唱并拍摄了很多记录影片,1974年,迪伦进行美国巡回演出并录制了实况唱片《在洪水到来之前》。1977年迪伦巡回演出并据此推出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由迪伦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但是在七十年代,鲍勃·迪伦的影响却大不如前,随着美国经济稳步攀升和生活的富足稳定,以前高唱“和平与爱”的人们开始重返主流社会,这时期的“愤怒”、“反叛”等诉求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而鲍勃·迪伦再也没有贡献出像六十年代曾带给人们的那种革命性和令人振奋莫名的作品。1979年,迪伦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他的创作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成为他此后4张唱片《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和《异教徒》的主题内容。

  但鲍勃·迪伦始终没有丢掉吉它和口琴,从八十年代至今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的歌曲也成为其他一些乐队演唱的基本曲目,而这些翻唱的曲目在多年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披头四乐队一样,迪伦象征着六十年代社会的变化和反抗精神。他有意识地毁灭人们对他过高的期望。他对新闻界从来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拒绝歌迷成立“鲍勃·迪伦俱乐部”;他也不顾现场观众喝倒彩而坚持演唱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反对将他界定为摇滚音乐的早期奠基人。同与此同时,他的歌词被作为诗歌选入众多美国大学的文学教材;他被称为美国进入媒体时代的第一位“媒体诗人”;美国《生活》杂志把Bob Dylan评为20世纪全美最重要的100名人之一;法兰西文学院在1990年向迪伦颁发了“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在西方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中甚至已经出现一派名为“迪伦学”的研究学者。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评价鲍勃·迪伦和摇滚乐:“摇滚历史因为迪伦而被赋予了文明的传说,并因此而脱离了劣根性。”(汉电影)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