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丝绸之路》



   

  当陌生人相遇时会发生什么事呢?马友友说“丝路”就是答案。在旅行时刻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否有些已成为你现今的莫逆之交? 是否曾在一个陌生场合,认识一个相见恨晚的陌生人? “你是谁?”当我们初次见面,总会有几秒钟短暂的时间,质疑对方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他的故事。就像身处丝路东端的我们,第一次碰到生活在丝路西端的朋友,需要的是时间让彼此了解,进而相互信任与学习,发展出另一套最自然的沟通模式。

  马友友在这张丝路专辑里,将自己深切体验的想法藉由与来自各国音乐家呈现给所有乐迷。丝路,在几世纪前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信道,同时也开启进出口贸易、中国与外来民族文化交流之门。现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对外交流的管道不仅仅只是一条通路而已,间接的也是众多文化融合的开始。新一代的年轻朋友们,更是将东西文化结合的完美无缺,不单在语言沟通上,文化交流中,或是物流交易方面都难以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东方或西方文化。

  马友友的“丝路”是一种另类的语言,是彼此的“交集”。当我们了解对方,彼此之间开始相互学习,你会质疑自己这个问题。正如马友友和24位音乐家的故事。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沟通,马友友与来自各地的24位音乐家合聚一堂,一起创作,一起研讨,一同编曲,24位陌生人,因音乐分享共通语言,因创作产生共鸣,因沟通加深彼此的信任,“丝路”成为24位陌生人的交集。为了发明这种“共通语言”,所揣摩出人类沟通的新法与心灵上的启发,是古代丝路所无法达成的,只有马友友的“丝路”做得到。

  自1998 年开始筹备丝路计划,“丝路”的音乐充分的表现出这几年筹备的过程;音乐里透露的是个个国家的背景,藉由音乐表现出传统的张力,透过马友友的“丝路”发现,他希望能为音乐种下更多的民族融合创意和文化成长进而传达给世界各角落。“丝路”不是个人,而是结合所有音乐性质风格呈现出一种超越个人的表现音乐情愫。也因如此,马友友和东西方音乐家,包括来自美国大提琴手艾格麦尔、中国名琵琶家吴蛮等24位音乐人,当这群音乐家初次见面时,已经在美国,欧洲,亚洲与中东等地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且举办音乐会演出。每一位音乐家都见过彼此的家人,学过一些彼此的语言,分享彼此的故事,,经过三年的相互学习,旅行,音乐探索,终于,在2001年八月的纽约,完成了第一张录音。

  丝路计划(Not-For-Profit Silk Road Project)开始执行起,马友友反复的问”当陌生人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也回答,“丝路”就是答案。在这场音乐之旅中,马友友结识的不仅仅是音乐家,更有许多来自各地的陌生人给予相当鼓励与支持;福特汽车公司成为第一个国际事业赞助丝路计划的伙伴,以及诸多位听到此消息人士,纷纷表达支持之意。

  音乐,在这场丝路盛会中,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语言。每一首音乐充分将东西方乐曲,音乐家和乐器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音乐,蒙古民谣,意大利民俗小调,音乐不再有语言的界线。这张专辑只是旅行的第一站,众所瞩目并且横跨三大洲。

  马友友在专辑中演奏了蒙古古乐器“马头琴”,就是用他最了解的大提琴技巧来学习诠释亚洲的地方乐器,所以他能发明这种“语言”,马友友自己也笑说“马头琴应该是大提琴的祖先”吧。 “这种‘语言’好听吗?“来自蒙古乡间的‘长谣’,质朴未经修饰的嗓音,是天底下最美的乐器。带有浓浓中国情怀的“关山月”,运用了印度的传统乐器“塔布拉琴”搭配琵琶与笙演出;伊朗的古典乐与邻近的亚塞拜然相当接近,加上美国通俗的钢琴技法,启发了曲子“哈比尔风”的创作灵感。即兴演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歌谣”,融入欧亚的弦乐器与印度的打击乐器,而今年获葛莱美奖提名的作曲家谭盾,向来以“四最”的音乐理念独步全球,此次贡献出作品“沙漠随想”,为丝路作出了最切题的诠释。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